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约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11月14日10:41

《约定》

作者:石心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54-9835-9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诗集收录了诗人石心近3年约200首诗作,作者从2013年初接触现代诗歌并开始尝试诗歌创作,这些诗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生轨迹、心路轨迹的记录。在诗的体式上没有自设樊篱,陈述、直抒、象征,自由驰骋,顺心适意,透着一股现代风。

作者简介

龚永松,笔名石心,男,汉族,浙江义乌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研究生学历,香港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义乌工商学院客座教授,义乌市文化产品创意行业协会会长,义乌市容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诗歌作品散见于凤凰网、人民艺术、《中国文艺报》、《中国诗人》、《当代诗人》、《齐鲁晚报》、《浙江诗人》、《海峡诗人》、《西海都市报》等。2016年十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遇见》,2017年九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约定》。

目录

遇见 / 003

约定 / 004

争论 / 005

随手 / 006

忘记还是记起 / 007

别离 / 008

致好兄弟 / 009

脸面 / 010

将军府 / 011

诗意 / 012

故乡 / 013

爱人 / 014

我的世界 / 015

心事 / 016

读书日的礼物 / 017

西津古渡 / 018

开怀一笑 / 020

初识桃花潭 / 021

桃花潭主 / 022

养神 / 023

一路向前 / 024

活 / 026

梦之所牵 / 027

盈盈一笑 / 028

奔走 / 029

容艺文化 / 030

对比 / 031

归宿 / 032

夜色 / 033

收放 / 034

不能言说 / 035

责任 / 036

亲 / 038

忘却 / 039

登山 / 040

千里单骑 / 041

只需片刻宁静 / 042

生机 / 043

心事/ 044

爱的奖赏 / 045

午后之歌 / 049

过往 / 050

雕像 / 051

交谈 / 052

门外,一只流浪狗在叫 / 053

尽头 / 054

瘦西湖的琼花 / 055

回家 / 056

有力的翅膀 / 057

有人试图胜利 / 058

弹唱 / 059

散场 / 060

又起风 / 061

文创园的读书声 / 062

文创拓展 / 063

离开的那一刻 / 064

湖边闲坐——赠岳钰 / 065

后来 / 066

希望 / 067

围观 / 068

最深的夜晚 / 070

最美的午后 / 071

春心荡漾 / 072

欢颜 / 073

秋天的献辞 / 074

冰美人 / 075

个人简历 / 076

挽留 / 078

午安 / 079

行装 / 080

遇见记 / 081

夜行人 / 082

走溪口 / 084

迟来 / 085

夜归 / 086

心有属 / 087

小小火苗 / 088

今生有你 / 090

面对蚂蚁 / 091

参差不齐的一天 / 092

人在旅途 / 095

蜡黄之石 / 096

陪醉 / 097

夏风到处狂乱 / 098

大爷大爷 / 099

漫步人生路 / 100

悲歌 / 101

自有安排 / 102

穿越未知的地带 / 103

在狂风暴雨中 / 104

致满天彩霞 / 105

卓尔山的表达 / 106

青海湖的美 / 107

终至无言 / 108

往好处去想 / 109

看望 / 110

固执的榆木 / 111

人间 / 113

圆满 / 115

人间有爱 / 116

有一天 / 118

依心 / 119

一棵松的信念 / 120

那些难以忘却的旧时光 / 121

保住生命的那一抹亮色 / 122

蛛网 / 123

追寻足迹 / 124

萤火虫 / 125

静坐 / 126

仲夏 / 127

尘埃落定 / 128

照旧 / 129

意志坚定不移 / 130

牵挂 / 131

初秋 / 132

闪 / 133

