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灵秀黄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聂援朝  2017年11月01日13:28

吴风楚韵,灵秀黄梅。

曾经的彭蠡泽,曾经的汪洋一片。

钟灵毓秀,是这里先天的潜质。勿越雷池一步,使这里青史留名。

沧海桑田,长江流域文明,在这里起源;最早在四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就有了水稻种植的印记。1993年在濯港焦墩出土的焦墩卵石摆塑龙距今约6000年,被考古界誉为长江流域第一龙,它将华夏民族的人类文明史整整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物阜年丰,人杰地灵。让这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历史。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因了漫山遍野的黄梅花,(蜡梅),我们称呼你为黄梅,这一叫就是一千四百多年了。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和我们华夏民族的子民一样,世代耕种,万侪书香。创造出来了丰饶的物产和璀璨的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

区区一个小小的县城,却拥有佛教禅宗、黄梅戏、黄梅挑花和岳家拳等四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在全国两千多个县里也是为数不多的。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起源于域外天竺的原始佛教。在黄梅这片灵秀的土地上,完成了佛教禅宗的中国化的改造,开出了灵异之花,结出来了累累硕果。故而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双峰山,燕窝地。四祖道信在这里首开“佛教丛林”,丢掉了托钵乞讨的陋习,提出了“农禅并重”。推动了佛教禅宗的不断发扬光大。

松柏掩映中的四祖毗卢塔,风风雨雨中已经屹立了1361个春秋了。四祖真身就圆寂于塔中。四方四正的外形传递出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儒家思想里方正平直的内涵。在平直的塔身上凸出一圈来,经古建专家鉴定:这是正宗的唐朝佛塔的建制,为现在国内仅存的、唯一的唐朝古佛塔。

冯茂山,又称凤凰山。五祖弘忍在这里首创“东山法门”,为天下的佛教禅宗信徒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你看那青石砌就、历史遗迹斑驳相陈的东山古道上,多少远程跋涉而来的佛门弟子,抹一把额头的汗水,在望见五祖寺的翘角飞檐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寺别样的承嗣选拔使“空无”观更加深入人心。南能北秀,一花五朵,让中国化的禅宗佛教走出了神州,走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紫云山,莲花峰,有一座鄂东最早的佛教道场。这就是由中印度千岁宝掌和尚,开山首建的老祖寺。第一个将佛教文化引进到了黄梅。

江心寺,位于蔡山镇。是东晋时期高僧支遁于咸康年间(336[GL0059]342)所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学到此,写下了《夜宿江心寺》一诗,由此而使摘星楼名声大振。还有支遁和尚亲手种下的一棵晋梅,现在还在开花,堪称中华古梅寿星之最。

舞台上,一清秀女子水袖轻扬,黛眉含笑,轻启朱唇:“叫一声蔡郎哥你且慢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引得看戏的观众们深深地陷入到了剧情之中。

名扬海内外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她的前身却是飘荡在黄梅县北部山区的采茶歌。我们黄梅,不但有采茶歌,还有山歌渔歌薅草歌、樵歌牧歌插秧歌、门歌灯歌打硪歌,民歌小调丰富多彩。而当这些民歌与民间的渔鼓连厢采莲船、花鼓高跷莲花落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民间歌舞[GL0059]——采茶调。这就是黄梅戏的雏形。

一开始是一个人自唱自演的如传统剧目《纺棉花》,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二人表演的“两小戏”、三人表演的“三小戏”。如传统剧目《送香茶》、《过界岭》等。后来又慢慢地发展到“三打七唱”,就是三个人操持打击乐器如鼓、板、锣、钹,七个人唱戏,就这样,黄梅戏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行当齐全的民间戏曲表演团体。

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渲染和元杂剧和明清话本的熏陶,黄梅戏以优美的旋律和清丽的扮相迅速流播鄂皖赣三省的六十多个县市。“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这首古诗生动地描写了黄梅戏当年流行大江南北的盛况。

黄梅戏,你是咱黄梅县的姑娘呢。虽然你大红大紫是在安徽安庆,可是,到了啥时候,都不能忘记了你的娘家在湖北黄梅啊!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流淌着美的韵律,闪现着美的光影。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是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也创造了美。

有一种美,她美的很古朴、很原始,于粗拙朴实的一针一线中,创作出具有抽象画派的风格意象,闪现着随意洒脱的艺术想象之美感。而她的创作者们却是一群大字不识的村姑农妇,仔细想想:哦!是劳动,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联想、摹写和挑绣的审美意念,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有着“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之美誉的黄梅挑花。

