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丰碑的建造者——评纪录片《两弹结合风云录》
来源:文艺报 | 徐艺嘉  2017年10月23日07:00

今天的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当下的中国社会恰恰需要重拾信仰,重新凝聚一种精神。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说,作家或编剧要给社会提供一种精神信仰。《两弹结合风云录》所选取的正是这样一种契合精神信仰的好题材。

当年在导弹发射现场“献言”的年轻人王永志,早已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如今他已经85岁。“两弹”结合的传奇也跟着走过了数十年,在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这丰碑是奇绝的。它是共和国几代核武人用智慧、心血与传奇浇筑的。它不过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碑,却记载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动人历史,凝聚着无数华夏儿女为我国核试验发展、跻身科技强国而演绎的从零起步、发愤图强、血脉偾张、一跃冲天的豪迈华章,每个字符都化作血汗熔铸而成的民族图腾。

让“两弹”成为现实的建造者们,在《两弹结合风云录》的镜头中,平均年龄已经高达90岁。他们亲眼目睹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在罗布泊西北的荒原上空,为中国科技强军的梦想划下一个惊叹号。

看罢6集大型纪录片《两弹结合风云录》,不禁有如此感慨:一个刚从战火硝烟中走过的新中国,为完成强国之路的铺就,不是一代人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雄才大略的结晶,是聂荣臻、张爱萍等开国元勋们率领几代科学家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硕果,更是军工科技战线上的广大官兵舍生忘死,用生命和灵魂浇铸的成果。在《艰难抉择》一集中,带领观众穿越尘封的历史档案,探寻中国核武发展之源头,我们方恍然顿悟当时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实属被迫而为之。

1950年共和国刚刚诞生,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官兵尚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中,美国的飞机便已频繁入侵中国领土12次,美国的炸弹已扔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整整思考了三天三夜,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人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恐吓和威胁,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面对核讹诈,在跟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一语道破“原子弹是纸老虎”。

1955年,美国拟定了一个向中国全面发动进攻的计划。面对核大国赤裸裸的恫吓,一个受尽苦难却不甘屈辱的民族再不愿仰仗别人的核保护伞过日子。当地质专家把采到的铀矿石标本送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过目,详细询问了勘探情况。毛泽东对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刘杰说:“这个事情要好好抓哟,这是决定命运的。”

从“原子弹是纸老虎”到“这是决定命运的”,毛泽东没有停止过思考。他以伟大的战略家的目光关注着五洲四海的政治风云,也关注着微小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对国家前途和命运带来的影响。不久,毛主席、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英明战略决策。

于是,《列阵西北》中,在远离绿色与生命的“死亡之海”罗布泊,在青海植被覆盖的金银滩,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注的“东风”,出现了中国军人跋涉的足迹,出现了科学家抛家怀国的坚守,出现了古阳关外大戈壁上安营扎寨的官兵。导弹、原子弹巨大的辐射破坏力决定了进行这种试验的人们只能到远离人烟、没有生命的地方去从事一项史无前例的风险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为国无私奉献的勇士们每时每刻都在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可怕的核辐射博弈,在为中华民族争气。

然而,核阴影再次笼罩了中国的天空,历史的考验在关键时刻降临。1958年,赫鲁晓夫连续向中国提出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彰显欲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霸权意图,甚至扬言威胁要把正在中国进行核试验指导的专家全部撤回国。

毛泽东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毫不动摇,横眉冷对:“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邓小平坦率地说:“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苏联专家撤走了,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部产生了“上马”还是“下马”的激烈争论。科学家们没有放弃,知识分子们热切盼望祖国有朝一日能拥有独立的核武器开发能力,不再遭受欺辱看别人眼色行事。以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们带领众多核心技术骨干迎着重重困难,在核试验基地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夜以继日地进行自主研发,用丹心一片顶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那一个个数不清叫不上名字的普通战士们,精忠报国,可歌可泣,为大国而舍小我,为“两弹”而舍家园,为强国梦而献生命。很难从“他们”当中筛选出一个独特而大书特写的“个体”,“他们”个个伟岸,个个挺拔,每一个“他”都有一段难言的故事:“他”是118个测量员中的一名,在荒漠艰难探险,却没有得到一枚军功章;“他”几个月不归家,让妻子急得去单位质询,你们帮我问问他,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他”为了让科研人员吃上白馒头,在艰难岁月中自己吃黑的;“他”是共和国的元帅,却说,在给科学家募捐的人名单里,添上我陈毅一笔……太多了,太多有名的“他”和无名的“他”用鲜亮的青春和生命缔造了一个个神话。

《两弹结合风云录》更多把镜头对向参与当年试验的普通人。“两弹结合”从大胆预想、预设到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除却领袖的意志之外,还需要用思想掌握群众,惟其如此,才可能将这种信念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无敌的力量。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精魂,这种精神几十年来支撑着他们建构了核试验基地的一砖一瓦,建造了世界顶级的核武器,从而使中华民族在世界霸强面前可以挺直腰杆说话。军人的职业使他们在国家事业中失去了许多,付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艰辛,却使他们平淡的人生无比崇高和辉煌。

《大漠惊雷》中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结束时同它的开始一样,是静悄悄发生的。曾翻动着红云紫烟、电光雷火的核试验场恢复了粗粝的自然表征,如今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里曾承载了几代人数十年的心血和理想,曾升腾起辉煌壮丽、美丽而又残酷的蘑菇云,曾托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和尊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当回首往事之际,亲历者们都会豪迈地说:我从西北走过,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过,此生无憾,无悔。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因为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而骄傲。那段辉煌的历程,那种撼动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节将被后继者们传承。

当下以穿越剧、谍战剧和家庭剧为主体的几大类电视剧“品种”充斥银屏,人们对它们从好奇、新鲜到厌倦、排斥,甚至对相当一大批跟风之作厌恶至极,原因何在呢?归根结底是这些剧作缺乏现实土壤,让观众没有代入感和认同感,因此渐渐失却民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这一科技类的“反审美”题材,片中处处有诗意的眼光关照,它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就是它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建国初期研制“两弹”可以说是天方夜谭,“连一根钉子都打不直”的年代,我们靠什么来干“两弹”呢?靠的就是精神。返观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确实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对于推动初期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当下的中国社会恰恰需要重拾信仰,重新凝聚一种精神。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说,作家或编剧要给社会提供一种精神信仰。《两弹结合风云录》所选取的正是这样一种契合精神信仰的好题材。

(作者系解放军某部驻京单位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