爱在古宅 / 134

它们被雨淋过 / 135

与大人书 / 136

细雨蒙蒙 / 137

小气候 / 141

人在空中 / 142

温柔以对 / 143

我的旷野 / 144

始终坚信 / 145

远和近 / 146

单程票 / 147

她还没走开 / 148

暗示 / 149

笔记本 / 150

大江南 / 151

乡间小路 / 152

伤痕 / 153

北风 / 154

南山 / 155

梦幻曲 / 156

未名湖畔 / 158

密林深处 / 159

爱的低徊 / 160

莫名的风 / 161

小礼堂 / 162

初冬的小宴席 / 164

独白 / 165

初冬与背影在火堆旁 / 166

一滴一滴醒来 / 168

鸡鸣湖畔那一阵风 / 169

傍晚辰光 / 170

穿越绣湖的小径 / 171

雨夜小坐 / 172

初冬纪事 / 173

夜色中的你 / 174

天象 / 175

雕刻时光 / 176

山雨欲来 / 177

为你写诗 / 178

左岸有我 / 179

夜晚走过一窗光明 / 180

宿命 / 182

远去的背影还会回来 / 183

每一次想你都欢天喜地 / 184

走漏 / 187

送客 / 188

梦见一片银杏 / 189

预见 / 190

别挂,那是娘亲的电话 / 191

美丽的相逢 / 192

首都珞珈会 / 193

纯净的遇见 / 194

看树叶 / 195

此时此刻 / 196

外婆外婆 / 197

爱的河山 / 198

在这里 / 200

泽库行 / 201

平安夜 / 202

爱还在 / 203

正值盛年 / 204

初九参禅 / 205

冰雪 / 206

拜年 / 207

齐歌 / 208

漫步乡间 / 210

给另一个自己 / 211

冒险旅行 / 212

此刻,静坐 / 213

年关将至 / 214

小年 / 215

阴冷之夜 / 216

进京 / 218

不确定性 / 219

观沈浩 / 220

绣湖会 / 221

冒险者 / 222

等待 / 224

企业家年会 / 225

暗门 / 226

最新的一天 / 227

最后一天 / 228

细语 / 229

石心 / 230

序言:像细雨遇上微风

张德明

诗人石心传来了他即将出版的新诗集《约定》的电子版,让我为他这本诗集写点文字。翻开卷首之作《遇见》,漫自读之,一种对于诗歌理解的特别感觉,不觉涌荡于心头。我们先读此诗:

时光 总是悄无声息

降临在深爱上

像细雨遇上微风 微风

拂过脸颊 夕阳西沉

彩霞满天 一切如斯

最要紧的是遇见你

在青草坡 远方放慢脚步

周遭蛙声一片

静坐在时光里的人

卸下指针 卸下目的

也卸下 思念的重量

某种程度上,“遇见”构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创作与阅读的深度隐喻,在作者、诗歌与读者之间,“遇见”的偶然性和不期然性是确切存在的。诗歌诞生于作者之手,是诗歌创作者与诗神缪斯的碰巧“遇见”;诗歌与读者的偶然会面,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的“遇见”,说起来,我能认识石心,是通过了诗人李少君的介绍,没有李少君向他推介我,我们之间的交往无从进行,由此可见,我和石心的“遇见”,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自然,我与诗人石心相遇,不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而是为了了解他的诗,或者更进一步说,通过诗歌来达成我们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与心领神会。“像细雨遇上微风”,诗人创作诗歌、诗歌遭遇读者,都充满了神秘性和偶然性,而这不期然而发生的诸多“遇见”,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无限的色彩和趣味。

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诗人石心的第一部诗集,其名正是《遇见》。而今诗人又以《遇见》一诗作为第二部诗集的开卷之作,这是否意味着诗人的写作是持续进行着的,而“遇见”在诗人的前后期创作中,正扮演了桥梁和纽带的重要角色?如果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首诗有对时日的咀嚼,有对风景的注目,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怀。“静坐在时光里的人/卸下指针 卸下目的/也卸下 思念的重量”,在“卸下”这一举重若轻的生命动作里,一种笑对人生的从容与坦然是呼之欲出的。

