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局级干部(正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1月17日06:39

201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作协局级干部(正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并为培训班作学习动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吉狄马加、李敬泽、阎晶明、吴义勤,中国作协机关和直属单位局级、正高职称的同志参加会议。现摘登部分同志发言如下。

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要政治论断,对我们认识生活、把握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回溯历史,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着眼当下,这是当代中国强大生机活力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这是中国发展道路向世界提供智慧和方案的强大自信。

这一强起来的生动进程,特别需要文学家的参与,特别需要有表现时代的扛鼎之作。党的十九大对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从“高原”迈向“高峰”,必须要去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必须去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理解时代之新,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一思想对作家理解生活、表现时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靠这一创新理论,方能登高望远,全面、准确了解现实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我们的文学需要表现生活的丰富性,丰富的生活内容里,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如何去理解、分析、把握,如何去感悟、评价、表现,这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对作家全面掌握生活、理解生活真谛是十分有效的。人民需要从“物质文化生活”转变为“美好生活”,这意味着发展理念、生活观念、内心期许、人生诉求的全方位转变,也由此,那种在作品中过度表现欲望化的做法就不但是创作理念上的偏差,也反映出创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狭隘、对社会读者审美要求的看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替代“落后的生产”,对我们认识生活里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如何理解和分析也非常重要,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应当注意的矛盾和问题,与一味表现和夸大生活阴暗面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态度上有着本质区别。时代呼唤文学精品,文学需要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回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读到了柳青、赵树理等与这种社会现实与人民期盼相呼应的文学作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我们也通过一系列反映现实的作品读出这样的现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今天,我们需要与时代应合的扛鼎之作,需要对人民已经获得并继续追求的美好生活作出文学的生动描述与形象记录,需要涌现更多表现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心灵的优秀作品,这是新时代中国文学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不但作家创作应当如此,批评家评价一个作家,评论一部作品,分析一种创作现象,都应有这样的时代方位,都应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站位,编辑审定、推荐一部作品,也应有这样的大局观。当前的文学生态丰富多彩,各种形式、各种体裁的创作竞相迸发,文学传播的手段和渠道也迅速变革,在这样的情形下,特别需要我们以新的历史站位对待纷繁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的、负责任的判断与抉择。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新文学反映新时代。中国作家需要回应时代的呼唤,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学,承担更为神圣和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如何“无愧于时代”,是需要整个中国文学界认真思考、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文学应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论述了当前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标志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诞生。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是在我国文艺长期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又是与新时代相呼应、经过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艺面临的各种重大命题,博大精深,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必将有力指引文艺工作的前进方向。在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深刻精髓和博大内涵,以习近平文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

二、新时代文学应是呈现新时代面貌、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文学。伟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都与时代生活交融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史诗性时代。新时代呈现出无穷的可能和无比广阔的远景,为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故事、资源和想象的空间。新时代文学应该能对新时代新的生活和社会景观进行迅捷的表现,应该能大手笔地描绘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美好蓝图。新时代文学应该有与新时代相匹配、相呼应的品格、气度和境界,应该有新的文学观念、审美品格和艺术追求,应该是新时代的晴雨表和百科全书,是新时代形象的塑造者和新时代精神的承载者、阐释者。

三、新时代文学应是能够创造新时代的英雄和典型的文学。文学是人学,文学成就的高低与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文学史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典型的形象史,文学的经典性有时也就是指文学形象的经典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也对塑造典型形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时代英雄,新时代的文学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去发现、感受、塑造新时代英雄的典型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做出新的贡献。

四、新时代文学应是人民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彰显的文学。人民是新时代文学永恒的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艺术属性。人民既是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也是文学最终的裁判者、评判者。新时代文学必须最大限度立足人民的主体性、书写人民的主体性、彰显人民的主体性。新时代文学必须是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学,是从人民中来,又回到人民中去的文学。在新时代,广大作家要重建与人民群众和百姓生活的血肉联系,切身感受时代生活的强烈脉动,亲自聆听人民大众的肺腑之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人民的欢乐,忧患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代言人。

