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说说“刘秀归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国林  2017年10月29日23:34

印象中,自中国“汉城”落户枣阳的那一刻起,刘秀已经“归来”了。因为之前帝乡的一批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故今天讲述的“刘秀归来”,也就是顺理成章且又水到渠成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枣阳的一批文化士人本着对家乡故土的一份深情,本着对帝乡伟人的一份挚爱,已经开始了“刘秀归来”的诸多准备工作。诸如孟兆田、王烈成创作的历史剧《刘秀还乡》,王琦、胡益万编写的传奇故事《一个皇帝的传说》等书,是这方面的领衔之作。他们创作的一“剧”一“说”,在当时的国内、省内产生了较大反响,犹如晴空的一声惊雷,让现代枣阳人开始了对光武帝刘秀的初始认知。

之后,这支队伍不断地壮大。一路走来,便有了胡久明、赵万爽、杨振华、吴祥明、杜本文、沈齐珍、李明、赵正鹏等一系列研究、书写刘汉文化的知名文化人士显露。他们凭着对家乡及其名人的深情厚爱,依照各自的认知水准,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探索与努力,对刘汉文化进行了深挖细掘,形成了一个刘汉文化的枣阳研究写作群体,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人对刘汉文化的大力宣传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在为今日的“刘秀归来”做着铺垫和准备工作。这样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漫长,以至于他们之中的一些当年十分年轻的书写者,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了。

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后悔。

毕竟,他们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他们引领时尚的研究成果如今已见光芒。特别是在中国汉城渐渐兴盛之际,他们于往日所进行的铺垫之绩,已经融入到汉城文化里面去了,成为诸多前来旅游观光者视线里一道闪光亮丽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刘秀归来”的宝贵营养大餐。

写作《刘秀归来》一书,是一年前的一个想法。

之前的我,说来很是惭愧。虽然身居帝乡,虽然时时有着研究刘汉文化人的书籍可读,自己也在进行着所谓“帝乡文化”的写作事宜,可对于家乡的一代大帝——光武帝刘秀,却知之甚少,比如刘秀的出生、成长、学习、起兵、遭遇、奋进、称帝,以及后来的平定中原、决战隗嚣与公孙述、匡复汉室、统一疆土、柔道治国、光武中兴等历史事件,自己几乎就是一个“白痴”。

那时的我,所知道的,似乎就是刘秀为枣阳人,具体的居住地点在今日的吴店镇境内。

仅此而已。

一次特殊的会议,即汉城建设之初,要出一套关于刘汉文化的介绍集子,召集了枣阳的一批写作者,其中绝大部分为刘秀文化和汉文化的研究写作者。

那一次,因为写作的关系,我有幸成为了相邀的对象。

也就是那次会议上,我与之前认识的不认识的几位刘汉文化研究家做了正面交流。此后,我与他们有了更多的交往与交流,也从他们身上了解和认知了刘汉文化于他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自然也明白了光武帝于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渐渐地,我对刘汉文化有了些皮毛的了解和认知。

有了些许刘汉文化知识的我,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开始了深入地对刘秀大帝的学习、认知和了解。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放了魏新的《东汉开国》节目后,我对这个播放家乡伟人生平事迹的讲解节目,进行了多次观看与收听。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学习交流,渐渐地,也就对家乡的一代大帝刘秀,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如此,也知道了光武帝刘秀,在中国历史帝王中,是一位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明君大帝并驾齐驱的一代名君圣主。

或许是一名帝乡写作者的责任意识使然,从对光武帝基本认知到比较熟悉,再到脉络清晰的渐进过程中,一年前,我萌动了欲写一部关于家乡伟人的书的想法!

