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承原著精神的创新性改编——64集电视剧《林海雪原》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编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0月23日07:14

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北京吉安永禾影视公司联合出品,广东广播电视台、长春电影制片厂、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永康逍遥影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64集电视剧《林海雪原》日前在安徽、山东、黑龙江三大卫视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10月20日起,该剧在广东、广西卫视及新媒体平台开始新一轮播出。作为庆祝建军9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时代精神,让红色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活力。

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林海雪原》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20余位专家学者对该剧进行深入研讨并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该剧的创作和播出成功,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当代文化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这是向经典致敬的胜利,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胜利,也是尊重电视剧艺术规律的一次胜利。本报特刊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编 者

李 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这部剧创作和播出的成功,是向经典名著致敬的一次胜利,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一次胜利,是尊重电视剧艺术规律的胜利。第一,它有力地证明文学经典名著的改编,既是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当代文明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小说发行量大,影响深远,曾改编过多次,新版电视剧全景式展现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第二,敬畏原著、忠于原著是改编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新版电视剧忠于原小说基本主题,即人民军队为人民;其次,忠于小说中主要人物和大部分重要人物的基本社会定位及其命运轨迹、命运走向;此外,还忠于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生活出发。第三,尊重电视剧创作规律,实现从小说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是改编成功的又一重要保证。从文字的平面描绘到视觉的立体呈现,这当然是综合艺术,但首先是视觉的艺术。小说是用文学想象来讲故事,电视剧是用精彩的动作、强烈的视听效果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和传达主题,该剧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冲突。第四,站在当代思维的高度,沿着原著基本价值指向相同的方向去进行新的拓展和补充性创作,这是改编者胆识和能力的见证。第五,这是一部面对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新变的影视作品,对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了积极呼应,拉近了历史文化同当代观众的距离。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新版电视剧《林海雪原》是对小说的一次成功改编,这成功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忠实于原著灵魂。《林海雪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小说的灵魂其实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灵魂。最重要的是,该剧正确理解并忠实于原著的价值取向:一是党指挥枪,二是人民军队为人民,三是英雄主义,为理想信仰勇于献身的精神,少剑波、杨子荣都是这类典型。还有就是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原著主要艺术结构。第二,电视剧成功实现了由小说到影视的思维方式转化。小说是用文学语言建造的文学之山,主创的任务是正确理解小说,充分消化,再粉碎掉。小说的艺术之山粉碎之后,留下一堆跳跃着的创作元素,再重塑成为长篇电视剧的艺术之山。这64集展现得充实丰富,添加了很多符合视听规律的内容。第三,要尽量忠实于原作作者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气质。如果拍出来完全不像《林海雪原》了,历史氛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使用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还是忠实于经典吗?这三个“忠实”加起来造就了如今的《林海雪原》。

我还想为整个创作群体的工匠精神点赞。电视剧界要有一批坚持“电视剧比天大”的演员和主创人员,必须要秉持献身艺术的了不起的工匠精神投入创作,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该剧无论从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的采用上,都达到了一流水平。我们能看到它充满了对经典的敬畏、对艺术的敬畏,这种精神应该肯定,值得赞扬。

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新版电视剧《林海雪原》是一次成功的创作,是对红色经典的一次成功改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从来没有停止过,这说明原著本身是一部非常有内在魅力的作品。该剧在所有改编中是最新的一个版本,也确实充满新意。它符合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一个最新潮流,就是把严肃、重大的主题同传奇人物、传奇故事相结合。该剧将重大历史主题用传奇故事、人物、叙事来呈现,小说文本为后来的改编提供了无限可能和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需要更大范围的读者,需要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把重大主题和传奇的叙事相结合就具有重要意义。从电视剧领域来看也是一样,近年来,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都选择了这种叙事方式,如果把握得好,就有可能创作出一部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作品。《林海雪原》就是这样一部影视剧作品,在半个世纪之后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改编,既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致敬,同时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该剧看点很多,首先很好把握了主题,没有雷人情节,甚至语言对话也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桥段。演员和角色选得巧妙、奇特,但大都符合角色的身份,符合全剧的情节和叙事要求。第二就是叙事中不乏喜剧色彩。对于一部64集的电视剧来说,在传奇性的叙事过程中融入喜剧情节要素是必要的,但它又不能以失去严肃性为代价。第三,该剧地域特色非常鲜明,但又有很强的普泛性,即便东北地区以外的观众看这部作品也没有任何障碍。这大概是缘于作品本身的经典性和深远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作品具有很强的当代审美色彩,容易带领观众进入剧情。