五、新时代文学应是能够重塑世界文学秩序并真正参与世界文学价值建构的文学。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文学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而是要增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自信和勇气,还应该在世界文学秩序和世界文学价值的同步建构中发挥主体作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文学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输出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判断、理解和价值,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也应成为世界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在文学领域,我们不仅要走向世界,还要影响世界、重建世界。同时,文化自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5000年传统文化的自信层面上,还应立足于当代创造的自信。这才是新时代文学面对世界文学所应具有的气度与品质。

六、新时代文学应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不仅是新时代对文学的期待和要求,也应该是文学工作者自觉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激励,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增强原创性,牢牢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的新文学必然会从“高原”走向“高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新时代文学,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和文学魅力大放光彩的文学;是尊重艺术规律,文学的原创力、想象力、创造力极大解放的文学;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学;是雅俗共赏,呈现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新文学在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过程中,也要永远牢记这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新时代文学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在强起来的时代展现强起来的文学,正当其时。

邱华栋(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是我们党、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大会明确了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的雄才伟略和远见卓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大思想,它必将成为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力量源泉。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面对新的时代总要求,我们的作家要有创造性书写生活的勇气和责任担当。我还记得歌德曾告诫青年作家们说:“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只有了解了生活,认识了生活,才能塑造出各种力量运动的碰撞,紧紧依靠生活和现实是文学的基础,超越生活,就是文学作品成为作品的根本条件。”

十九大报告中准确判断,我们正处于一个由中国深度参与和带领的新全球化时代,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也和作家有关。作家必须要放眼全球,因为中国人每天都在世界各个地方创造着新的故事,这一全新的景象,是我们的作家过去所没有面对和经历的事情,因此,书写和讲述中国人新的传奇、新的故事,是作家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关键是看作家自身有没有这个文化自觉和宽阔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中国作家在创新发展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和创造,对于每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艺术形式和内容如何更完美地统一?如何在新媒介、新词汇不断翻新、涌现的情况下,寻找到更为适合的艺术表达形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文化自信,要努力创新文学艺术新样态。可以说,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对作家来说,以这两点为双翼,就可以更好地在文学的天空中飞翔。

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一定要有文艺的发展与繁荣相伴随。国运昌盛,文运必兴。十九大的胜利闭幕是一个新起点,面对新时代、新现实和新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舞台、新机遇和新动力,只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新时代就是我们的现实,现实题材创作也必须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相匹配。在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之下,新时代已经扎扎实实取得的和正在蓬蓬勃勃发生的一切,都应该在文学人这里入情入心入笔。

新时代在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历程中是宏阔的,新时代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逐渐实现中又是具体的,而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的要义,就在于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中,以文学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感受与获得、人民在新时代的欢乐和忧伤,人民在新时代的每一个时间点上的际遇和身心状态,都应该得到灵敏、丰富又具有方位感的文学把握。

比如,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号召,是承诺,要为新时代留下的,是必将不朽的历史刻度。2020年已经相当切近,“精准脱贫”的战略实践正在攻坚阶段,这个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文学决不能滞后缺位,我们的文学创作也正在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人民文学》2017年第10期)以总书记“精准扶贫”提出地湘西十八洞的脱贫经过为内容,写到了总书记的关怀和党的温暖,写到了新时代新思想所带来的当地百姓从民生到观念的全景新貌,读者从当地人在爱护绿水青山中得到金山银山的事实体会到了政策的令人由衷信服,从新一代打工者回乡创业的实惠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看到了党心与民意的高度一致。文学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心灵的多棱镜,我们从小说《高腔》(《人民文学》2017年第8期)、《山盟》(《中国作家》2017年第9期)中,读出在扶贫攻坚中百姓生活的向优向好,还可以体味到人们坚毅通达的自信和观念甚至是积习惯性的风尚之变。诚恳的文学表达记述着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也正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境界踏实前行。

