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到文学,回到戏剧的语言艺术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2017年10月25日06:44

在“曹禺与中国话剧”学术论坛上,与会者呼吁——

回到文学,回到戏剧的语言艺术

今年的9月24日是曹禺先生诞辰107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自全国的十余位戏剧创作者、研究者汇聚津门曹禺剧院,以“曹禺与中国话剧”为主题,围绕曹禺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曹禺戏剧精神与剧作对当代戏剧的影响,曹禺剧作的海外翻译、改编与演出,曹禺与中国戏剧教育,曹禺与天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纪念曹禺先生、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此次活动由天津市文联主办、天津市剧协承办,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市曹禺故居纪念馆协办。

曹禺是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在天津度过了少年时代,这个北方城市给了他一生抹不去的烙印,他的《雷雨》《日出》虽然都是在北京创作,但是构思都是在天津。曹禺一系列的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观众中扎根,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曹禺先生就是一座丰碑,一个导师,他留下的财富是一部大书,有待于我们慢慢的阅读。”导演王晓鹰认为,“我们纪念曹禺先生、研究曹禺先生、学习曹禺先生,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推进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我们在研究曹禺的经典剧作的同时,还应该研究他成为一个经典剧作家的过程和原因,尤其应该研究他学习世界经典的态度和方式”。

曹禺的作品为什么到今天不失生命活力?在王晓鹰看来,经典作品的阅读经历和价值不容忽视。曹禺从阅读世界经典名著中首先获得启发,或者说首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感悟的是对情感的体味、对人性的发觉、对生活的追问、对命运的敬畏。他首先学习的不是戏剧的写作技巧,而是戏剧的艺术规律;首先建立起来的不是戏剧的功利艺术,而是戏剧的价值观。这种蕴含于生命价值中的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观,一开始便以潜移默化的意识深入到了曹禺先生的创作当中。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对艺术规律的感悟和艺术价值观的建立,曹禺才能在二三十岁的年纪编织出了中国戏剧金光灿灿的传世经典。“他把世界经典中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真正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他的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剧作,表现的都是他当时所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生活,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和原创作品。”王晓鹰说,“向曹禺先生学习,更要向曹禺先生学习世界经典态度的方式学习,向曹禺先生由学习世界经典建立起来的戏剧艺术价值观学习,努力用经典名著的金线编织当代原创的辉煌”。

剧作家孟冰谈到,纪念、学习、继承曹禺先生的东西太多了,从我们本身,特别是剧院来说,就是要学习剧作家曹禺与演员、剧院之间的默契关系。 “我26岁的时候写完《红白喜事》,交给北京人艺演出。那时,于是之、林连昆、朱旭对我说‘您是剧作家,您以后写戏的时候想着点我们,给我们口饭吃。’我那时想,他们怎么这么说话?今天一想起来,那是他们懂得尊重剧作家,剧作家能拿出好剧本来,想着他们,他们就有戏演。”演员、剧院应该尊重剧作家,为戏剧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

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总结、研究曹禺的创作经验、戏剧精神,更应该注重发掘其剧作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学系谷海慧认为,这种启示首先表现在“心中有读者”,曹禺始终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文学文本来经营,使作品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雷雨》,曹禺对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物件都充满感情地去写,每一扇门的纹理、色泽,帷幔的厚度、质地,把舞台上每一件东西都进行人格化的描绘,所以他的剧作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小说化或者说散文化的特征。其次表现在“心中有舞台”,剧本中无论是舞台空间的结构、布局的设置,还是演员的走位,曹禺都有非常明确、清晰、具体的提示,即便对于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想象力呈现出舞台形象。“向曹禺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回到文学,回到戏剧的语言艺术,也回到一个剧作家心中的那种舞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