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面对已经到来的伟大新时代

来源:文艺报 | 刘立云  2017年10月27日06: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更是提出了一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崭新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简单又通俗的11个字,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宽广辽阔,蕴含着高质量高密度的理论信息和思想脉络。落实到担负文化创新的文艺和文学领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确指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时代问题对我们的作家和诗人来说,历来是一个不可回避却常常陷入浅尝辄止的老问题。我们中许多人承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经济生活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可比拟的,直逼第一强国美国的经济总量让人感到骄傲,感到扬眉吐气。但在这些人看来,这一切的变化,只不过是量的积累、年代的叠加,而没看到质的飞跃,没看到时代否定之否定式的本质性更替。看不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具体地说,他们看不到中国的变化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全方位的大幅度提升,是美丽中国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更看不到中国的这种变化,是革故鼎新、否极泰来,是作为人类的政治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所以,这种变革既是政治、经济意义的变化,也是哲学、社会学意义的变化。正因为目光短浅,导致我们的创作格局无法逃脱逼仄、僵硬和滞后的窠臼,原本一场生气勃勃,影响世界进程的历史大变革,在我们的笔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极不相称,也与我们在各领域全方位取得的巨大进步拉开了明显差距。比如我们的诗歌创作,为什么总也走不出同质化和碎片化的陷阱?原因就在于我们落后于时代,在新时代新事物面前麻木不仁,迷失了清醒的判断力和方向;或者说,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时代,进而没有能力把握这个时代,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避开了有难度的写作,有挑战意义的写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时代问题上,向全世界、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也向我们的作家、诗人,发出了雄心勃勃并振聋发聩的声音:“再坚持十五年,我们要走在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也就是说,我们将赶上甚至超越世界上一切发达国家不仅是一种可能,而是一个必然趋势和目标。而十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因此,面对伟大新时代,党赋予我们作家和诗人的最迫切任务是不断铸就文化的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过,对此,我们还缺乏思想、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准备。我们惟一能做和要做的,就是像扑入大潮那样扑入时代的怀抱,深深地潜入时代内部,寻秘探微,接受时代的冲刷和淘洗,然后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这个时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