我在诗人的《遇见》一诗里滞留许久,沉吟多时,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于,一方面,“遇见”成为我进入石心的诗意世界的一个起点,一个通道,我明确地意识到,我与诗人此后每一首诗的接触、交流与对话,其实都带有某种不无神秘气息的“遇见”感,换句话说,一个读者对一首诗的初次阅读,都像奔赴一场充满期待的约会,我与《约定》这部诗集里收录的所有诗作的第一次照面,正可看作是偶然“遇见”而将相互生情的约会之境。另一方面,“遇见”所蕴含的文学发生学意味,也激发了我对于当代诗歌创作的诸多思考和反馈,如果能将这一语词贮藏的诗学命意揭开,我们可能会烛照了新诗文本中潜存的不少审美秘密。

“像细雨遇上微风”,一定意义上,诗人创作出一首诗作,是诗人与诗意文字的不期然“遇见”,是诗神的光亮遽然照亮创作者心灵的结果。被缪斯宠幸的诗人,一刹那间说出了许多连自己都深感意外的话语,这些话语被分行排列,彼此交融与对话,从而碰撞出情味盎然的诗意来。从诗学角度上来说,诗人与诗歌的“遇见”,其实是灵感来袭、激情奔涌所催化出的精神现象。也就是说,灵感激活了诗的因子,荡起了心的涟漪,掀动了情感的潮汐,由此构成了诗歌降生的重要催动力。翻阅诗集《约定》,我能感觉到,石心写下的诸多诗歌,都是灵感推助下奋笔疾书而成的,在灵感的呵护之下,如许带有艺术气息的诗章得以一一现身,给人带来次第的阅读快感和美的回味。诗集中收录的不少诗作,例如《故乡》《心事》《奔走》《登山》《夜色》《爱的奖赏》《雕像》等等,都可以说带着灵感赐予诗人的神秘光晕,充满不俗的艺术魅力,读来令人感发颇多,意兴萦然。以《夜色》为例,诗歌写道:“芦苇开始隐藏起来/月光白哗哗的一片/一切的躲藏都是略带多余/风吹一阵又一阵/芦苇开始按捺不住/接着一片连着一片/感觉他们集体心旌摇荡/不远处的小虫/也禁不住小声吟唱/唯有这无边的夜色/让他们尽情显现”。诗歌叙说的好多自然事物,诸如“芦苇”“月光”“风”“小虫”“夜色”等等,如果不是灵感的来袭,它们只是各自为阵,互不关联的,而正是有了灵感之神的光顾,诗人才将这些事物统摄在一个生存空间之中,相互之间有了联络、感应和内在关系,它们的共生与互动,建构起了一个别有气味的生命场域和精神处所来,那种醉人的诗意也从中悠悠散发而出。诗人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每一次悄然莅临的灵感中,其实都满蕴着诗人对现实的长久观察、对生活的用心品嚼、对人生的深度追问等精神泉流,或者直接说,灵感是诗神对那些钟情于诗、用心生活的人们特定的奖赏与馈赠。在我看来,诗人石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出版《遇见》《约定》这两部较为厚重的诗集,一定是灵感不断光顾的结果,也正是诗神对这位用心生活、勤奋劳作的诗人的嘉奖与补偿。

