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科病房》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11月15日11:41

《儿科病房》

作者:刘薇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ISBN:9787550023581

定价:36.00元

编辑推荐

《儿科病房》是一部由学医、从医二十余年的主任医师、作家撰写的小说。这不是一部披着医疗外衣的言情剧,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医学专著,作者曾说,希望这是一部医疗圈的朋友看了饶有兴趣,非医疗圈的朋友阅读后能够受益的书。

正是跨界的身份,使得这部作品能够紧贴时代脉搏,以绝佳的角度展示当下医学界的真实境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去触及人心、剖析人性,描写医患矛盾,解开重重悬疑,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具有较大的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2015年的初秋。某市微风报社的新锐记者晋青朔在报社老总黄晶莹的支持下,开始在每天出版的《微风晚报》上以“掀起白色的黑幕”为题进行系列报道,开篇《凭空“捡”来的孩子》便语出惊人,剑指该市那所有着一百四十几年历史的老字号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篇报道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将医院推向了尴尬的境地,更打破了当事人马福萍一家来之不易的宁静生活。

故事由一天内发生的诸多疑难事件入手,抽丝剥茧,不仅表现了患者的无助、家属的无奈、医务人员的压力与艰辛酸楚,更毫不犹豫地揭开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与伤疤,将血淋淋的现实拿出来剖析,并讴歌了在一线奋力救助患者的白衣天使,歌颂了正义,人性的温暖与光辉,鞭挞了丑恶。

作者简介

刘薇,女,45岁,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专业,儿科主任医师。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第七届合同制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于《天津日报》《天津青年报》《鸭绿江》《新作家》《西岸风》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作品数十篇。已出版长篇小说《最后24小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长篇科普图书《宝贝健康速查辞典》(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年)。

翅膀与长袖共舞——关于长篇小说《儿科病房》及作者

王松

这是一部无法言尽的小说。

说它无法言尽,是因为蕴含的意味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小说写成这样不容易。感觉有些像诗,言之一事,深想,又一事,再想,就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的所言之事。诗,语言增值好办。小说,让故事增值就难了,即使再有经验的高手也要挖空心思。我读这部小说,不禁心生感慨。曾有人说,写作这行门槛太低,甚至没门槛,随便谁都能称作家,都可以发表作品。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称作家,可以,发表作品也可以。但问题是什么作家,发表什么作品。读了这部小说就知道,真正的作家并非谁都能当,真正的小说也不是谁都能写。这真是个高深的事。先说,是集艺术之大成。音乐、美术、摄影,这些你可以不懂,不懂也能写小说,也能称作家。但如果懂了,这个作家就不是一般的作家了,写出的小说,也就不是普通的小说了。除艺术层面,还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专业。这里所说的专业不是单指职业,它要渗透骨髓,融进血液,让人感觉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干这个来的。一个写作者,只有有了这种意义的专业,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作家。当然,真正意义的作家就是作家,无所谓是不是“专业”,专业不专业也并不重要;显然,前面所说的这些,《儿科病房》这部小说的作者刘薇,已经都具备了。刘薇不是“专业作家”。她是个儿科医生,且是儿科主任。一个有着儿科主任身份的作家,写出这样一部《儿科病房》,也就不言而喻。

我经常说,编故事是作家的基本功。但故事有了,怎么把它生动地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功夫,也是学问。这里无非两个要素,结构和语言。长篇最讲结构,结构也往往最让作家伤脑筋。刘薇的这部小说,结构看似不经意,却独具匠心。只有写小说的人才知道,其实这种结构是危机四伏的,岔路纵横交错,稍不留意就会“写走”,且这一走就很难再回来。表面看,通篇几乎每个章节(其中偶有例外),是由采访者楚天晴对一个个人物的采访录引出的,这也就使叙述视角在每一章中不停地转换,于是也就开辟了一个个的叙事空间。而相应人物的内心,也就得以在这个空间展现。这种结构虽冒险,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可以让通篇作品的叙事空间得到延展,也就使讲述者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最难得,也最值得称道的是,小说用了这种结构,自然也就人物众多,可是人物如此众多却并不散乱,似乎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沿着自己的轨迹有条不紊地生活着。我在读这部小说时有一种感觉,似乎是在医院,走在一条洁净的长长的楼道里。这楼道有一个个的房间,每个房间里的人物都在讲述着一个共同的故事,而这个共同的故事又并非罗生门。路德维希·弗莱姆曾提出一种“虫洞理论”。他本来是指连接两个遥远时空的多维空间隧道,就如同“一只虫子钻进苹果”。而作家写小说,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这个理论,让自己的叙述就如同是虫子钻进苹果,且反复斟酌自己这个虫子钻进苹果的角度。刘薇却不是这样。或者说,她使用了无数只虫子。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钻进这个故事的苹果。这种结构,已经超越了我们传统的所谓“全知全能”的视角。因为与此同时,它还保留了“第一人称”的优势。

这部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小说,所谓语言有特点,并非一定要搞得很嘎、很奇、很怪,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甚至很“语不惊人死不休”。倘真把语言搞成这样,反而会形成阅读障碍,就如同一个人穿着花枝招展的奇装异服,让人只注意他的打扮,也就无暇顾及他在说什么了,用一句相声的话说,也就是“挡”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小说最好的语言,其实就是“文如其人”。也就是说,作家的叙述语言,与他平时说话的习惯相契合,看小说,就如同是这个作者在说话。当然,这种说话就已经不同于日常的说话,有了文学意味,看似天然去雕琢,却又并非完全“绿色”。其实真能做到这一点,比“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容易。我与刘薇接触不多,但感觉她说话确实有特点,安静、平缓,却又认真,是那种长期从事医学工作,职业习惯使然的严谨的且有逻辑性的认真。而她这种说话的特点,在这部小说里也生动地体现出来。读这部小说,真如同作者在你面前,在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部比较少见的小说。我们经常把医生比作“白衣天使”,而儿科医生也就更堪称天使。刘薇的艺术才能又很全面,对音乐、绘画、摄影都有涉猎。这也就使她的这部小说轻盈起来,讲述飞扬起来,有一种天使的翅膀与艺术的长袖共舞的感觉。而舞蹈,形与节奏也要有张有弛。这是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应该注意的。

2017年10月25日 写于天津木华榭

原作刊载于2017年11月2日星期四《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