新时代的现实题材包罗万象又方位清晰,“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每一个富含智慧的文学切入点,都连通着新时代的现实格局和人心所向。新时代的现实,召唤并启示着我们发现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新时代中的“心”和“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古人的“修齐治平”层面更丰富内涵更深广,与新时代的“人心”的健全完善,可谓条条关联,文学创作的内在指向也应与此息息相通。例如,十九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明确要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句极具分量的表述,对文学界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深长思之。从人才队伍方面看,这些年,文学界在对可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队伍进行加强发掘和大力培育方面确实做了许多工作,但在创作上对于新时代涌现的时代新人的大力发现和形象塑造上,则显得敏感不足、热度不够、力有不逮。多年来,创作上的偏见和惯性,让许多写作者以为只有“失败青年”、“无力青年”、“受挫成长”、“碎片青春”才属于艺术的路数,殊不知这已经构成了文学本不该有的俗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而让历史眷顾的青年形象,我们去倾心认知并耐心塑造的自觉意识,必须苏醒并张大我们捕捉的触角。近年我们从孙惠芬的小说《寻找张展》(《人民文学》2016年第7期)中看到了成熟作家不带偏见的探问探知,从彭扬的《故事星球》(《人民文学》2017年第4期)中看到了青年作家的来电带劲的自知自信。这种新的文学气息,也许标示了新时代新人形象的文学转型的向度——鲜活的时代生活中并不缺乏不落俗套的新人,奋斗青年、有为青年、顽强上进、向往着全面长成的新人,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在新时代潮头,在现代化背景中,年轻人的个性与责任使命的通约关系正期待着被一束又一束文学之光照见。

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用武之地,可例举者,无穷匮也。

新时代构成了现实题材文学丰盈鲜活的宝库,新时代处处是现实题材文学取之不尽的绿水青山。

石一宁(《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党的十九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以进一步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界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和课题。

十九大报告在关于文化的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还谈到,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我想,十九大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值得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长思之,并在今后的创作中竭力践行的文艺思想和行动纲领,是我们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得益于中国作协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呈现出可喜的繁荣景象。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活跃,阵容十分可观,作品大量涌现。不仅仅是《民族文学》和各民族地区文学期刊,而且全国各文学名刊大刊和出版社都很注意发表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但在为少数民族文学的过去和当下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样让少数民族文学再上台阶,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繁荣,进而从“高原”走向“高峰”的问题。当下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充分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一个创作优势。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文化自信的文化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想,这些论断对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如何看待、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在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表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些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已说过,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对少数民族文学来说,尤其切中肯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少数民族作家有无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关系到自己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也必将影响到自己有无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也将影响广大读者对爱国主义、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如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少数民族作家还有很多课题要做,还有不少短板要克服。我觉得,当下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需要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要接时代的灼热地气;要增阅历、广胸襟,思连千载,视通万里,既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地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又以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意蕴扩展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既要正视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也要展望和探讨这些困难和矛盾的解决。我们的作品,要更多体现信心和坚毅,更多展现曙光和希望。

提升原创力,加强艺术手法的创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也是少数民族文学攀登高峰的关键。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各民族之间和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对舶来之物、他山之石,是否能一方面实行拿来主义,谦虚诚恳地学习借鉴他者的经验;另一方面,又保持沉着定力,以原创性和创新性为自己创作的核心追求,将对他者经验的学习借鉴融通于创作,消化于无形,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能否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强大,更有普遍性和更有魅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创造,作出文化贡献的历史使命,这一庄严的使命呼唤作家和作品的品位、格调和责任感。品位、格调和责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和美学的要求。

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我觉得不仅是政治学习,也是文学的学习和思考。这是一次中国当代国情的教育,也是一次文学思想的启迪。作为《民族文学》的办刊人,我感到十九大精神还是一种既宏观又非常具体的办刊指南。我们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刊物为园地引导少数民族作家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把个人的文学梦想与国家命运,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连接,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力作。