我知道,家乡研究刘秀的名家大家,如上所述已经不少,且他们在刘秀的各个领域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书籍专著。若我去步其后尘,进行一些所谓正史般的研究介绍,会事倍功半,其绩难出其右。于是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写一部关于刘秀的长篇小说。

自然,对于写刘秀的长篇小说,在枣阳虽然还没有人尝试过,但国内却大有人在。一位热爱并进行过深研细书刘秀的文友,家中收集了六七十种关于写作刘秀的研究著述与长篇小说版本。

书写刘秀的长篇小说,自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中国汉城,如宣传中的导语那样,是中国汉文化产业园区,是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是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其实,就我的理解,中国汉城的兴起,真正的意义在于,它为光武帝刘秀的“归来”,提供了一种契机。

中国汉城,是刘秀大帝的一个归宿。

历史上的光武帝,在位期间,曾五次回故乡,一次路过家乡。这样的家乡情结,是其他历代帝王所不曾有过的现象。

光武帝的这一举动,让帝乡人感到了荣幸,也感到了骄傲。

但之后的帝乡,似乎仅存着一个舂陵城,一个千年白水寺,加上一些史书的历史性记载。如今,白水寺进行了扩建,增添了不少的人文气息,有些可观可赏的景观。而当年刘秀大帝生活、起兵之地的舂陵城却没有了,只留下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让前来的人们,生出了各种久远历史的回想。

帝乡的刘秀,于国于民于历史,虽然有着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与名声,可于今天广大的枣阳民众来说,却是一个只有着思想中的模糊概念了。

帝乡的刘秀,与帝乡的民众有些疏远了。

中国汉城的崛起,让光武帝刘秀再度深入到帝乡人的心中并活跃了起来,实现了新千年的“刘秀归来”。这一点,应当是帝乡人重新认知光武大帝刘秀的一个里程碑。

基于这样的一层因由,我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穿越时空,迎接“刘秀归来”。

“刘秀归来”,是一个虚指——穿越两千年。但这里又是一个实指——刘秀存活于当今帝乡人的心中。

如此说来,“刘秀归来”,实至名归。

这,是我写作《刘秀归来》一书的思想。

很显然,写作《刘秀归来》这部书,打破了一般长篇小说的惯有书写模式,有着尝试性质的写作探索。

说这部书是“尝试”性的,在于书中人物的穿越性,文本模式的多样性,语言叙述的简洁性。说白了,这是一部打破长篇小说惯性思维的写作新模式。

穿越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诸如历史人物刘秀、马武、邓禹,以及苏东坡、宋庠、李白等。按照长篇小说的惯性思维,这些人物不可能于今天的环境里活跃,更不可以与今人一起云游枣阳名胜。但书中的他们,不但与读者见了“面”,还进行了诸多的游览述说。他们的出现,实现了历史性的有机穿越,展现了新千年岁月的名人重游帝乡的佳话,是一曲时代的礼赞之歌。

多样性文本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小说既有长篇小说的顺时叙述,也有历史性的回忆叙述,还有影视性的画面播放和面对面的访谈对话,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文本结构体系,让读者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简洁的语言叙述,成为本书的又一特点。为适应当今时代的快节奏阅读习惯,书中尽量摒弃了过去那种冗长叙事的模式。包括一些心理上的细节描写等,都进行了“影视”性质的场面描述,使人物形态在语言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不少地方如同影视剧本的文本语言,在剧情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让读者快速了解情节的发展进程。情景交融,节奏快速,画面精彩,环境相连,古今穿越,引人入胜。

其他方面,如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现实景点的真实再现,地方风俗的真情演绎,等等,也都是本书的写作特点。特别是有关光武帝刘秀的许多真实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形成了读者认知与了解光武帝跌宕人生轨迹的另一种探知渠道,读来别有趣味。

刘秀归来,是帝乡人的一种情结,也是帝乡人的一种思绪、一种企盼,更是帝乡人的一种真实心理写照。

如今的枣阳,你可以到各个层面进行一下了解,不熟悉汉城的人少有,不知道刘秀的人也不多了。

刘秀是一个过去时,刘秀又是一个现在时。

中国汉城的建成,让刘秀有了归宿。

刘秀的“归来”,成为了一种现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汉城旅游业的逐渐扩展与推进,除了帝乡人对刘秀有着深层次的认知外,各地的人们也将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刘秀、知道刘秀、熟悉刘秀,随之又会将刘秀的诸多精神发扬光大,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光彩。

因此,未来的刘秀,不单单是帝乡土地上的“归来”,还将是中华大地上的“归来”。

愿这本书作为“刘秀归来”的一个引介。

愿更多的人们知道《刘秀归来》这本书。

国林,原名李军,湖北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在多种报刊杂志与网站发表,著有《悠悠浕水情》《国林诗词选》《带着父母去旅游》《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