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名家思考未来发展:“把文学性和科幻性结合得更好”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张杰  李雨心  2017年11月13日09:00

李雨心 摄影报道

从1818年英国科幻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科学怪人》出版以来,现代科幻小说已经走过近200年的历程,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科幻作品。未来科幻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哪些主题作为科幻的母题,依然吸引着人类的思考?未来什么样的领域会成为科幻主题的新热点?这些一直都是世界科幻爱好者所共同瞩目的焦点。2017中国科幻大会和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科幻嘉年华。在为期三天的科幻大会中,为全国的科幻迷们带来了40多场丰富的主题论坛与演讲。来自国内外的科幻作家们、科幻研究者、科学专家,围绕“世界科幻将走向何方”、“人类与Al交往原则”、“用文字交换彼此的宇宙”等主题,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12日,在大会进行到最后一日,中国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宝树,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的罗伯特·索耶,以及来自日本的科幻作家腾井太洋就“世界科幻将走向何方”展开了一场跨越国际的对话。在对话中,四位科幻作家不约而同地谈论到了《科学怪人》对于世界科幻文学界的重要意义。《科学怪人》主要讲述了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了一个巨大人体,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的故事。

一般来说,科幻作家往往从最先进最先锋最前沿的科学进步中获得灵感。但韩松认为,一流的科幻作家,除了靠近当下最前沿的科学进展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能力。韩松以《科学怪人》为例,“这部科幻小说已经出现快200年,为什么到现在它还有生命力,经久不衰?还有很多经典的科幻小说,其中探讨的东西,在技术、想象上,它已经不算是先锋了,甚至很多技术早已实现了,但是它们依然吸引着人们的阅读。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是因为这类作品触及到的人与上帝的关系、造物者与被造者的关系,这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科幻母题。”

星际移民、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基因移植等,都是科幻永不落伍的题材。然而,科幻并不仅仅关心这些。在科幻中,还有一些作家的科幻图景设定并不在于宏大的外太空,而是精微地聚焦于人性的搏斗。他们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恢弘的理想主义未来感,更多的是对人类异化的深深忧思。在现在的科幻文学界,有一种倾向趋势,就是获奖的很多科幻作品,文学性越来越多,比如“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就颁给了很多趋于文学的作家。对于科幻作品中的科幻性与文学性又将如何结合,四位科幻作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韩松以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为例,表示最喜欢看的还是这样的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这样的小说。“作为一个科幻读者来讲,我更喜欢看的是科幻作品是一个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这是它的本质。我觉得科幻作品今后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怎么把文学性和科幻性结合的更好。我觉得罗伯特.索耶、宝树很多小说就是把科学性和文学性都结合的很好。我知道宝树是学哲学的,罗伯特.索耶在大学学的也不是科学,我也是文科出生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探索科学,然后科学、和文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