王 山(《中国作家》杂志主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艺的论述继往开来,别开生面,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感到特别振奋,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新时代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重视文化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放在如此高的位置,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领袖吸取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之后的高瞻远瞩,英明论断。这个论断来之不易,符合党情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字字珠玑,句句千钧!是和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密切相连,息息相关的,激荡起我心中强烈共鸣。自信意味着从容不迫,意味着艰难时依然充满信念,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献身的事业充满了成就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深刻领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要把学习十九大精神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还要做一个敬业的人,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文学常怀敬畏之心,对我来说,不忘初心首先意味着不忘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也同时意味着时刻保持自己当初对文学的那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文学的品质。但仅仅有一个好的题材,好的写作动机也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纪实版也有一些报告文学的来稿,写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如精准扶贫,模范人物等,但如果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仅仅是工作材料的汇编,事迹的堆积,数字报表的统计和罗列,缺乏细节的呈现、语言的生动、思想认识上的深度和对全局的把握,这样的作品就没有温度,就打动不了人心,立不住,行不远。我在想,习近平总书记都可以在十九大的报告中用一种鲜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叙述和阐释,我们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在自己的刊物上一天到晚发表一些干瘪的缺乏文学性的东西,哪怕这种东西号称“政治正确”,实际是一种渎职行为,也是对不起党和国家的。

《中国作家》杂志社是惟一一家以中国命名的文学期刊,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神圣的责任和历史的担当。《中国作家》每个月同时出版文学、纪实、影视三本刊物,总计100多万字,这个丰厚的文学期刊平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这个刊物有着关注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我们理所应当要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做的十九大报告,字字句句都诉说着一个政党的情怀与初心,体现着一个政党的胆魄与智慧,连接着整个民族的情意,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心声,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意愿。党的十九大是鼓舞人心的十九大,是站在历史制高点走向新的制高点的十九大,是开启中国新纪元、引领世界新航程的十九大。就此,中国将进入世界未来时,世界将进入中国进行时。身为一个中国人,能够有幸见证和参与这个伟大的实践,深感骄傲和自豪。

第一点感受,为我们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骄傲自豪,坚定了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我国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全国人民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耀感和尊严感。天眼、高铁、航母、量子卫星、可燃冰等一系列领先世界的建设成就,及支付宝、微生活、共享经济等生活方式对世界潮流的引领,“一带一路”、亚投行、世界经合组织、人民币国际化等世界性的中国元素与力量,都使我切身感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当我看到美国在民间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美国青年,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越来越多的西方官员认同中国适合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人民,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拥抱中国融入中国时,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越走越宽广的道路。

第二点感受,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骄傲自豪,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开出的治国强国、富民福民良方,不但使全国人民充满了对党中央的信任和爱戴、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还使全国人民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与初心、共产党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的襟怀与胆略,是任何一个政党都比不了的。共产党宗旨的专一、共产党意志的坚定、共产党目标的明确、共产党智慧的超拔,都是任何一个政党不能比的。虽然有人鼓吹多党制,可纵观中国历史与国情,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百折不挠地坚定不移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有哪个政党能在奔小康的路上带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一个不能少地全民奔小康?有哪个政党有这么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有哪个政党不但能带领中国冲破西方的层层围追堵截而且绝地重生?有哪个政党不但能带领中国战胜一个个自然灾害而且凤凰涅槃?有哪个政党不但没让中国在西方的颜色革命中分裂,反倒更加民族团结人心凝聚国家稳定?只有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兴中国强中国!所以,跟共产党走,听习主席话,是我这个留在党外的民主人士的心声。

第三点感受,为自己身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和作家而骄傲自豪,更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文学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一次特别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作家和文学界的信任、关怀和厚爱,是鼓舞和重托,是责任和使命,光荣而自豪,任重而道远。

我现在所在的岗位是创作联络部,是与作家联系最广最亲密的部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团结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寻找文学的养料,锻造文学的灵魂,提升文学的品质,从而达到文学从人民中来,文学到人民中去,文学为人民而写,文学为人民所爱,真正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初心。

要团结和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文学初心,不负党的厚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实施者首先自己得对人民有情感,对生活有情意,得自己心里有人民、有生活,有生活的人民、人民的生活,要身入、心入、情入,这样,其工作的出发点、思考点和着力点才会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方向。

这两年,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两个大型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就是团结和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典范。重走长征路不但是为了我们的作家从中获得感动、吸取力量,用长征精神为文学补铁补钙、淬火加钢,更是要以文学的虔诚,讲述革命英烈和革命老区的故事,向革命英烈和老区人民感恩、致敬,将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开展“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是为了用文学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为了文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照亮人们的生活,点亮人们的心灵。中央和各地媒体都对这两项活动进行了密集的宣传报道,都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的一致赞誉。事实证明,只要真正深入到人民的生活、扎根到生活的人民,只要真正接着人民生活的地气,连着生活人民的情意,我们的文学工作和文学创作才不会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才会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赢得人民群众的掌声。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未来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的一份宣言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需要在深入阅读不断学习中加以领会贯彻。下面我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文艺的论述,结合创研部的实际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心得。

