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中国梦到人类梦

来源:文艺报 | 郭文斌  2017年11月15日06:54

相比西方文化过分强调民主、自由、创意,中国文化更强调安全、稳定、和谐,中国人知道,没有安全、稳定、和谐的民主、自由、创意,往往意味着纷争和灾难。纵观历史,西方各种主义的轮流上市,其后果是无数次的试错,不计其数的鲜活生命要无辜地为之付出血的代价,中国尽管也有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但相较西方,人民总体享受稳定安宁的时间要比西方长得多。

“从中国梦到人类梦”,这是我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后的最强烈感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一论断,既有历史逻辑,也有现实证据。由中宣部等单位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最能反映中国人群体性生存广度和精神深度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就是最好证明之一。

在山西碛口古镇,我们发现,至今依然保持着有难同当有乐共享的理念,就连镇上的旅游产业经营,也有一种共同致富的味道,这在商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的确让我们眼睛一亮。拿“精神树”原理对应,这样的风尚肯定有一个根脉,一梳理,果然如是。“碛口”这个镇名本身就来源于“大同碛”,那是黄河水域仅次于壶口瀑布的一道险关。在我看来,这是天地设给碛口人的一道考题,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休戚与共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人们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个体生命只有在群体性中才能找到安全感。没有合作精神,单凭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闯过大同碛。只有同舟,才能共济。因此,大同碛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象征,它凶险,但心肠热,现怒目金刚相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个体的渺小和群体的伟大。碛口之所以能够成为“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正是整体性生命认同结出的美丽果实。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大同碛”让我不由得联想到《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存在的心理结构、也造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结构、这种精神,是和宇宙规律相对应的,也是和天地精神同频的。因此,休戚与共是天赋人性。从本体学的层面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生存学的层面讲,“天地所以能长且长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社会学的层面讲,“天不私覆,地不私载”。

在《记住乡愁》已经播出的180集节目中,这样的图景比比皆是。当时,我在想,把这个镇的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放大,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形态吗?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人把这种生存状态人类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具有非常鲜活的模式依据。

在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撰稿、策划的过程中,我和剧组的同道们反复研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随着学习和踩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是维护人类永久性存在的文化,维护人类群体性生活的文化,维护人类共和的文化。其最大特点是整体性和安全感。由此整体性和安全感,生发出守中用和的基本生命态度。这种生命态度,细化为人格,就是君子之风、中庸之道;深化为信念,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体现在日常生活,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依此思路采拍的180集节目播出后,不仅频获各种专业奖项,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第三季收视率比第二季提高了70%,原计划拍摄100集的节目,被追加到480集。已经播出的180集节目,事实上是180个文化载体,无论是古村落里的大家族,还是古镇上的大企业,但凡能够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都在守中用和,都在敬天爱人,都在奉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生命逻辑,都在习惯性地应用守望相助、天下为公的大同思维。

当年新华社约我以银川的城市性格为题写篇散文,思索再三,觉得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名词概括。一天,当我在大街上看到有位摊贩在非常投入地阅读《寻找安详》时,一个词组自动冒了出来:安详银川。

这一刻,当我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的时候,也有一个词冒出来,安详中国,安详世界。

“安”,人们的普遍解释是女人待在家里。在我看来,它更是一个暗示,那就是,只有母亲在家,孩子才有安全感。一个孩子,如果母亲不在他的视野里,马上就会恐惧。这些年,我在全国做志愿者,发现一个普遍的生命原理,那就是“诸事不顺,皆由断根”。目前多发的抑郁症、焦虑症、孩子厌学、婚外恋及健康、事业等方面的问题,都与原生家庭的亲情断裂而导致的恐惧、怨恨心理有关。拙著《寻找安详》在中华书局出版后,受到了读者欢迎,现在已经12次重印,证明了读者对这种观点的认可。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从中走向健康,也证明了重建安全感的重要性。

“详”通“祥”,在我理解,它是一种“安”的状态,那就是仁爱、和平、智慧、喜悦、自在、自足、吉祥、如意。

相对于枝叶花果的时尚,根干也许显得传统守旧,但是没有这种传统守旧提供安全性、统一性、整体性、平衡性,特别是持久性,枝叶花果也就没有依凭。所谓“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基本稳定和繁荣,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借用大唐长安之名来说,只有“长”,才能“安”,反之,只有“安”,才能“长”。如果一天一个主义,两天一个主张,不可能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在深入研究了人类五千年的各种文明后说,未来属于中国,他认为,拯救人类的希望之路是世界必须走向统一,希望就在中国。因为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历经三千年始终保持了根本性质的一贯性,他把中国文明的这一特点称为稳定性。他甚至表示,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罗素、池田大作等不少学者同意他的观点。之后,《未来属于中国》被日本学者山本新、秀村欣二整理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有杨栋梁赵德宇先生译本。无独有偶,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再看美国,2005年5月9日的《新闻周刊》以21个版面从不同方面论证《中国世纪》,在总结中国崛起经验时,有一条特别醒目,那就是“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东西方的著名学者和传媒非常一致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让中国方案的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诸事不顺,皆因断根。无根的花朵再艳丽,也会很快凋谢。相比西方文化过分强调民主、自由、创意,中国文化更强调安全、稳定、和谐,中国人知道,没有安全、稳定、和谐的民主、自由、创意,往往意味着纷争和灾难。纵观历史,西方各种主义的轮流上市,其后果是无数次的试错,不计其数的鲜活生命要无辜地为之付出血的代价,中国尽管也有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但相较西方,人民总体享受稳定安宁的时间要比西方长得多。

显然,中国文化更具有母性,在孩子春风得意的时候,母亲总会静立门头守望,她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累,会苦,会无助,这时,她就伸出她的臂膀,把他们揽入怀中。在我看来,丝路文化就是这样的臂膀。

有人把“妈妈做饭的味道”和“机器面”这两个意象贴在水杯上,然后结晶,发现贴着“妈妈做饭的味道”的水结晶非常漂亮,贴着“机器面”的水结晶非常恐怖,这无疑是人类心灵的寓言。

愿人类的主导价值和核心精神从“机器面”渐渐回到“手工面”,回到“妈妈做饭的味道”。

愿母性的大度、包容、体贴、坚韧、慈爱,通过血脉相连的丝绸之路,普济人类已经再疲累不过的心灵。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