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抒写
三亚初春的晨光罩着窗棂,清新空气幽进书房,楼下隐约着英语的朗读,还有少年上学的脚步,母亲拍哄婴儿的呢喃。整个三亚、海岛,乃至中国,都被祥和、恬静的氛围浸染。当代人享受着父辈、祖辈难以享受到的和平。我在电脑屏幕上读完老兵徐国良的书稿《兵行天下》,再望窗外悄悄开放的花,静静生长的树,晨练的老教授,匆匆走向教学楼的大学生。所有的这些,都与徐国良和他的战友,“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枕戈以待,随时准备奔赴疆场有关联。由于当代军人胸怀“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烈、肝胆,才争取到我们的国泰民安。
曾经也是军人的我,从《兵行天下》的文章中,从眼前这幅和平画幕的背景中,听到了战马的嘶鸣,枪炮的轰响。这些久远的厮杀和壮烈,这种长鸣在大脑里的战争画面,只有军人方能感受。
青年时期的徐国良满怀“投笔书生自古有,从军乐事世间无”,“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想,向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期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荣耀;崇尚“马革裹尸”的壮烈,毅然奔向军营,寻求建功立业。
但是,徐国良和当代军人清醒地认识到:和平年代,哪个军人能享受到“马嘶大地山河壮,旗卷长空日月明”的壮烈和荣耀?只有随时做好战争准备,拥有强大的足以和强盗抗衡的军事力量,震慑贼胆,贼人方不敢轻举妄动。军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战场的厮杀,也体现在和平年代的默默奉献,能用战力制止战争,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
因为,凡是战争,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无论胜者败者,最终遭受杀戮和灾难的都是人民,都是我们人类赖以共同生存的地球及万物生灵。
于是,他汗水当酒,苦累当馨,摔打硬功,磨砺软功,只盼“万里赴戎机”,“会挽雕弓如满月”。
徐国良从军40年,是镇守祖国南疆的40年,也是胸怀厮杀却始终不得厮杀的40年。
《兵行天下》记录了徐国良从普通士兵到大校,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过程:当战士时下粪池掏粪,忍受恶臭的沼气;当班长时,10天练就爬杆技术;当指导员时,长年坚持睡班排,与战士同训练同劳动,身先士卒;当团政委时亲率部队抢险救灾,一夜行军80里;当警备区政委时,率先改革干部提拔制度,使基层官兵有了干部提拔的推荐权、表决权,增加了干部提拔的透明度……
《兵行天下》里还有南疆将士驻守礁岛的艰苦生活,寂寞困苦自创舞蹈,卫疆军人警惕入侵我国领海的贼人,宣示我国主权的战斗故事;有军人家属守空房睡凉床,替军人孝敬父母抚养儿女,全心支持亲人保家卫国的奉献故事;有海南军人宁苦自己不苦百姓,节省粮食救济百姓的爱民故事;有驻地百姓拥军爱兵,全力支援驻军的感人故事;有徐国良颂扬战友,怀念战友的深情故事。
徐国良的文字,展现的全是忠烈、雄莽、伟岸、不屈、天职、奉献、勇敢、牺牲,也展现了军人的亲情、温柔、责任、体贴;徐国良的文字,充满刚烈美,牺牲美,豪壮美,沧桑美,也充满了亲情美,人性美,心灵美,自然美。他的作品尽管还粗粝,还不精细,但都透溢着毫无造作的真情,没有雕饰的质朴,远离圆滑的棱角,朴素,自然,纯真。读起来如大碗饮酒,高岗振衣,肝胆开张。
《兵行天下》描写的全是原生态的故事,描写的人物全是原生态的人物,都有着高贵的心灵,富有牺牲精神和纯洁的人格。无论主题还是故事,都纯净,暖心,明亮,传递着真实、善良、大爱,彰显着利他主义的优秀人生观、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优秀的群体就是军人!
徐国良以军人写军人,毫无夸张地表现了当代军人的理想、精神、胸怀、品格,甚至情感纠葛。血肉丰满,活灵活现,淋漓尽致。阅读这样的文字,聆听这样的故事,使我们仰望到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灿烂星空,看到了照耀我们前方的灯塔,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迪,精神带来震撼,催促我们奋勇向前,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航向。
在此之前,我读过徐国良的道德系列丛书:《德行天下》《诚行天下》《度行天下》《美行天下》,还有正在出版的书稿《爱行天下》。全是徐国良在繁忙的军务中,燃烧军人的激情逐字逐句写出来的,坚持了40多年。因他对文学的虔诚、执著、刻苦,收获了数百万字的专著,也收获了读者对他的尊敬。
这就是《兵行天下》和道德伦理丛书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我们应该面对它的作者,举手,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