李京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林海雪原》的成功对当前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是一种正面的鼓舞,目前大家都在探索题材、探索怎样赢得“双效”,该剧能拍出来、播出去,而且赢得专家认可和市场不错的反响,为当前中国电视剧探索了新的产业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红色经典的改编已经成为热点也引起诸多探讨:比如,对经典的过度改编会被批评界和舆论界指责为颠覆,而对经典完全照搬又会被批评为重复、浪费题材。红色经典作品改编要获得成功,一要能够唤起老读者重温经典作品的历史记忆,二要能吸引新的观众欣赏红色经典——就是对革命历史、革命经典进行当代解读,三要能够用影视艺术手段对红色经典的文字阅读空间有新的艺术形态的拓展,四是能够继续用艺术的方式对革命历史做书写和记录。

这部剧是符合这些要求的,除了刚才提到的主创对小说和革命的敬畏、尊重,还有就是主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群体,他们的题材选择有自己的信仰、偏爱——英雄情结、革命情结,不追求市场热点。该剧能唤起老读者当初阅读红色经典的最初心情,年轻观众也愿意观看。红色经典题材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记录了我们的宝贵历史,是今天幸福生活的由来,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构成,是当代最值得弘扬的思想价值和观念。这么多年下来,创作领域对红色经典的书写热情依然蓬勃,这说明了这段历史的神圣和永恒,也再次证明了这类题材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契合点。因此,红色经典作品依然是影视创作题材的重要宝库之一,我们有责任以影视艺术的方式让这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戴振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副司长):

这是一部制作、拍摄难度很大的影视作品,在这种压力下,该剧较好地完成了艺术创作,作品呈现之后也获得了较好反响,成为一部能够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首先,该剧在改编方面体现了忠于原著的思想,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原作的主题思想,没有过多地迎合市场。第二,在制作上这部戏以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充满个性的正反面角色,展示出了正邪较量的惊心动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好故事”。第三,在人物塑造方面分寸拿捏到位,正面角色维持原样,很好表现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反面人物同样生动鲜活,与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各类角色表演到位、语言到位。第四,这部戏向全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正能量和时代精神,也赋予了红色经典新的表现方式,应该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

彭 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艺评论家):

这部剧首先是忠实于原著、忠实于红色经典,它的改编引发了观众的红色记忆。名著尤其是红色名著的改编非常困难,对主创班子来讲其实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受,要想办法在规定性和自主性之间设法辗转腾挪。该剧尊重原作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原作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定位、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时对于时代特质、时代精神也有准确反映。比如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军队强烈的革命精神和不畏流血牺牲的情怀,诉诸于视觉艺术手法得到了更有力的表达。与此同时,该剧也有适当创新,在尊重原著内在精神、内在魂魄的同时适度考虑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第二是充分。64集的篇幅有足够多的空间还原全本小说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增添,更细致、更细密地展现了那场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剿匪故事,整个故事的前后进程都得到了生动的艺术展现,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围剿大锅盔等几个主要情节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让观众看起来很过瘾。第三是鲜活。这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少人物形象塑造得饱满生动。第四是浓郁。这部电视剧所展现出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浓郁。东北雪原的场景既有广阔的画面也有局部的真切,雪原、建筑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言谈举止,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总之,整个主创团队在艺术创作中秉持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达到了务求生动的艺术追求。

