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今年贺岁档票房能走多远? 春节档独立 超级大片几乎没有
来源:青年报 | 陈宏  2017年11月29日10:40

贺岁档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金字招牌

本周末,备受关注的贺岁档就将正式开始了。作为曾经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档期,“大片云集”、“票房高涨”,是这个档期的标签。然而,看看今年12月份的片单,大片只有几部,超级大片却几乎没有。巨制似乎都集中在2月份的春节档。贺岁档的金字招牌不保了吗?青年报记者也就此进行了了解。

贺岁档曾是票房收割机

1995年,成龙的电影《红番区》进入内地市场,引发轰动,从此“贺岁片”一词为人所熟知。

事实上,贺岁档原来是香港电影市场的说法,在年底上映一些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随后,冯小刚导演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拍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喜剧,都放在年底上映,从此,贺岁档才渐渐“走俏”。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升温之后,贺岁档的档期也基本被公认为是从12月到1月甚至2月这两三个月内的时间。

之后,贺岁档开始在中国引起重视,贺岁片也不再成为喜剧的专利,动作大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片等,都力争在该档期放映,争夺相对可靠而丰富的市场资源。包括冯小刚的电影也开始多元化,在其招牌式的贺岁喜剧之外,也拍摄了其他类型的影片,如《夜宴》、《集结号》、《一九四二》等,并且都选择了贺岁档放映。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已然在实践中超越了单一的“贺岁片”的类型概念,更多吸纳了海外“贺岁档”的市场概念。

第一档期名节不保?

不过,近几年来,很多观众发现,贺岁档里宣传攻势非常巨大的一些电影,看起来并不像是来贺岁的,姜文的《一步之遥》、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各有各的拥趸,却在大众消费市场折戟。这两年,贺岁档里拿超高票房的电影,并不多了,尤其是“春节档”这个叫法崛起之后,几乎所有的“超级巨制”,都涌向了春节档,像今年的春节档,就有《捉妖记2》、《西游记之女儿国》、《唐人街探案2》等此前大好的影片将上映,这些片子的目标都是10亿级的,而贺岁档的片子,一般也就是四五亿的量级。包括《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陈凯歌的《妖猫传》、吴君如的《妖妖灵》等影片在内的电影,都不被认为是“超级巨制”,贺岁档第一档期的名节真的不保了?

“贺岁档只能贺岁片统治天下”的说法,不胫而走,包括不少电影人都认为,到了年底,观众不愿意再看那些沉重的、烧脑的电影,他们需要的是欢笑和放松,所以,市场需要喜剧和合家欢电影。但事实上,随着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的,其实是“超级巨制 + 内容扎实”。甚至贺岁档之父的冯小刚拍出《私人定制》,都不会让观众满意。

2015年,万达、华谊和光线三家公司宣布成立“贺岁档联盟”,是因为《寻龙诀》、《恶棍天使》和《老炮儿》三部影片均属这三家公司出品。问他们原因,几家片方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合力把票房蛋糕做大。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们没说,那就是“传统贺岁档正在衰落”已成为业内共识,随着这些年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及人们观影习惯的变化,暑期档、春节档、国庆档、光棍节等档期都能创造较高票房收益。相比之下,12月贺岁档的象征意义逐渐大于其票房价值。

如今,原本就属于“贺岁档”的春节档期,由于超高的票房产出,已经独立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档期,它的风光也更凸显出纯贺岁档的失意。春节档期由于其时长和需求度高度集中,加上看电影越来越成为春节期间的保留活动,所以它的崛起和独立,也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在春节档期之前的“贺岁档”来说,风头被抢走,却也是重新考量自身品质的好时机。

随着今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500亿,贺岁档这块票房蛋糕,也不再如以往那般好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