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院学员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 表示将创作更多更好主旋律作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10月27日20:22

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同时指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们为之振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继10月18日下午集中观看开幕式盛况录播后,又于10月25日下午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展开热烈讨论。学员们踊跃发言,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作家使命,不忘初心,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作品,践行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担当。

满怀真情贴近人民 理直气壮讴歌英雄

作家逯春生认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家要坚持向人民学习,带着深厚的感情贴近人民,去寻找创作的切入点和出口,创作出反映生活本质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二是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家大局出发,思考社会、思考未来、关注民生、聚焦发展,做坚定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三是要不断强化修养。作品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品格。我们要不断提升素养,提高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创作更高水平的作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安徽作家李云认为,崇尚英雄、崇拜英雄和讴歌英雄,是作家的历史责任。讴歌英雄,应当成为我们理直气壮、正面回答党的号召的一个创作命题。为此,作家需要做好三项功课: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英雄的现场,走到原处,进行难度写作,努力塑造英雄;二是要增强艺术修养,运用多维角度和美学理念写好英雄;三是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文艺观,正面书写时代,正面讴歌英雄。

河北作家黄军峰谈到,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国家自信,国家自信的根本离不开人民。文学工作者要诠释这一主题,除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外,更需要深刻地礼赞英雄,把人民的付出、奉献和担当真实地反映出来,坚持文学为国家、为人民的理念。作家还要学会甄别,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怎么表达?如何表达?写什么?怎么写?对于这些问题,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毋庸置疑已经有了答案。

来自延边的女作家姜雪梅谈到,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南,心怀真诚,深入生活,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打成一片,脚踏实地,俯身倾听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爱党、爱国、爱生活的心声,以自己的艺术表达,反映新时代的主旋律,讴歌英雄的壮举,以自己的创作成果,落实好十九大精神。

吉建芳身为电力作协的一员,多年来的作品大都是“镜头对一线、笔墨写职工”的主旋律作品。“‘讴歌’”不能是一味地表扬,更不是平面的、单纯的正面宣传,怎样在创作中更好地‘讴歌’,一度成为困扰我自己的一个现实问题。读完党的十九大报告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她谈到,“唯有文艺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各种‘讴歌’作品的创作和创造。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用文学的视角和深情的笔墨,书写电力行业英雄事迹,感染人,影响人,带动人,为我国电力文学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从人民生活中提炼真善美 反映时代精神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甘肃女作家汪彤最关心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表述。她说,要把“坚持国家安全观”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准则,坚守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利益为宗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国家安全。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和写作者,我们离不开社会最基层、最底层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感悟、体谅人民大众的生活,从中提炼出最打动人心的精神产品,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品质,也提振人民信心,“创作不是让你去写恶的东西,反映社会现实也不是必须写恶的东西,而是写好的事物与更好的事物之间的对比”。

宁夏女作家陈莉莉表示,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面对火热的社会实践,作家应该扎根现实,坚守理想,勇于创新,既要“入乎其中”,深切体验生活;又要“出乎其外”,领悟生活真谛。既要脚踏实地,心系人民,反映人民心声;又要坚守艺术理想,仰望星空,烛照生活,创作出不负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固然有个体性的差异和个性化创作的自觉,应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方式殊异,自然形成艺术的百花齐放,但只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抓住时代脉搏,心系人民用心创作,就可以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大作。

“用自豪和幸福两个词概括我的心情,是非常贴切的”,女作家倪竹说,“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后,我深感责任重大,对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是水,作家是鱼。作家离不开人民,就像鱼离不开水;人民生活是鱼,作家是渔民,不下水岂能捕到鱼!”

新疆建设兵团女作家程煜表示,党的十九大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作为一名党员、党媒工作者、作家,有义务、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新疆故事、兵团故事,向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美丽、稳定、发展、团结、文明的新疆,让更多的人爱上新疆。

上海女作家陈晨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家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努力写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来。

不忘初心 书写新时代伟大实践

女作家周草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如何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出了路径。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先生扎根现实生活,洞悉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以其悲悯的情怀和超越的精神塑造了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时代的精神众生相。这生动地体现了文艺如何抓住时代。可见,时代精神蕴含于民众的生活,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广西作家梁晓阳介绍了家乡玉林市北流市广泛运用主流媒体、文艺刊物、采茶戏、山歌等文艺形式讴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崭新成就的事例。他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这都是文化自信在我们身边生动而具体的体现。文化自信,对于个人,是积极向上的源泉,对于家庭、民族和国家,是和谐兴旺的密码。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儿女的感召力凝聚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越来越强。

“能够记录下我国高铁发展的恢弘事业里,接触网工人的一线天际,这将是我今后创作一直、永远的追求。”来自铁路系统的女作家周水欣认为,要好好地走出书斋,走向广袤大地,走向人群,走向生活内里;要打开格局,到一线书写;要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写出明亮的作品,题材是取之不竭的。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在前沿工作的工人,都有可以讴歌的故事,需要深入他们中间扎实采访。

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作家於中甫谈到,推动文学繁荣发展,既是我们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也是税务人的文学担当。文化育人,方能凝心聚力为国征税,助力税收各项改革。自己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中,努力融合税收工作与文学创作,贴近税收,深入生活,扎根基层,饱蘸真情深情,反映纳税人的诉求和遵从,呈现现代化税收征管的探索创新,寻找真情税收故事,不忘初心,讲好中国税收故事,讲中国税收好故事。

重庆女作家李燕燕谈到,文学虽然是个性化的创造劳动,但并不是以创造个人名利为目的的事业,在国家人文和民族精神的层面,单纯的个人主义无法建构起码的意义空间和价值体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正是根据中华民族深远的人文传统、精神灵魂,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高瞻远瞩提出的顺应时代的文艺思想,呼唤着每一个作家或艺术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军旅作家、诗人陈海强认为,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最现实的问题依然是如何以创新理论指导文学实践。面对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身为写作者必须不忘初心,努力提升自身修为,关注生命个体的悲欣交集,保留民族的集体记忆,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为文化繁荣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江西作家洪忠佩说道,报告中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无疑是向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吹响未来奋进的号角,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迈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这是作家创作的底气与动力。文艺作品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反低俗,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作为一名乡土文学的写作者,自己长期从事田野调查,把乡土中国作为创作母题,下一步将把报告精神具体落实到文学创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形成创作的发掘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把挖掘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努力创作出有底线、有温度、有筋骨的文学作品。

贵州女作家陈丹玲认为,文化自信从创作初心开始。作家的初心,就是作品的内涵、审美风范和价值体现,就是在创作中对自身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是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而写”的灵魂拷问。任何一部大成之作都是吸取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而变得枝繁叶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长久以来成就了中国文学的恢宏气象、独特气质和瑰丽光泽,成就了许多作家的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求中华审美风范,展现中国气派。这种写作初心,蕴含着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她谈到,行走在家乡那些山川村寨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于心深有感触:千百年来,“仁义礼智信”依旧是绝大多数乡村的理想坚守。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国作家书写的勇气和底蕴,每一处落笔都激荡着作家内在的文化自信。创作初心生发于某种深厚的情感,创作初心成长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都需要对时代、对生活、对处境体察与知情,作家的初心与自信都源于对人民情感的不离不弃。“坚持书写底层普通大众的悲喜哀乐,坚持聆听这片土地上的躁动和疼痛,不断升发我们时代的光芒,肯定人性中的美好与善意,这就是我在写作道路上始终怀揣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