范咏戈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这是一部从小说原点叙事出发进行改编的作品,是当下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它改编于经典,其实本身也具有经典性。小说多年来影响很大,其中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极致,又融入了中国古典小说、武侠传奇的许多写法。从叙事原点出发对改编特别重要,这是一部从叙事原点改编的史诗剧,这点非常可贵。当然它还很好地把握住了当时东北大军的局势,在这个情形中小分队活动的空间、军民关系、人民军队宗旨等,都表现得非常详细,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该剧主要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全体演员吃了很多苦头,许多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敌人的复杂性也把握得非常好,形成了很多很好的看点。比如几个主要的反派演员,蝴蝶迷、栾平都演得很好,增添了该剧的可看性。另外该剧对主要战斗形势也设计得很用心。其浓墨重彩反映的小分队其实就是“特战队”,这也是当下许多影视剧选择表现的题材内容。总体而言,拍摄、制作一部长达64集的电视剧精品是一定源于一种情怀和信念的,有情怀有信念就会有回报。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说《林海雪原》几十年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64集电视剧《林海雪原》在众多改编里是比较成功的。第一,尊重历史,尊重小分队剿匪英雄的基本史实。电视剧讲述了1946年底到1947年初,组建的一支以少剑波为首的特色小分队围剿土匪的故事,其中杨子荣、少剑波等都是真实人物。第二,尊重原著灵魂,即以小分队战士为代表的东北民主联军的忠诚信仰、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这个魂表现得很突出,特别是重构了一系列“英雄谱”。第三,尊重电视剧创作的规律。电视剧是一种视听艺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了一幕又一幕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场景,比如小分队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第四,注重忠实于创作自身的审美个性化和风格。就像编剧所说的,“这是一部忠于原著,富有情怀的版本,我们不会为了迎合当下的过度娱乐而肆意改编,胡编乱造新的情节,更不会曲解和模糊小说的主题思想”。还有就是追求影像的真实之美,使影像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剧组邀请了一些业内成功专业人士力图营造出一流的视听效果;为了再现当年的氛围,800多位演职人员一路“穿林海、跨雪原”,经历了152天的拍摄,11个月的后期制作,这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剿匪英雄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该剧在今天具有重要当代价值,它弘扬了70年前那场剿匪斗争的精神——忠诚、信仰、奉献和敢于牺牲的精神。英雄们将热血与豪情奉献于国家,高扬人性美的辉煌,电视剧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边国立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实现了意义追求与艺术追求完美结合的、好看用心的红色经典改编大剧。首先,它体现了鲜明的红色基因传承意识。原著的经典性包含作品性质内核和艺术成就的经典性,其中要义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取得胜利,这是不可改变并贯穿历史始终的。《林海雪原》表现的是解放战争的魂魄——为解放而战,这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宗旨的显现。该剧对这一点看得很重、很深刻、很清楚,因而以高度的创作自觉彰显了为剿匪牺牲的热血精神。所有解放者发出的共同声音是,我们为人民得解放而战斗。第二是塑造了足够饱满的人物形象,增强了观众认知历史的质感。饱满是对长篇幅历史电视剧人物塑造的要求。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使大家能跟着人物入戏,杨子荣、少剑波、座山雕等都是如此。第三是原生态美与历史修饰美的结合。军事题材影视要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大餐,离不开原生形态和新的历史修饰美的结合。但是原生态美要在本来的基础上加以修饰,使之成为更具艺术色彩的表现。最后这部剧的精致化追求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现实形态和历史形态结合达到了较好的状态。当然,艺术创作要把握好艺术的平衡度,该剧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刘 宁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

半个世纪以来,小说《林海雪原》历久弥新、代代相传。今天,新版电视剧作为建军90周年献礼巨作再次回归荧屏,好评如潮。我想谈几点体会。一是坚守影视题材播出阵地,履行媒体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艺创作如此,媒体也应承担起应有的使命。《林海雪原》所讲述的那段英雄传奇蕴涵着有筋骨、有信仰的家国情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这都使其具备成为现象级作品的潜质。该剧拍摄长达15个月,制作团队传承的正是这种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二是坚持不懈,深挖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性之美。近几年我们致力于挖掘本土优秀革命题材、历史题材、文化题材、生活题材,希望通过电视剧让广大观众了解这片土地,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林海雪原》就是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该剧传承了经典作品的主题立意,全景式呈现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它不仅是红色传奇的典型再现,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该剧本土元素丰富,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冰雪文化、冰雪景观和东北的风土人情;还有就是剧中主人公迸发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现实意义。三是坚守平台精神气质,引领主旋律作品创新,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通过这部剧,我们在这方面获得了较好回报,也使我们对这种新的合作模式充满信心。

陈 芳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

该剧完整全面再现了小说丰富的情感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和丰富,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一个改编版本。该剧通过几个主要的情节,再现了红色剿匪剧传奇的色彩,全景式展现了小说恢弘的气势。剧作不仅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进行了影像再现,还将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土匪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现实鲜明地揭露出来,凸现出我们党领导的剿匪工作的紧迫性、严峻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包括开展“土改”工作的重要性。在表现剿匪小分队方面也别具匠心,表现剿匪的同时也用较大篇幅再现了各路土匪之间的争斗,这是以往的改编版本所没有的。正与邪的鲜明对比为该剧增添了诸多看点,整个剧作在叙事技巧、节奏把控和演员表演方面都可圈可点。

这部戏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也有创造性的成分,对原小说情节的添加和改动都极大地丰富扩展了叙事容量,增强了矛盾冲突和节奏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诉求,也再次证明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的巨大魅力和生命力。忠实于原著、致敬经典的做法还体现在对全剧主题音乐的运用上,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经典段落贯穿全剧的主题脉络,只是做了一点变奏处理。再就是该剧有很多武打戏拍得漂亮,很多场面进行了浪漫化渲染,比如用放慢、升格、停顿等方式将人物的形象呈现出来。还有就是浓郁地道的东北黑土地的风情扑面而来,环境氛围、人物服饰、口音、腔调、作派等都透露着浓浓的东北地域特色。

