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尘封的食谱中发现的马克·吐温童话遗作

来源:澎湃新闻网 |   2017年11月30日09:40

在1879年的一篇日记中,马克·吐温写道:“我在六楼完成了一天的写作之后,经常会悄悄溜进二楼的客厅,希望开饭前在沙发上休息一下,抽一根烟;然而我很少能够得逞,因为儿童室跟客厅相通,孩子们肯定会有事进来,发现我在那儿——然后我就不得不坐进一张大椅子里,在两个扶手上各放一个孩子,开始给他们讲故事。” 那是在巴黎的一家旅馆,故事的听众是吐温的两个小女儿克拉拉和苏茜,她们会挑选一本杂志,翻到里面的一幅图画作为故事引子,请爸爸给她们讲,据吐温回忆,“她们挑选的图画都很奇怪。”有一天晚上,两个女孩翻了翻《斯克里布纳》,竟然挑了一幅解剖图。吐温于是开始讲一个名叫强尼的男孩的故事。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大获成功”,吐温“获得了特殊奖励,在接下来的五个晚上,从那篇干巴巴的文本里挖掘出一个崭新的故事”。之后,吐温在纸上记录下了这个故事专场的笔记,然而记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开头是这样的:“寡妇,奄奄一息,把种子给了强尼——种子是以前另一位老妇人给的,她曾经善待过这位老妇人。”笔记在十六页之后,以一个紧张的情节戛然而止:“由两条从不睡觉的巨龙把守着。”虽然吐温也许给女儿讲过无数个童话故事,但他付诸笔端的只有这个故事的笔记。

马克·吐温的十六页手稿

吐温死后,这些笔记进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克·吐温文献档案馆。2011年,温索普大学的一位吐温研究专家约翰·伯德博士,打算写一本吐温食谱,在伯克利档案馆查找跟食物有关的资料时,注意到了那些故事片段。他要求查看那份文件,因为里面有“麦淇淋”一词。这时他才辨认出这是一则没有讲完的童话故事,跟吐温的那篇关于在巴黎讲故事的日记正好吻合。

面对一百多年前的这个支离破碎、没有讲完的故事的粗略笔记,以《阿莫的生病日》获得凯迪克金奖的菲利普和埃琳·斯蒂德夫妇开始了他们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菲利普·斯蒂德以吐温的笔记作为出发点,想象这是一个由菲利普和吐温本人的对话支撑的故事,他回到密西根湖的海狸岛,从吐温的故事框架开始,并且专门引用吐温笔记里的文字,写了一篇万字手稿,把自己的创作与吐温的笔记融合到一起;埃琳·斯蒂德则运用木刻、水墨、铅笔、激光切割机等丰富手段绘制了全书独具风格的插画。

近日,这本身世奇特、经历了相隔百年的两代作者创作的童书《麦淇淋王子失窃案》由“天略童书馆”引进出版,并在前不久落幕的2017年上海国际童书展上进行了新书首发,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梅子涵、儿童文学翻译家余治莹、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李一慢及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常立等出席了该书的首发并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们对该书的理解。

“我很高兴来到这儿”

在常立看来,《麦淇淋王子失窃案》讲的是一个善良的人在一个混乱、无情、残酷的世界上获得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着如作家伍尔芙所说的“巨大而简单的东西”,这种“巨大而简单的东西”曾经存在于史诗和神话当中,但是后来失落了。现代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史诗,没有神话、童话?因为我们不相信善良还可以让人在这个残酷、无情的世界上获得好运。而这是过去的人相信的东西。“一个善良的人是怎样成为英雄的”,常立用这样一句话总结全书。