一、增强导向意识——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十九大报告中第一、二、三部分都讲到文化,尤其是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专章讲文化。报告中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工作就是灵魂工程的工作,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肩负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铸魂的工作。文学的灵魂是什么,文学是人学,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是人民。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第四节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十九大报告中,200多次出现“人民”,足见“人民”在党心中的分量。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文艺也不例外,文艺也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不可能有其他的中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也是经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检验的一个真理,当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文艺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和传播。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人民的文艺,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质。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扎根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求。创研部承担着中国作家协会四个国家级文学奖的评定工作,文学评奖是具有导向性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获奖作品也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起着引领创作的示范作用。文学评奖要真正把那些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书写人民美好生活也同时获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遴选出来,奉献给人民。

二、增强精品意识——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论述,繁荣文学创作,推出精品力作。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创研部承担着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的评定工作,这一工作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14年,起到了着力时代文学精品力作的推手作用。但距十九大精神对于新时代文学的要求还有距离。如何推出受人民喜爱的文学精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中心工作。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原有的单纯依靠作家申报作品基础上主动设立专项,聚焦现实,积极引导,如定点深入生活专项、“中国梦”主题专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专项以及“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建军90周年等历史书写同时,加强对现实题材创作的关注和投入。现实题材创作,更需精心打磨,我们邀请部分文艺出版社,召开咨询会,了解作家创作的“正在进行时”,采取小型改稿会、恳谈会等形式,以保证工程实施过程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文艺的论述也将落实到今后的选题引导和立项设计上,抓好落实,做好引领。

三、增强学术意识——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论述,抓好文学评论工作,推动文艺创新。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艺创新要有良性的精神生态的建设作为保障。创研部承担着文学作品的研讨与评论工作,如何在对作家的创作成果的认定与评价中,做到公心以对,以理服人,如何在说真话、讲道理、敢批评的学术民主氛围的营造中与作家交朋友,共同携手开创文学的新时代,是我们长期要用心工作的一项任务。创研部自2015年起承办中国作协召开的“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也旨在搭建一个评论家与作家深度对话的平台,致力于更深广的层面上开展文学评论、学术讨论,团结高校、研究院所和报刊、网络媒体的评论家力量,关注文学,研究文学,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从第一届举办效果看,的确起到了团结、鼓劲、携手共进的作用。第二届论坛举办在即,我们将把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文艺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论坛中去,以新的气象、新的活力迎接文学新时代的来临。

四、增强传播意识——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论述,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学的国际传播。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从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高度讲的,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影响力不可低估。新时代,世界已将目光投向中国,中国也已进入到一个更加开放、面向世界的时代,中国作家已走上了世界舞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作品获得国际认可,引来更多汉学家、翻译家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如何以我为主,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文学的形式传播出去,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和任务。创研部自2013年开始承担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工程,分别是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的推荐工作、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程和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的评定工作,已有百部作品获海外出版,涉及英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瑞典语、希腊语、越南语等24个语种,讲好中国故事,让人们通过文学更深地了解中国人民、热爱中国文化,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的又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使命当前,惟有努力工作,不负重托。

李 梅(中国作协人事部主任):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所显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们党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新境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生动、完整的体现,报告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力度、有情感温度。报告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的责任担当、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大会主题鲜明,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是大会的方向和灵魂,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这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回望革命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是我们党的精神家园。

我们党从只有50多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之所以能摆脱以往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这是一个肩负历史重托的政党对人民的承诺。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宣示,新时代,我们将初心不改再出发。

要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来说,要在工作中贯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要深刻领会“全面”两个字,选人用人要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人才工作要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要全方位体现“全面”,全过程体现“全面”。

对于干部工作,目标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如何理解“高素质”,第一位的是政治素质要高,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担当的干部。如何理解“专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深刻。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努力打造又博又专、出陈出新的素养结构。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