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尚长荣“三部曲”传承工作成效显著——教会了一出戏 带好了一批人才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2017年11月20日07:00

传承版《曹操与杨修》杨东虎饰曹操 陈圣杰饰杨修

1988年,由上海京剧院创排、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在天津举办的“京剧新剧目汇演”中一炮打响,誉满全国,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上海京剧院又成功推出新编京剧《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奏响了“尚长荣三部曲”。它们的诞生,不仅为新时期新编戏的创作贡献了三部极具分量的作品,也奠定了尚长荣以及众主创的艺术高度,彰显了上海京剧院在业界的口碑、影响力。但是,随着老艺术家们逐渐淡出舞台,三出戏的演出频率越来越低,上海京剧院也越来越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如何把这些优秀剧目传承下去?如何实现京剧艺术人才的“接力”?这不仅是上海京剧院面临的问题,更是众多戏曲院团发展中共同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紧迫感之下,从2014年开始,上海京剧院开启了尚长荣“三部曲”的传承工作。三年来,三部作品接连与观众见面,杨东虎、董洪松、陈圣杰、傅希如等青年演员出色完成了每一场演出,赢得了业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青春版‘三部曲’是高水平的传承,使上海京剧院成为京剧界独特的风景线。”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说。日前在上海举行了“夯实传统基础·激活创作意识——尚长荣‘三部曲’传承与戏曲表演人才建设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此次传承的实践经验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

“精准传承”马虎不得

作为传承工程的核心人物,尚长荣把自己传戏的过程形容为“精准传承”,“我把‘上树’的招儿都跟他们说了,没有任何的保留。戏里应该怎么动情,什么时候煽情,曹操脚步怎么走,魏征怎么走,于成龙又怎么走……一招一式都必须做到‘精准’。”他希望青年演员对诸多流派怀揣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学,博采众长,科学、认真地继承、研究。“作为演员,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你必须得认真学传统。”尚长荣表示,“现在不客气地说,几位精英真不错,脱颖而出了,现在也很走红。这个时候,就应该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在基础上还差什么?你演什么人物你就得有什么人物的气质”。

尚长荣提出此次传承不是单纯的“以戏传戏”,而是希望青年演员在学戏的同时,学会人物塑造、提升文化修养、培育综合的演剧观。对于如何塑造人物,青年演员杨东虎深有感触,跟尚老师学戏最大的收获就是,尚老师不仅仅把这出戏教给他们,“学会这一出戏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表演,他教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各个人物”。在学习《贞观盛事》时,尚老师告诫青年演员:“你们要学点老生脚步,要潇洒一点,把人物形象首先立住,然后还有声音形象,这些都是要为戏服务的。”青年演员董洪松谈到,尚老师的戏和艺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对从人物出发,而且力求准确到位。“记得在学《廉吏于成龙》时,电视里放一些关于民生类的节目时,尚老师就会打电话叮嘱我们去看,会告诉我们作为演员应该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学会感动,这样在舞台上才会把更多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部戏曲作品的出炉分为坐排、坐唱、落地、响排、彩排等阶段,“三部曲”的传承在“坐排”阶段占了很大比重,这其中包括剧本研读、基本功加强和戏外“聊天”等内容。其中,剧本研读包含剧情解读、人物分析、历史背景等部分。例如排《贞观盛事》时,尚长荣会督促每一位演员广泛阅读唐史、李世民、魏征传记以及魏征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献,旨在加强青年人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和人物心理的解读;排演《廉吏于成龙》时,他则督促青年演员练字、“抽旱烟”、研读《清史稿》并强化京白的练习,以期全面感受人物的状态。前期的“坐排”虽占据了很多时间,但每个角色、每个人物都已“立”了起来,一旦落地,成效显著,为后期的排练节省了大量时间。

“传承”剧院的审美理想

一个剧院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要由剧目建设来体现的。在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看来,剧目既是创作能力和创作观念的体现,更是表演艺术人才自身的创作意识和演剧观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剧院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传承优秀剧目,就是延续和发展剧院审美理想和风格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表演艺术人才。”他希望,新一代演员传承的不仅是三出戏,更是面对不同人物、不同剧目、不同类型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技巧;通过优秀剧目激活青年演员的创作意识,提升他们对剧目及角色的领悟力和创新力,真正将上海京剧院以及尚长荣的演剧精神、创作理念和艺术眼光传承下去。

京剧艺术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它的规律性、科学性。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谈到,我们有时候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传承就是我教你听,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我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就结束了。“其实传承当中有很多超越简单的、机械的、过往的传统做法。”毛时安说,传承之间要有两方面的积极性。现在往往老师很热情,学生不愿意学,或者学生很愿意学,老师觉得一招鲜吃遍天。“演出、行当的继承是首要的,但在继承这些的同时,还应把戏外的很多文化、艺术、美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最后变成一个演员的修养。演戏演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文化积淀为那些优秀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输送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

人人都要有主角意识

艺术传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尚长荣三部曲”的成功实践给戏曲界留下了众多的宝贵经验。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博敏认为,尚长荣的教学精神、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弘扬。“他是在‘真心传授’,也是在‘真会传授’。他不仅教会了一出戏,而且教好了一出戏,带好了一批人才,这是尚老师这次传授的根本意义。”杨东虎原来就是个架子花脸,董洪松原是铜锤花脸,两个人水平不一样,但两个人塑造的角色都非常精彩,让人感觉潜力很大。“排练过程中,尚长荣既当老师又做导演,他总是根据人物需要教学,需要你是什么就要拿出什么本领来,基础不扎实、本事不全面,塑造不出饱满鲜活的人物,这就是他会教的科学方法”。

一出戏是一个团队智慧的集中体现,需要的是“一棵菜”的“抱团精神”。《曹操与杨修》虽是一部双主角的戏,但鹿鸣女、倩娘、招贤者、孔闻岱,甚至三位客商都有可以发挥的极大空间,用尚长荣的话说“人人都要有主角意识”:虽然每出戏站在聚光灯下的只有一两位,但每位演员都可以把控自己的角色,都可以在自己有限的戏份里塑造出角色无限的可能。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不是几个人或是几个角儿就能完成,而应该是由一批人、一个集体、一股力量共同造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尚长荣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艺术集合体,每一个人物都是共同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把包括“三部曲”在内的经典剧目传承下去,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让每一个人、舞台上每一个道具都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恰恰是如今的传承和青年演员们亟需回望和寻找的传统。“要从尚长荣几十年的功夫中,从传统与当下不断的历练、打磨中,去寻找不断创造的能力”。

“通过三部曲的传承,我们不仅呼唤着像尚长荣那样有忧患意识也有创造智慧的青年演员的出现,更期待把这种智慧与理念推广到各个流派、行当以及所有工种的人才培养中去。”单跃进说,“一个拥有着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理念的集体,才会拥有更加成熟的传承作品和更为活态、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