在“遇见”的话语蕴涵里,我还抽绎出了“整体性”这样的诗学指标。作为一种精短的文学文体,诗歌要求的是一种一次性写作,而不是多次性添加。诗歌创作往往是在瞬间发力、一挥而就的,这短时成型的艺术文本,必定有着其他篇幅较长的文学式样所难以比拟的整体感和混融性。我认为,诗人将“遇见”作为第一部诗集的名字,又以《遇见》一诗作为第二部诗集的首作,其实也昭示了他的某种明确的诗学主张。展开来说,诗人以“遇见”这一语素为关键词,旨在告诉我们,诗歌诞生于偶然的情境之中,是诗人与诗性语言的“遇见”,借助这不期然发生的神秘“遇见”,一首诗赫然降生出来,它天然就应该是统一的、完整的、一气呵成的。在《约定》这部诗集之中,我能发现不少体现出“浑然性”和整体感的诗歌作品,如《遇见》《脸面》《夜色》《雕像》《选择》《希望》《冰美人》《参差不齐的一天》等等。我想和大家分享对于《雕像》一诗的阅读心得,全诗抄录如下:“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重新为它起名/我从来没有如此用心地/使用我的眼睛/当它开始泛光,变亮/坚硬的石头开始发软/透过时空的风霜/信仰的锈迹/在它屹立的地方,继续沉思/我分明感到:热情/还在/多少次,我以为抵达了核心/在它空荡的臂弯”,某种程度上,“雕塑”是人类借助石头或者其他事物来言说生命的,在一座“雕塑”上,必然凝定着雕刻家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生的思考等内容。当诗人凝望雕塑,其实也正是在凝望生命,诗人对雕塑的关注、沉吟与书写,其实就是用自己的话语对雕塑以及雕塑所寄托的人生加以重新命名。在以雕塑为观照对象进行的审察、思考与书写的过程中,诗人的思维在诗中被一种整体感所牵动,这整体感包括雕塑本身的整体性以及雕塑与人生关系的整体性等。诗人与雕塑的“遇见”,雕塑引发的诗人的诗意言说,都可以说是在“整体性”的诗学空间中集中展开的。由此,我们似乎可以作出结论说,凡是有一定艺术质量的诗歌,都应该是在整体上显得统一和完整的诗歌。

在“遇见”的话语指涉中,我还读出了关于警言妙语在新诗文本中的意义和分量。诗是诗人与世界奇妙遭遇而生成的产物,一首成功的诗,必定凸显着诗人对世界的精彩理解和独特发现,而这种精彩理解与独特发现,往往又是通过妙语与警句简洁生动地展示出来的。近几年来,当代诗坛流行着“截句”的书写模式,虽然我并不认为“截句”写作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态,但“截句”在近几年的极为流行、引人注目,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即好的诗歌往往都是有精言妙语,优秀诗歌文本中总有妙不可言的“可截之句”的,这些“可截之句”,要么是一首诗的诗眼,要么是一首诗中的神来之笔,要么是使一首诗得以升华的妙语。由此可见,诗人与诗歌的“遇见”,有时正是诗人与精妙言语的“遇见”,那些精妙的言语,浓缩着诗人对现时的观察、对世界的领悟以及对自我的发现等等。在诗集《约定》里,我们是能不断发现这些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精警之言的。“时间使我平静 因为/太多的承诺/到最后像一缕风/甚至吹不干一滴泪痕”(《不确定性》),“我到过光明顶 见过青海湖/湖水的天边是群山/湖水的尽头是湖面/山色空蒙 江河有声”(《进京》),“暮色下沉/溪流平稳/人生行至开阔处/这个世界唯独不缺孤独”(《漫步乡间》),“初冬的夜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宿命》),“有多少次仰望蓝天/就有多少回低头思念/当落日的余晖从江边走过/远去的背影还会回来”(《远去的背影还会回来》),“孜孜不倦的你/今夜掩藏了思念的泪光”(《夜色中的你》),“坐下来的那一刻/所有的嘈杂/关在笔记本外/掀开笔记本的一页/尘世的动静/记录下来的是温暖”(《笔记本》),等等。这部诗集中诸如此类的妙语警句还很多,我想,如果诗人将《遇见》《约定》两部诗集中的这类诗句梳理一下,再出一本“截句”诗集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7年4月8日,于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新世纪诗歌研究》《百年新诗经典导读》等学术著作10余部,出版诗集《行云流水为哪般》。曾获2013年度“诗探索奖”理论奖、《星星》诗刊2014年度批评家奖等。

跋:石心的诗歌照见万物真性

马竹

在这个初春时节阅读石心的诗作,感觉就像他新出版的诗集书名《约定》一样,我有心相呼应的审美愉悦。这份喜悦不是偶然,不在表层,好像一直就有,本该如是,所以读时不断确信:这是文心与文心的惊喜重逢。

读完石心诗集《约定》的两百多首诗歌,我仿佛看到他柔软慧心发出的光芒,感应到了他对万物真性的慧光朗照。我与石心虽不曾有过谋面,但通过阅读他的诗歌作品,我已清晰感觉到了他诗心的力量、真情的力量,某种一见如故的欢喜。

