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人形金饰件

来源:内蒙古日报 | 郑承燕  2017年11月27日14:02

这两件人形金饰件(如图)高9.1厘米,最宽处3.6厘米,重28克。1988年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花根塔拉辽墓出土,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收藏。

1988年8月,阿鲁科尔沁旗牧民朋斯格在花根塔拉嘎查北哈日少冷的沙坨子里发现一批露于沙地的文物,后将这批文物送交旗文物管理所。接到文物后,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派人实地调查,发现并确认了这是一处辽代早期砖室墓葬。由于沙丘发生移动,墓室大部分遭到破坏,只清理出330件文物,两件人形金饰件即为其中之一。

二饰件形象为一男一女,均用金版錾刻而成。男、女呈站立式,双手自然下垂,双脚外撇。二人均留有齐眉发,圆眼、阔鼻、头戴三叉式高冠,冠体饰鱼鳞状纹。上身穿直领左衽窄袖衫,下身着裤,足穿高靴,腰系蹀躞带。服饰上錾刻忍冬、松叶、四瓣团花等图案。其中男性嘴微闭,上唇两侧有“八”字形胡须,女性小嘴微张。两饰件在颈部、双手、双脚部位均有穿孔,应为缀钉所用。

关于契丹人的服饰,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契丹人皆“髡发左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对于契丹人的服饰研究,除了文献记载外,辽代墓葬壁画中的契丹人形象是另一重要参照。而此两件金饰片中二人领口、袖口、衣边等处露有毛边,象征其穿着的服饰可能为皮衣,是契丹人“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游牧生活的直接反映,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历史、研究价值尤高。

饰件中人物形象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三叉形冠。三叉冠在新疆佛寺、石窟、遗址壁画的供养人形象、敦煌莫高窟佛传故事中出现较多,一般认为是回鹘族男性所独有的民族服饰,其主要特征是冠顶上竖立三个柱状物。花根塔拉辽墓中出现的这种三叉冠,显然对佩戴者的性别和身份没有标识作用,有学者推测其墓主人可能是萨满,而三叉冠则代表了萨满作法时的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