朱东晖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电视剧《林海雪原》首轮播出便引起不小的轰动。该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生动再现了东北民主联军剿匪小分队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精神。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北方言、土匪“黑话”,杨子荣深入虎穴与土匪斗智斗勇的场景都非常打动人心。这些都源自于制作方、投资方和主创团队的辛勤劳动,大家凭借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创作态度,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部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红色经典电视剧作。

黑龙江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蕴藏着丰富而鲜活的影视创作素材,同时也培育出以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龙江精神资源。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龙江影视资源,加大与国内一流影视机构、影视投资方和主创团队的合作,同时也加大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扶持引导力度。在建军90周年之时,我们策划推出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众多英雄剧,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创作出更多影视精品,为托举龙江影视、攀登影视艺术新高峰做出贡献。

李星文 (影评人):

这部电视剧拍摄时,我曾经去片场探过班,之后也不断听说各种信息,从头到尾我都能感受到该剧独特的气质和主创满满的诚意。态度决定一切,在当下比较浮躁的电视剧生产业态中,这种老老实实干活的态度最终会获得好的结果。好的态度能换来演员的通力配合,能调动观众的热情。后来我听说这部剧大概做了四轮发行,最后凭借好的成片赢得了网民关注,到开播时才完成了网络对接,3亿的点播量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数字。

关于创作本身,这是一个改编剧目,但其实原创成分也很多。人物方面,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醉花,一个是关毅忠。醉花是个娱乐性很强的人物,他有点痞,处在亦男亦女的形态,这是考虑了年轻观众的审美爱好。关毅忠是一个带有浓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失败者,在穷凶极恶的土匪阵营中是特别的。还有两个人物是原著里面有、但做了较大改动的—— “蝴蝶迷”、鞠梅英。从新创和改写的两组人物来看,该剧非常复杂、多元,力图把各种元素都吸纳融入其中。有一些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杨子荣虽然是英雄,但是也是人,被蒙着眼睛拉到虎穴以后有点害怕,为了掩饰就要“上桌子”。这段戏杨子荣一进来就跳上桌子,说了很长一段话,座山雕在盘问他之前,也是从一个高台跳下来的,这段表演从各个版本固有的形态中跳出来了。总之,这虽然是一部改编作品,同时也有原创成分,从剧本创作到导演设计、演员的二度创作,都有很多匠心和新意。

金姝丽(北京吉安永禾影视公司出品人、总制片人):

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遵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态度,不忘初心地制作每一部作品。今天《林海雪原》得以呈现,得到了来自各界朋友的支持。仅就剧本而言,我们前前后后创作了4个版本,还是决定尊重原著,不改变原著框架。《林海雪原》在北京的大雪里开拍,我们搭建了威虎山、奶头山等场景一万余平米,还在慕田峪搭建了新景。这是一部大剧,对演员也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分队的这些演员特别辛苦。小分队在东北待了两个多月,演职人员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因为小说本身的经典性,大家才带着特别的感动和情怀执著于艺术创作。后期制作也相当漫长,整整用了11个月。在发行方面,这次我们跟几家卫视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他们也都给予大力支持。拍完这部戏,我们完成了两个任务,第一是真真正正地完成了一部叫《林海雪原》的完整的电视剧,第二就是吸引年轻观众重新回到电视机旁观看红色经典作品。未来,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坚持不忘初心,拍摄属于我们风格样式的主旋律题材、英雄题材影视作品。

金姝慧 (《林海雪原》总导演、总编剧):

知道要担任《林海雪原》导演和编剧时,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意识到拍这部作品非常有意义,因为总要有人把《林海雪原》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向历史的回望、向名著的致敬。开始剧本创作时,我意识到要创作一部全景式的《林海雪原》难度非常之大,此前,许多作品呈现的仅是“智取威虎山”的部分。我和编剧团队写了65万字的剧本,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64集电视剧。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其他精神层面,这都是值得永远拍下去的一个作品,因为其中蕴含着值得传承、弘扬的精神。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智取威虎山”无疑是最好看的,但改编难度也是最大的:要不要原来的形式感?怎样把历史的故事与现代人的精神层面结合起来?在这些方面我们下足了功夫。忠于原著也是我们的一种坚持,有一些情节几乎没有改动过小说文本,就是希望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这部剧的年代感和精神情怀。值得欣慰的是,这部剧迄今为止得到了许多肯定。在152天里,所有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同甘共苦、密切配合,做成了一件有意义、有功德的事情,相信这部剧的精神情怀也会一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