石心,诗心?不仅仅是读音完全一致吧。

从珞珈山走出来的诗人作家,建有一个阵容较为庞大的微信群,名为珞珈诗派。这个诗歌流派形成于武汉大学,如今享誉海内外诗坛文坛。我和石心都在这个群里,想必是珞珈诗派的诗人引荐拉入,又或者我们因为诗歌因缘注定相识。这,是我和石心的文字契因之一。

石心在这个诗群里很少说话,相反我则因为年龄的原因偶尔在群里比较活跃,这是由于我一直秉持文学需要援手的写作原则,对多数师弟师妹们的文学创作偶有建议,大概因为这个原因,石心注意到了我在群里的说话包括态度,所以加我为友。这样我就有幸读到了石心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的最新诗歌,以及他在微信朋友圈借景抒怀的有些感怀文字。即便他是只言片语,我也很是喜欢。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石心的文字,诗意真切,意象纷呈,表意独到,情怀悲悯。在如今信息每天海量的人文氛围里,我一般也算是一个沉默者,偶尔虽有表达,但相比石心在朋友圈的表现,我自觉没有他这份从容与睿智。所以我总愿意给他点赞,并且向我文友中的很多人推荐石心,以及石心的诗歌。因为,我注意到石心的才华才情实不多见,值得我和我们用心注目。

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写作者都有本名以外的雅号,也叫又名,现在统称笔名。我和石心互为微信好友后,我跟他要了真实姓名,作为我与他交往的微信备注名。但我心里一直都有思考或曰疑虑:他的诗人名字,为何取为石心?在很早以前,我也曾想过把我自己的笔名取作石水。那时我在武大中文系读书,我发誓这辈子永久从事文学写作,但我的同班同学某君多次讥笑我,说我若写作成功,除非石头化水。他越是讥笑,我越是坚定,于是我决意取名石水。不过,我到底是没有择取石头化水这个背负讥笑的典故。今年开春,诗人石心的笔名,令我突然想起我自己的这段往事,而且心生一种好感。我感觉,石心与石水,有着天然的神性相通。

在石心这本诗集的最后,有一首诗作名叫《石心》,是诗人石心对他自己笔名的诠释,也是对他诗歌创作精神及至人生哲学的注释。全诗为:“石头也有愤怒吗/我从路边随手捡起/它像一块新鲜的羊肝/我触碰到了它的绵软/和细微的跳动/一块石头/什么形状的日子不好过/偏要让自己长成一颗心/本可选择锋利的活着/受伤的是动它的人/或者做一块半山石/被夜半的晨露滋养/沿途的风景抚摸/有心的日子不好过/特别是一块石头/违背自己的坚硬 无情 冷漠/和从不述说”。

与坚硬、无情和冷漠相对的是柔软、有情和热心,这恰恰是这个世界一切存在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产生诗歌美学境界的真善美,也多没有偏离这些重要的主旨,甚至是一切写作的母题与内核。一个诗人的名字,特别是笔名,足以透露诗人的全部秘密。这个秘密,包括诗人的创作立场,及其表达样式的灵性根源。

石头有心,至少意味着铁石心肠只是外相,实质柔情万分。沉默寡言也只是一个外相,多少文字语言犹如地下火山。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石心的诗集《约定》,观见他对事物满怀热情,他对存在的追究,对美好的颂扬。

石心本名是龚永松,1972年12月生,汉族,浙江义乌人,香港理工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义乌工商学院客座教授,义乌市文化产品创意行业协会会长,义乌市容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简介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寻常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

他在2016年10月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遇见》。他曾在2015年牵头推动,举办了义乌市中小学生诗歌征文大赛及颁奖晚会,受到中国诗歌界尤其《诗刊》副主编李少君等人士的高度评价。又在2016年11月,经他筹划组织,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容艺文化诗歌节,继续受到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以及诸多媒体的关注,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正是这些诗歌文化活动,让石心的诗心更加丰盈。亦即石心不仅是一个文化生意中人,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活动家。

