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审美体系是新时代的必然召唤

来源:文艺报 | 杜学文  2017年11月08日06:54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与中国审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及其审美,继承其具有现实意义与现代性的内容,高度重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扬弃、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相关元素,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完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体系构建,再一次展示中国审美对人类精神的强大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这个影响世界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积极吸收有益成分,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各项理论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审美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引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倾向、审美追求,反映了这一国家、民族的价值选择、社会理想、人伦道德。它并不仅对文学家与艺术家具有意义,更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价值体系的确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体现了民族的社会文化选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极为重要且对人类审美产生重大影响的审美范式,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追求,并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与积极的理论总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理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行理论探索,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适应现代要求的审美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中国传统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与现实针对性。审美活动不仅表现出特定民族对美的理想追求,也同样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选择决定了人的审美倾向,并反过来作用于自身。中国传统审美无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人格追求、伦理道德及其自然观。其中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文品格、家国情怀、简约凝练、意象情趣、状物言志、赋比兴等范畴在今天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实际上也对人类审美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欧洲启蒙,开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中世纪,人与自然均是神所“创造”、规定的存在,自身的独立性、主动性丧失。美被限制在上帝的意志之中。只有上帝以及体现上帝要求的存在才是符合那一时期美的理想的。但是,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活跃,特别是至少从11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中国风”,中国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从器物层面展开的。如对丝绸、漆器、瓷器的喜爱,进而发展到对中国音乐、绘画、戏剧、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的追崇,直至在审美风格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在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盛行之后,出现了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特别是受中国风影响的崇尚自然、表现世俗生活的洛可可风格。这一转变并不仅是审美倾向的转变,其中也包含着世俗社会对神权的反叛。从审美的层面来看,人们感受到了另外的一种美,即不再是被上帝控制的,而是源自于自然与社会世俗生活的美。这其实也是人从神的绝对控制中走出的社会思潮在审美领域的表现。这种审美变化与启蒙时期社会变革的思潮密不可分,体现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理想。它是在欧洲接受东方,特别是中国社会思潮及生活方式、审美喜好的影响后出现的。

人们往往把中国传统审美简单地局限在“传统”之中,认为是属于“过去”的审美,对现代审美没有意义,或者说缺少意义。但是,很少讨论中国审美所具有的现代性,或者说对人类现代审美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除前面所述启蒙时期的影响外,在欧洲先发国家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后,中国传统审美实际上也对以欧美为代表的现代审美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化的兴起,乃至于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善。但资本、技术、机器、货币等对人的价值、生活形成了压迫、扭曲,人们对此一社会现象的抵触日见强烈,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现代化的意义,以及对人的异化。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审美思潮。毋庸置疑,这一思潮的出现对人类审美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拓展了审美领域,使人类有可能关注到自身更隐秘的内心世界、感觉世界、印象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审美风尚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出现事实上也是对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一种对抗与反思。这就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人在脱离了神的控制之后,又被技术与资本等现代工业的构成因素所控制。人被扭曲为机器与资本的附属物。在很多时候,成为被异化的人。人创造了否定人自身的存在。在审美领域的现代派,实际上即是这种社会现实的表现。这从另一个角度与中国传统审美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简约质朴的价值追求实现了暗合。他们从不同的出发点走上了同一条轨道,直达期待恢复自然人性的目的地。就现代派的表现方式而言,也有很多地方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表现手法一致或相似。如对人感觉意识的描写,与唐诗宋词中的许多描写是一致的。又如魔幻,与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玄幻也有相近之处。特别是许多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作品,更强调理念,使中国传统审美中的言志之风进一步凸显。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出现的意象派诗歌,更是西方世界盛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他们直接受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的影响,力求以鲜明的意象与短小精干的“中国式”诗体来体现其审美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传播至俄国等地。虽然我们还不能武断地说这些创作都是直接接受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并不排斥现代性,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现代性意义与现实生命力的审美存在。因此,当我们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仍然能够从传统审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极为特殊的形态。与那些先发国家不同,中国是被动的而不是自生爆发式的,是后发的而不是先成的,是在先发国家挤压之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身扩张中生成的。因此,其现代化进程就表现得更加艰难。这一过程实际上也与世界大势中民族独立、解放、进步的追求是一致的。在这些后发国家中,有的似乎成功了,有的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又陷入发展的陷阱。而中国却表现出极为特殊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即将改变世界格局的成就。这一过程最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求解放求独立的革命与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改革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审美仍然表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风范。这就是追求个体的解放,以及国家的独立,强调民族道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献身精神,突出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追求宏大品格与强健风范等等。这种审美风尚虽然是中国特色的,却也反映出人类的审美需求,既具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又具有人类审美的普泛性意义,是中国文学与艺术对人类审美的重要贡献。不可否认,在欧美国家仍然有很多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与艺术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类高远理想与坚韧品格的人物形象,是人类社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奋力前行的表达。今天,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战胜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接受时代的考验,弘扬民族顽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今天的创作者而言,不能简单漠视这一审美实践及其形成的丰富成果,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使我们的审美活动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传统审美本身即是在学习借鉴与融合外来有益成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进步的。这一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品格是一致的。以绘画言,在南北朝时期吸收了西域绘画技法及其绘画原料,使中国画发生了新变。中国传统音乐更是大量地接纳了非中原地区的乐器、曲式及其表现方法。其中的许多东西原本传自中原之外的地区,但今天我们却认为属于自身的传统。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军事的强势,在文化及审美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扩张的态势,对中国文化以及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基督教新教及其相关的审美范式的传入,欧美审美思潮在上世纪初的译介,特别是苏俄文学及艺术等都对中国审美影响甚大。新时期以来,中国再次出现了译介外来创作思潮与审美理论的风尚,对中国既有审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冲击。其积极的一面是使中国审美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自由度,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方式、领域、手法,为中国审美的重建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忽略或漠视了中国传统审美中本来具有的现代性,及其现实价值,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审美的积极经验与成果产生了疏离,对译介进来的审美范式简单照搬,对社会发展大势及审美受众的隔膜。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背离,将严重影响中国审美的重建,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审美实践之后,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随着中国发展的不断变化、进步,我们已经到了急需在审美领域进行整合、重建的时刻。在新时代,中国将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不仅将使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也将对人类的永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贡献中国智慧。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人在新时代审美体系方面的贡献。这一贡献既是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审美对人类文明的责任。因此,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与中国审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及其审美,继承其具有现实意义与现代性的内容,高度重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扬弃、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相关元素,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完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体系构建,再一次展示中国审美对人类精神的强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