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应理性地表达“理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韩伟  2017年10月23日14:06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理想往往让人激动、憧憬和期待。文学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就应该表达和书写阳光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从而让读者在这种文学的阅读中,获得精神动力。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文学的表达变得模糊、含混,甚至颓废无力。基于这样的文学现实,笔者以为文学应理性地表达和书写“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人们实现“中国梦”的豪情和壮志,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

理想是神圣的、美好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的精神品格。文学在表达理想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语境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对文学的理想表达问题进行自觉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哲学反思有利于“理想的追求”得以升华,也有利于阻止激情的理想主义蜕变为价值虚无主义。文学在表达理想时,应该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不仅关注作为“目的”的理想,而且还应该关注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式。

社会理论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社会两个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和由这种理性化所导致的“世界的祛魅”。现代人指涉的“理性”很大程度上是“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多关注达到经验目标的最有效手段。而文学对“理想”的表达往往不尽如人意,只注重“目的”而忽视“手段”的过程性,时常会滑向“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危险境地。这些现象在青春写作和儿童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网络文学中的言情、悬疑,甚至是黑色书写,也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学要表达“理想”,就应该对“目的”与“手段”关系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熔铸崇高而阳光的理想,让理想真正成为照亮人类前行的灯塔的光芒。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学表达和书写进行必要的哲学反思,从而保证“理想”的真诚与纯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学理所当然地承载着这一重要的意义主题,而如何让文学肩负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成为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浮泛无根的意义世界和浅薄无聊的兴趣,文学如何凝铸“理想”,让“理想”的逻辑链条在文学表达中自由舒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考命题。文学在表达“理想”时,应该理性反思与澄明人们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应该唤醒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发掘和拓展人们精神生活的文明意义。

人们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如何将这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成崇高的“理想”,我们首先要思考其前提性问题,即“责任伦理”。“责任伦理”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特定价值处境中的价值立场,也是现代人价值选择和生命意义彰显的基石,其意味着对自我命运的担当精神。“责任伦理”要求我们以一种热烈的情怀和超然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确立独立的、具有尊严的“人格意识”。文学所表达的“理想”,应该以这样的“责任伦理”为前提性基础,只有从这些层面出发,文学所表达的“理想”才是阳光的、丰盈的,才是灌注生命活力和充满生命激情的。

总之,文学关于“理想”的表达既要合乎“目的”,也要保证过程性“手段”的正确和有效。这样的“理想”才契合时代精神,才能生成“理想”的磁场,才能真正成为思想着的时代的表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