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湖边看柳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罗拱北  2017年11月28日11:33

近年来,徜徉咸阳湖边,我常常为柳树感动。

我不知道,不久的将来,咸阳会不会像其他城市一样评选“市树”?如果会,我一定要为柳树投上我庄严的一票。

咸阳柳树,不仅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张得天独厚的文化名片,而且最能代表咸阳的地域特色。

先不说它的实用价值,单是它的习性特点就足以让它入诗入画。

柳树四季都是美景。走在咸阳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小区庭院学校工厂,还是公园湖滨寻常巷陌,总会有婀娜的柳枝扑入你的眼帘。那一株株垂柳,像一柄柄缀着珠帘的翠绿华盖,让你禁不住触景生情,欲罢不能。立春前后,北方大地还寒意逼人,柳树便开始发芽吐绿,那随风飞舞的点点鹅黄似乎要迫不及待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那柔软的腰肢何尝不是一位衣袂飘飘长袖善舞的二八女子!东风吹面,燕子穿帘,面对扑面而来的早春气息,我想即使再不解风情的人,也会想起四明狂客贺知章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来吧?夏天,浓密的柳荫又成了人们乘凉休闲的绝佳去处。茶余饭后,休闲的人们三三两两穿行在垂柳下,或沏一壶青茶,围坐在柳树的浓荫里,享受着徐徐清风,听一曲咿咿呀呀的秦腔,炎热的暑气便被转化为一丝丝惬意的清凉。深秋时节,露摇为霜,细细的柳叶由绿转黄,柔软的柳枝在秋日的暖阳里变得格外娇柔和慵懒,“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媚态让人顿生怜爱之心。至于冬天,那就更不用说了,晶莹的雪花挂在柳枝上,玉树琼枝,疏朗淡远,不是水墨,胜似水墨。

柳树具有崇高的品格。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柳树没有好感,不仅因为它皮肤粗糙暗淡,而且与松柏杨树相比,它枝干不够挺拔,长到一定高度,枝桠便四散逸出,算不得树中的伟丈夫。其实更主要的是我受了古书的影响,古人往往拿它与松柏作对比,“蒲柳之姿,望风而凋;松柏之质,经冬犹茂”,松柏四季常青,挺立不屈,象征着高尚的正人君子,而随季节发生变化的菖蒲垂柳,则被贬为意志薄弱随波逐流,经受不住环境的考验。谁不想作一个受万众景仰的堂堂君子呢,所以年轻时代的我也就人云亦云,尽管历朝历代有那么多咏柳的诗词,我都觉得柳树是不可与松柏比肩的下品。直到近年定居咸阳,天天穿行在垂柳之下,实实在在感受到柳丝拂面的清爽怡人,我对柳树的成见才动摇起来,进而了解到柳树有很多优点是其他植物难以望其项背的。首先,它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不论高山、平原、沙丘、极地都有柳树生长。它不仅喜湿耐寒,而且耐干旱或盐碱,土壤肥沃也罢,环境恶劣也罢,它都能随遇而安,在哪里都能扎下深根,增添新绿。单就凭这一点,松树和柏树就无法比拟,一旦离开故土,松柏很难栽种成活。其次,它的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旺盛。种子育苗固然是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一般不用种子——那太麻烦,早春二月,趁雨水还未上树,剪一截柳枝随便往土里一插,浇点水,三五天过去一看,柳条上便长出了米粒大小的芽苞。请问还有哪些物种能有柳树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呢?即使是柳树的叶子,也并非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望风而凋”,不仅狂风很难将柔韧的柳枝折断,而且霜雪也未必能让它屈服,往往到了初冬时节,那些生长年头长一些的柳树还绿叶婆娑,先是小部分黄绿相间的叶子离开枝头,随着季节的推移,寒气实在太重了,叶子们也决不哭丧着脸,而是以舒展的姿态飘然离开枝头,化作春泥,为来年的勃发积蓄力量。

我所在的咸阳渭河河滩,过去就是卵石密布的盐碱地,除了杂草,其他植物极难生长。近年来,地方主管部门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对渭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与改造,修建了碧波荡漾的咸阳湖,沿湖遍植柳树与花草。几年时间,湖泊两岸便繁花似锦,垂柳依依。漫步在柳丝飘拂的咸阳湖边,近观花团锦簇碧草如茵,远眺碧波画舫霓虹闪烁,不仅本地居民,就连外地游客都对咸阳近年来人居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

在湖边流连越久,就情不自禁去想那风情万端的柳树,除了供人折柳赠别,它还有哪些值得赞美和称颂的特点?你看它主干坚实枝条下垂,不正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含蓄谦逊的品格吗?东晋大诗人、高洁情操的代表人物陶渊明,不仅傍柳而居,还自号为“五柳先生”。它生命顽强,随遇而安,不因处于繁华闹市而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也不因处于盐碱滩涂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整体移植也好,随意扦插也好,命运把它安排在哪里,它便安心把根扎在哪里,从泥土里、从砾石缝隙间,努力吸取水分和养料,一副超然洒脱的样子,“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坚毅顽强、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不正与我们的民族精神吻合吗?

略感遗憾的是,虽然柳树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却没有受到先辈们的足够重视,无论是在咸阳古渡,还是灞河两岸,以柳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是基本都是以惜别感伤为基调,因为“柳”与“留”谐音,表达朋友的挽留之意。只有清代褚人获独具慧眼,他在《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其心态之阳光,一扫前人“离愁别绪”的小儿女情态。其实想想就会明白,无论什么原因远走他乡,谁不祈愿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在远方尽快落地生根、生机勃发呢?与依依难舍的小情绪相比,我更喜欢古人折柳相赠是祝愿友人事业前程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春光无限这种大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飞机、高铁为代表的新生事物的出现,柳作为牵动离愁的媒介,今人已经难以体验,千里咫尺的速度已经完全模糊了人们的距离感,蜀道不再艰难,崇山畅通无阻。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只能拂出吹面不寒的春意,再也撩不起人们的别离之苦了。但是它谦逊含蓄的形态、随遇而安的品格、坚韧向上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晨起如见仙人曳裙而立。”这是今人贾平凹《生活一种》里的开篇之言。徜徉咸阳湖边,我想到咸阳就是一个院子,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和谐的院子里,院里栽着温柔含蓄的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