我很惊诧于黄梅挑花一般都是在黑色的底布上挑绣出简单的线条,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社会生活、情感并赋予美的内涵。倏尔,脑海里出现了那精美的楚国漆器,没有更多的色彩,也就只有黑色和红色,却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楚文化民间艺术的精品。

美,是没有国界的。

就是这样一幅黄梅挑花作品《凤追凤》,以其精巧和精美,在1938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1954年波兰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上获纪念奖章。黄梅挑花,让世界都知道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在湖北鄂东的黄梅县,还有这样一群艺术造诣直上云端的民间艺术家。

黄梅挑花美在哪里?美在不是刻意创造意境,而是以一种对于客观事物美好映象的自然流露,从而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审美境界。于粗拙混沌之中达到一种至真至美的艺术享受。

黄梅县苦竹乡聂家湾的杨梅岭,有一片连绵起伏的青山,群山叠翠,山势逶迤。一个“V”字形的山口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五郎关。

往事越千年,我依稀看见了狼烟四起,战马嘶鸣。耳边传来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和摩擦声,眼前浮现出一身铠甲的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中国历史上一个没落的朝代,可是,这湮灭不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公元1130年,岳飞带着四子岳震率军镇守黄梅县杨梅岭的五郎关,岳家军日夜操练,众志成城,并没有让外侵势力动弹一步。

正当岳飞壮怀激烈,大败金兵,欲“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之际,朝廷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撤兵求和。岳飞只能仰天长啸而被害于风波亭。留下四子岳震代父镇守五郎关。后其五子岳霆也因逃避追杀来到此地与四哥岳震一同隐居乡间。二人终老后皆谕葬于杨梅岭老树坡上。

据《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载:岳飞生前曾将其毕生研究整理的岳家拳谱传给四子岳震、五子岳霆,二人于隐居期间,整理出《岳家拳谱》,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

2013年5月和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两次走进黄梅,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采访拍摄,制作了三集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该片分“又见岳家拳”、“岳飞托孤”、“武穆遗书”三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种隐藏在民间的神秘拳术——黄梅岳家拳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为观众揭开了一段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谜团。

岳家拳就这样在黄梅这片灵秀的土地上流传下来了,而且还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吴风楚韵,灵秀黄梅。

1996年,在濯港镇的意生寺发现了战国遗址,出土了青铜剑、青铜斧,印证了这里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曾经是中原逐鹿的战场。

西汉九江王英布曾修筑的寻阳旧治,就在今天的蔡山镇梅家城墩。时光荏苒,长江改道了,此寻阳非彼浔阳。

墨庄书院,坐落在五祖镇木桥村与江河村交界的莲苞山上。系明万历年间江西官员石纯若(字墨庄)所建。整个遗址坐西朝东,长68米,宽76米。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用时8年,耗资百万。很神奇的是,书院建好后,石氏家族居然有四人高中进士。

牌楼湾民居,很惊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古戏台。最后一次修缮是乾隆三十年。天井、走廊,隔墙、花窗,门窗上都有木刻雕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清末徽派民居的特色。

高塔寺塔,俗称古塔。始建于北宋祥符八年(1015)。坐落在黄梅县城区古塔西路东。春笋般的外形很是让人记忆深刻。专家称像这种“双幽页”结构的古塔,全国仅存的只有两座。

人文遗踪,在黄梅,还有几十座古桥;有四祖、五祖和南北山摩崖石刻群。还有菩萨墩、石和湾石窟造像和火焰洞摩崖造像。

红色遗迹,这里有众多的革命烈士纪念地,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成立纪念地。苍松翠柏间,一面鲜红的军旗迎风飞舞,述说着当年红十五军成立的盛况。

夏季,泛舟太白湖和龙感湖,穿行在盛开的荷花之间,听听太白渔歌,那种惬意和清爽是难以言传的。

冬季,到北部山区看看紫云霁雪,听听多云樵唱,也不失是一种上佳的选择。

春天,你到这里来,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盛开时的情景,你一定会有一种误入仙境的感觉。

秋天,你来到黄梅,你会被黄梅青虾、黄梅鱼面的美味所吸引,你会被黄梅禅茶的香味所萦绕,久久徘徊而不愿离去……

吴风楚韵,灵秀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