而说到《麦淇淋王子失窃案》这个故事和马克·吐温的联系,常立认为体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人公一个是小孩哈克贝利·费恩,另一个是一个叫吉姆的黑人,哈克贝利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年代,他如果不举报黑人吉姆就会被社会谴责,就会被教会断言下地狱。是把黑奴吉姆当作一个人看待,还是把他当作一个黑奴看待?这是个人的灵魂和社会公众道德、习俗之间的冲突,这本新作《麦淇淋王子失窃案》中同样有这一冲突:是把那些比国王高的人当作巨人怪物来看待,还是把他们当作平凡的、普通的、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强尼的选择和哈克贝利·费恩一样,他选择相信人,选择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这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一个特别重要的精神:在个人的灵魂和社会习俗、道德之间发生分歧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如何选择?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应该尊重个人的自由、善良的天性。此外,哈克贝利·费恩最后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被一个白人收养,但是他最后选择离开,他选择继续流浪。这就是为什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称为美国文学之根的原因,这就是很多美国西部电影里讲的拓荒精神,主人公是不归家的,《麦淇淋王子失窃案》的主人公强尼也是这样。

常立还特别提到,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一个非常复杂的未来,书中的强尼只有一句话,他说:“我很高兴来到这儿。”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做好准备?当你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遇到陌生的环境,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信念相信那些“巨大而简单的东西”,有没有勇气说出“我很高兴来到这儿”?而这恰是马克·吐温文学精神中最重要的内核之一。

插图要给文字、给读者空间

而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余治莹则重点为大家介绍了续写并完成马克·吐温这一遗作的菲利普和埃琳·斯蒂德夫妇。菲利普和埃琳高中就认识了,他们都喜欢画画,也因为共同的喜好相恋、结婚,但是他们的个性完全不一样,菲利普个性活泼,善于沟通;埃琳则是一个非常内向、缺乏自信的画家。有一次,他们上艺术学院的课。插画老师认为埃琳的画极富艺术气息,可能没有市场,而艺术老师则认为她的画是商业画。两个老师的不同意见让埃琳完全失去自信,不知道自己画的到底是什么,是有商业价值还是有艺术价值?她很害怕,三年之内不敢接任何单,就躲在家里,不想去面对人群。但她又止不住想画画的欲望,就在家里的餐桌上画,她最擅长画的是老人与动物。她觉得老人很亲切,而动物不会批评她。

后来是因为菲利普偷偷地将埃琳在餐桌上画的一幅画拿去给出版社的编辑看,才促成了《阿莫的生病日》的诞生:由丈夫菲利普写故事,埃琳画画,这样内向的埃琳只需要在家跟丈夫沟通就可以了。《阿莫的生病日》是埃琳的第一本绘本,却获得了2011年的凯迪克金奖,卖出了10国的版权,到目前累计30万册的印刷量,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鼓励。

谈到此次的《麦淇淋王子失窃案》,余治莹认为菲利普作为一位年轻作家,非常有创意地用了一个和马克·吐温对话的方式,让这个故事更细腻,而埃琳的画延续了《阿莫的生病日》的风格,浅浅淡淡,并且有很多空白之处。余治莹说,与《阿莫的生病日》不同,《麦淇淋王子失窃案》是一个文学作品,不像绘本一样图要非常满,要给文字、给读者空间。在余治莹看来,这是一个在痛苦中如何追求自我的故事,是从惨淡的环境里面挣扎出来的,埃琳的绘画风格非常契合这个故事。

从亲子时光中诞生的伟大故事

作为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梅子涵先生认为,这本书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而他重点谈到的是作为给女儿们讲故事的父亲的马克·吐温,他每天忙碌地写作,然而在写完了一天的故事后,左腿上坐着一个女儿,右腿上坐着一个女儿,开始他们的亲子时光。这本书正是对一个如此伟大的作家的亲子时间的记录。

他说,《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在泰晤士河上面的一条小船上,一个教数学的大学老师讲给三个孩子听的,那个故事其实也是讲得断断续续,随性而讲的故事,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经典。《柳林风声》也是一个亲子故事,是一个爸爸每天讲给儿子听的。《麦淇淋王子失窃案》也是如此,亲子阅读时讲的故事,也许缺少严密的逻辑和构思,而正是这样缺少严谨逻辑和构思的故事,往往有很家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