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手稿具有宝贵的“存史”价值 ——阮章竞大量笔记手稿捐赠国家图书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7年11月28日08:58

11月27日,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首发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捐赠并向阮援朝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11月27日,在著名作家阮章竞先生北上太行投身抗战80周年之际,“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首发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阮章竞之女阮援朝代表家属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阮章竞《在太行山时期的一些材料》等笔记手稿共87种178册件。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捐赠并向阮援朝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阮章竞先生(1914—2000)

阮章竞先生(1914年—2000年)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创作有长诗《漳河水》《漫漫幽林路》、歌剧《赤叶河》、童话诗《金色的海螺》、小说《山魂》三部曲、美术作品《阮章竞绘画雕刻选》等重要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第一届党总支书记、《诗刊》副主编,北京作协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等职务,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

1937年,阮章竞先生在冼星海先生的安排下毅然北上,在太行山区生活、战斗长达12年,并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留下了大量生活、工作和创作笔记,成为反映太行山抗战历史和革命作家心路历程的珍贵资料。

本次捐赠的笔记手稿,除太行山相关笔记外,还包括1946年太行第二届群英会时在武委会上做的会议记录,1950年至1954年在华北局宣传部时期的工作笔记,1956年至1959年在包钢建设中的工作笔记,1961年访问墨西哥、古巴两个拉美国家,亲历“吉隆滩战役”的前线笔记等,涉及文学、语言、民俗、讲话记录、工作采访等诸多方面。

以“后死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同辈“存史”

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

阮援朝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向中国作协征集作家手稿,阮章竞先生用一封挂号信,把《漳河水》手稿寄到了问津街老馆。最近十几年,阮援朝怀着一份孺慕之情,一直在努力整理父亲的遗稿,发现父亲是个具有强烈的“存史”意识的人,不但存有装订齐整的作品手稿,而且留下了大量笔记,对亲身经历的社会变革,对在社会变革中做出牺牲的战友、乡亲,始终抱有一份“后死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自赋使命,要为这些人和事留下文字记录。

为了让这批珍贵的历史记录早日面世,阮援朝3年前与国家图书馆、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合作开展了“阮章竞笔记手稿整理研究项目”。在此过程中,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其中的《民间语言记录》《乡间纪事》《土改纪事录》《重回太行山笔记》四种太行山笔记手稿。前三种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阮章竞在太行山地区的记录,最后一种则是1963年阮章竞为寻找长篇小说创作素材重回太行山召集座谈会的记录。这些笔记涉及到革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小到乡村的邻里生活,甚至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口头语汇,从不用角度记录了太行山的历史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状态。

“父亲是个13岁就做了油漆店学徒的人,一辈子保持着对手工劳作的兴趣”,“他留下的手稿常常是要手工装订,这是他完成创作后的一种享受。”阮援朝回忆说。

作家原生态手稿更具研究价值

阮章竞先生手稿

《太行纪事》笔记手稿

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国家图书馆已经将捐赠的阮章竞手稿全部扫描,共计图像7000多拍;重要的笔记手稿已经全部校录完毕,共计25种100多万字。国图将建成“国家图书馆阮章竞手稿全文影像数据库”,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

“这些笔记手稿没有加工,没有干预,完全以最初的面貌呈现,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一手史料,也为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入口。”张志清认为,阮章竞先生的大量笔记已经在战火和“文革”浩劫中湮灭,幸存至今的文字记录尤其珍贵。

“随时随地有意识地记录和保存生产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各种资料,一方面反映了阮先生对历史的尊重和高度负责,也给后来的史学工作者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使得后出的史学著作内容更充实、更饱满、更真实,立论更有依据。”中华书局副总编辑李占领表示,中华书局按手稿原件影印出版,保持原貌,更具文献价值。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阮章竞1954年10月13日邮寄信封

历史学家韩钢认为,这些笔记涉及到革命当中最底层的状态,包括北方农村的地权关系、借贷关系、社会结构、邻里关系、风土人情等等,反映出革命与乡村的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复杂,不仅仅一个革命文化人个人遭际的记录,而是我们研究革命史的重要参照。他特别提到,这些记录不像过去多见的“大叙事”那样单一、笼统,而是从底层、中层到高层,记录了不同层级对同一事件的应对和反馈,非常复杂,因而更宝贵。

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看来,影印本的出版能让更大范围的公众看到最原始的资料。“如果没有影印本,我们看到的资料很多是经过取舍的,根据现实需要所做的取舍往往事后证明是没有眼光的,恰恰是篡改了历史,舍弃了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他认为名人手稿捐赠国图等机构,保存更专业,并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共资源,能发挥出史料应有的价值。

李小雪、李东东、万伯翱、阎浩岗、王海光、辛逸、李海文、王升山、赖洪波、曹彭龄、董保存等来自党史、军史、文学、博物馆、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