同心筑梦 共享文化滋养 ——“童心向党·同心圆梦”天津市残障儿童专场文艺演出侧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11月5日,在天津市文明办指导下,由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河东区文化馆、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赵红艳慈善基金承办的“童心向党·同心圆梦”天津市残障儿童专场文艺演出在河东区第二工人文化宫举行。
此次演出活动面向全天津市残障儿童进行征集,从策划到最终呈现,历时近8个月,共征集到40余个节目。经层层筛选,最终14个精品节目脱颖而出。小演员们有的来自无声世界,有的来自黑暗世界,但他们用艺术之美诠释了童心、童梦,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演出现场,当一阵阵清脆的铃声唤醒观众的耳朵,一声声“有你就有远方”的呼唤也随之扣动观众的心弦。在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艺术团带来的舞蹈《伙伴》中,孩子们穿着小丑服装,戴着五颜六色的假发和诙谐面具,双手搭在前面孩子的肩上,摇着铃铛欢快出场。
艺术团带队老师、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德育主任杨泽宇介绍,参演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10岁。由于视力障碍,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走位需要依靠听力、铃声,以及相互之间肢体的距离来判断。尽管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但方位对于看不见的孩子而言难以掌控,动作精准度和优美度训练更是难上加难,整个团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呈现出观众当天看到的舞台效果。
“文艺演出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舞台呈现本身。”杨泽宇说,由于化妆室桌椅有限,当天午餐时,团队里的大孩子们主动把桌椅分给低年级的孩子们,自己蹲在地上吃完了午餐。“孩子们学会了关爱、合作,懂得了伙伴之间需要互相扶持——演出绝不只是我们看到的台上的一瞬间,有很多背后的东西能让孩子受益一生,这也是我们坚持为孩子们提供舞台展示机会的原因。”
在此次演出中,一位15岁的自闭症孩子表演了非洲鼓节目《小宝贝》。据她的妈妈孙妍介绍,孩子去年开始接触非洲鼓,随后也参与过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动,音乐之于孩子成了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自闭症孩子的生活很乏味,动感的音乐好像总能让孩子放松愉悦,各类演出也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消遣的方式,让他寻找到存在感。”在《小宝贝》顺利演出后,孙妍也与其他3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表演了手语舞《隐形的翅膀》,将父母为残障孩子编织的“隐形翅膀”以舞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残障孩子是文艺演出的主角,更是共享文化实惠的主角。在当天的演出现场,赵红艳慈善基金无偿向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北门医院、河东区文化馆、河东区图书馆等单位捐赠40辆轮椅。演出进行中,以文创产品为主体的义卖活动也同步开展,将残障人士与社会帮扶精准对接,为其搭建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
据赵红艳慈善基金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存富介绍,活动征集到义卖作品近500件,覆盖剪纸、十字绣、手工皂、书画等30余个品种,当天几乎全部售出。作品大部分出自残障人士之手,而收入所得也将回馈给残障群体。李存富表示,对物质的礼让,有利于塑造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童心向党·同心圆梦”的意义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