石心写诗虽是近年的事情,但他诗心葳蕤,爆发力极强。我觉得这与他一直都在一种诗意的生活里有关,与他自觉用诗歌照见万物真性有关。这也是诗坛的许多同行者在阅读石心的诗歌后,给予的一致评价。

石心说:“诗是枯燥生活中的一丛绿植,每每提及,顿觉一片温馨。诗人是有独特想法的一群人,有看问题特别的视角,或许有几乎抵达事物本质的能力,他有美好的字句,纯真的世界。”石心的诗学观念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温馨、视角、抵达、本质、纯真。这几个词,其实已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的写作立场和美学原则。其中,温馨、本质、纯真是内容部分,视角、抵达是形式部分。

慧心柔软的诗人,无论使用怎样的文字语言组合,或者进行怎样的情绪表示,都是在借用文字的外相意指,终究还是要精准捕捉到事物的本质真性并予以表达,而这个本质真性最重要的核心是执着于纯真、向往于纯美。所以我说,石心已经掌握了诗歌包括文学创作的全部关键技巧。

所谓视角和抵达,前者是一个诗人特有的天赋,万事万物的观察视角不同,其获得的事物意义必然有所差别;后者则如《心经》中的照见,是有光的映照或反照,甚至是有情的照顾与眷顾。心肠坚硬的人所照见的事物当然也是生硬和冷漠,而内心善良的人所照见的万物,必然是温馨善良、温暖慈悲。石心所有的诗作,都有这种温情,字字句句都能直抵人心,能抚慰一切心有隐痛的灵魂。这正是照见的本义:饱含度脱苦厄的真情。

纯真能生美好,这是石心诗歌创作的关键主题所在。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过:“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景德传灯录》中也有关于真性的言说:“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说的是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真性与生俱来,是天性、生性的意思。石心相信这个世界纯真的存在是开启事物纯善纯美之门的钥匙,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可用八个字来具体概括:光照可见,本性自在。

诗集《约定》收录石心近年诗作两百多首,每一首都不长,都是短歌形式。这是一本随时拿起来随手翻开一页都有呼应我们内心某些隐痛的诗集,生活里许多世相里所有值得我们感叹的那些存在,石心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以及美好的表达。石心的诗歌,给予我们许多有关存在的重新思考,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写作题材极为广泛,有自然的,人文的,情感的,思绪的,欢笑的,悲切的,冷暖的……所有内容都涉及人的真性和事物的真性,且他的全部表达都是特别俏丽或冷峻的诗歌语言。我固执地认为,石心的诗歌写作,有一点鹤立鸡群的味道,更有特立独行的魅力。

石心说自己:“从2013年初接触现代诗歌并开始尝试诗歌创作,这些诗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生轨迹心路轨迹的记录。”是的,石心确实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他的诗心特别敏感,在捕捉事物真性方面内心明亮且温暖,在用诗歌语言表达世界的一切外相存在时他的洞悉可谓入木三分。所以石心还说:“在诗的体式上没有自设樊篱,陈述、直抒、象征,自由驰骋,顺心适意,透着一股现代风。”

从石心诗歌的内容到形式,我读到了许多以前只是思考未曾着笔的生活部分,尤其是哲学与宗教的部分,历史与未来的部分。石心的诗,还能够照见未来。我虽然不能猜想石心写诗还会写多久,但我曾跟石心有过这样的交流:鉴于你出色的观照能力以及你时时刻刻都在丰富表达的精彩文字,不妨创作散文和小说,把诗心往文心方向注入。我有理由相信,石心将来的文学创作还会有更好的前景,会有更加出色的文学成就。

2017年3月23日于武汉东湖

马竹,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武汉作家协会全委、湖北广播电视台专业编剧。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影视编剧、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尘三米》《荷花赋》《芦苇花》《竹枝词》《父亲不哭》《戒指印》《南水北往》《巢林一枝》等,小说作品多次进入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并曾荣获《长江文艺》优秀小说奖、《芳草》文学奖、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七届屈原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