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巍巍太行 女儿情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观后

来源:文艺报 | 谭志湘  2017年11月24日06:45

有一首歌叫《在太行山上》,让我认识了太行山,歌词中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从哪里灭亡。”歌曲洋溢着满满的太行豪情。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它养育出了无数太行英雄儿女。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则翻开太行英雄谱的又一崭新篇章,书写了太行女儿的大情大爱。

戏剧塑造了一个大字不识、只知道顾家养娃的悍婆娘赵氏。她没有大名,3岁死爹丧娘,嫁与赵家,她就成了赵氏。血的洗礼使她成了英雄的母亲、太行娘亲。《太行娘亲》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发挥剧种优势。音乐是剧种的标志,是剧种特色最为集中的体现。《太行娘亲》的唱腔设计、音乐设计、配器相互配合,这个音乐创作小集体,运用高亢激越、婉转多变的唱腔和上党梆子的音乐,经过再创作,为塑造人物服务,从而使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统一在一起。扮演赵氏的演员陈素琴与音乐创作者合作,运用上党梆子的唱腔,出色地完成了人物的塑造。陈素琴有一个能高能低的好嗓子,她的唱极有特点,特别是尾音上走,细而不断,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凄楚感。赵氏在张伯坟前自省的一段唱,让人感叹,让人同情,她唱自己犯糊涂,不肯接纳丧母的婴儿、王营长的亲子。当她唱到“铁牛就是亲骨肉,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正经经的奶奶,胜亲娘!”让人不禁为她鼓掌叫好。精彩的唱词、精彩的音乐,加之精彩的演唱,构成该剧的一个小高潮。

“换小米刚到后山沟”一段唱,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陈素琴用唱描述了一场日寇血腥屠杀的罪行,其中有恐怖,有愤怒,也有胆战心惊。陈素琴唱得惊心动魄,让人胆寒。这段唱曲调多变,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激越高亢,时而似说犹唱,加之演员的表演,抵达了声情并茂的高度。

谈起陈素琴的表演,我们不能不赞赏赵氏追赶王营长,要抱回王营长的儿子铁牛抚养的一段戏。赵氏急如星火,她喘息着,奔跑着,大步地追赶部队,继而在高平台上停了下来原地不动地表演。演员脚下迈着急促的步子,双臂紧摆,面部表情是心急如焚,加之气氛音乐的烘托,让人产生了心急只觉脚步慢的感觉。这一动作与戏曲圆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极有可能发展成戏曲表演新的表演程式。

赵氏的起点并不高,她没有血海深仇,也没有革命的觉悟,有的只是保住小家、为赵家传宗接代的生活目的。其实这就是老百姓最为普遍的思想状态。剧本写了一个平凡的农家女人不平凡的一面,她成了英雄的母亲——太行娘亲,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英雄也是普通的人,没有天生的伟人,也没有天生的英雄。

“和谐”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太行娘亲》调动编、导、演、音、舞美等一切艺术手段,讲述了抗日战争中这一以牺牲自我、保全革命后代的动人故事,抵达的是整体的生动和谐,从而产生了美学意义上的和谐之美。在日寇面前,赵氏为保住八路军的孩子,她抱着孙子纵身一跃,跳入枯井。这一跃,完成了她人格的升华。戏剧最终处理是,她和两个月大的孩子被日寇活埋,完成了她的“壮烈牺牲”。我突发奇想,生活中,艺术中,牺牲的英雄何其多?江姐、刘胡兰、赵一曼、向秀丽……这个母亲能不能不死?让我们浪漫一把,吹响冲锋号,红旗漫卷西风,八路军救民于危机之中……英雄的母亲挺立于人间,是活着的榜样、活着的英雄,平凡而又光辉的形象。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光明……活下来的孩子,意义岂不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