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吾与点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季云  2017年11月13日08:42

快要当爸爸妈妈的人,特别希望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名字要响亮的、好听好叫的、最好能表达父辈希望的、还能兼带着父母两大家祖姓的。初为人父者,为孩子起名最费神了。自1990年夏开始,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名就成了我先生的大事。直到1991年春,孩子快出生了,这名字还没起好呢。

三月初的一天,先生下班一到家,特别兴奋地说:孩子的名字我想好了!今天下班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地铁快到古城站时,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不,出了地铁口,我是一路快跑回来的,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好!

我:快说,快说,叫什么?

先生:叫 “与点” 。

我:雨点?如果是个女孩儿,叫雨点倒挺好听的。要是个男孩儿,也叫雨点,会不会太柔太轻了?

先生:你听我说。我起的这个名,不分男孩女孩都可用,男孩儿用更好。

我:真的吗?

先生:这个名还真有讲究。与点,不是下雨的“雨”,而是我与你的“与”。 “与点”,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就是“我赞同点”的意思。《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孔子让众位弟子各言其志,一个叫子路的弟子,志在治“千乘之国”;叫冉的弟子,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叫公西华的弟子,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一个叫点的,也就是曾皙,他没有直接说自己的志向,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了这样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正合乎自己的理想, 孔老师击节而叹:“吾与点也!”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我:这个叫“点”的看上去是在歌唱大自然,流露的是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优游自在的情绪,并不象其他人有理想、有抱负,孔子为什么赞成他?

先生:孔子的意思其实更为深远。那几位弟子都志在为政,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理解,他是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理想之国,境界高远,自非那几位可比。

那时我理解不了那么多,似懂非懂的,甚至还有点担心。给孩子起这样一个名字,会不会影响他的拼搏精神和进取心?不过,觉得这个名好听、顺耳,文绉绉、有学问,最主要的是不容易重名,于是投了赞成票,孩子的名字就这样定了!

儿子出生后,因为名叫“与点”,每回做个登记什么的,都要反复解释:我与你的“与”,一点两点的“点”。平时大家口头称呼时,要么喊“小雨点”,要么叫“大雨点”,挺随便挺自然的,用不着解释,听起来还很开心。与点在11岁时还以“我的名字”为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既有童趣,又满篇小大人的话,特别附在文后作为美好回忆。

后来我阅读多了,渐渐地知道, “吾与点也”好象是一道千古谜题,对此的解读从未停过。

程颢这样说:“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他崇尚这一种“曾点气象”。

朱熹曾在《论语集注》中称赞曾点的境界为”胸次有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

王阳明弟子陆澄问先生:孔子的弟子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持礼乐,多少还有些实用。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的事情,可是孔子却称许他,这是怎么回事?阳明先生说:子路、冉求和公西赤三人都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几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很实际,与《中庸》“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所合。前三个人是有用之才,而曾皙是仁德通达之人。当然前三人都有各自的才能,并不是和世上空谈不实的人一样,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依王阳明先生所见,孔子赞同的是曾点身上具备的“仁德通达”气质。

徐复观先生则认为孔子之所以喟然兴叹:“吾与点也”,正是感动于曾点的鼓瑟所达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此境界中人会体认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精神至境,圆融自在,浑然天成。

我索性在百度上搜了搜,网上能搜出的“吾与点也”的学术论文居然达40篇之多,中考职考还喜欢把这个问题的讨论作为考题,最有意思的是有这样一道题,请你谈谈孔子对曾点的志向持怎样的看法?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答“孔子赞成曾点的看法”得1分;答“因为他也渴望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也向往超脱的生活”,凡答出”自由自在“、”向往超脱“,有一点均给2分。

唐宋元明清,从古查到今,对孔子“与点”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学校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自由自在、向往超脱”,是不是符合孔子的理想?

让我们置身于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吧!那时,孔子说,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于是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崇周礼,可现实却使他很困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把遥远的周公说到天上去,是因为他满怀希望,他要游说统治者,重建秩序,建立理想之国,但他所看到的是,从帝王到百姓,人们只关心眼皮底下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听了曾点的话后,不由得慨叹: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一切治国理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天下人获取更多的愉悦。没有了这一份愉悦和快乐,再高明的治国能力和举措又有何用呢?

最近集中学习十九大报告,今天又参加了总公司组织的专场学习辅导,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受到了启发。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最初的物质和文化饥渴得到满足后,人们自然会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其他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党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目标是纯粹而清晰的,那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现在我好象理解了先生的用意: 孔子咬定青山不放松,开端性地彰显的是伟大的理想主义!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理想主义始终是一面大旗。 吾与点也,在新时代,希望年轻一代不是与世无争,而是胸怀天下去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长大成人的孩子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撸起袖子成为梦之队的一员!“与点”之乐,便是新时代全体人民之乐!

先生绞尽脑汁给孩子起的名还真是诗性恬淡、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