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历史情韵 时代新声——看张君秋之子张学浩怎样继承弘扬张派艺术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齐致翔   2017年10月23日10:01

今年是京剧大师、张派创始人张君秋逝世20周年。上半年有两场纪念演出在北京举办,分别是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的庆祝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成立一周年暨张派名剧《望江亭》上演60周年纪念演出,以及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纪念张君秋大师去世20周年暨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成立一周年的“天籁妙曲,金色回响——大型京剧交响音乐会” 。这两场音乐会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张君秋当年的风采,更让我们领略了大师后人在传承先人伟业方面的感奋之情和时代应答:不再是亦步亦趋,仿学为止。如何继承流派,是这两场音乐会最具开拓精神和启示意义的看点,比唱响和“唱像”流派更重要。

音乐会的总策划和总导演兼主要演员是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君秋之子张学浩。第一场音乐会,张学浩以70岁高龄再现了其父70岁扮演孙尚香的舞台风采,竟至神肖。对于科班学武生、鲜有粉墨演旦角的他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第一场音乐会由《龙凤呈祥》打头炮,这是张君秋小时最早和最多上演的剧目,也是张派形成最早、最负盛名、最具张派风格、最先从梅、尚、程、荀诸流派脱颖而出的剧目。随后,由四位张派弟子演出的《望江亭》,再现了大师60年前于上海首演即留下的张派新创剧目的梨园巨响与时代魅影。

认识张学浩是几年前看他在天津举办的一场个人演唱会,我惊异于他对张派声韵与技巧超强的把握和理解。虽说家学渊源深厚,可毕竟从小就被父亲送去戏校学武生,师从茹元俊,投入很深。然毕竟近朱者赤,血脉相通,父亲居家吊嗓、授徒时的吞吐吸纳尽都入耳入心,能征服国人无数的张派演唱焉能不先征服离父亲最近的小学浩?耳濡目染,使张派艺术在他身上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后来,又经历了他努力申办成立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的艰辛过程和终获国家批准,广大张迷雀跃欢呼的喜庆;又目睹了他与妻子、君秋弟子董翠娜开门收徒,再传张派衣钵的喜事。对他的艺术思想、传承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此次音乐会的举办更令我大开眼界,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研究会办音乐会,可以更新,可以超越,可以不俗,可以实至名归。

令我惊讶与佩服的是第二场,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名为“天籁妙曲,金色回响”的交响音乐会。从形式到内容都突显了主办者的创意和匠心,给观众留下新奇而绝妙的欣赏体验,既别开生面,又使欣赏者对京剧和张派艺术创造性价值生出新的惊艳之感乃至醍醐灌顶般的认知。

音乐会没有选取人们熟悉的传统戏唱段,而是演唱了大师新创的《望江亭》 《诗文会》 《状元媒》 《秦香莲》 ,除此之外,还着重推出了张派艺术创建历程中较后完成的《赵氏孤儿》和《西厢记》两戏的唱段。 《赵氏孤儿》新颖,但较难,是张君秋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三位大师同台、联袂、比肩的创造性成果,也是张君秋为北京京剧院“马谭张裘”这块金字招牌作出的杰出贡献。既不能喧宾夺主,又必须为全剧添彩,须超越自己以往新戏的成就与光彩。听青年演员王润菁、张笠媛的演唱,我们感受到了其新、其难、其饱绽情感、其不同凡响。最令人动容的是排在压轴的《西厢记》金曲联唱,几乎涵盖了全剧演唱的精华,可谓千呼万唤,众所望期,将音乐会推向高潮。不仅带给观众极大的欣赏满足,也较好地诠释了张派艺术的真谛与内涵。

音乐会全场用交响乐形式,不仅仅是对伴奏的加强,更显示了张派唱腔和演唱的丰厚内涵、无限可能和与世界相接。尽管此前有过先例,但如此突显交响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国际性,尚属首次。因为,他是张君秋一人的作品,是张派的京剧传统向世界性大音乐的融汇与叫板。

京剧不也是交响乐吗?即使是传统乐队的几大件,加上演员不同的音量、音质、音色及发音方法、吞吐、位置所形成的各种流派、节奏、韵律,不也构成了京剧迷人和沁人的交响吗?而所谓传统乐队不也在发展中经梅兰芳等大师加入了二胡、笙、大阮等乐器吗?戏曲伴奏、民族乐队与西洋交响乐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戏剧中都是为演员演唱服务的,交响乐伴奏京剧只是加强了京剧演唱的表现力和震撼力而已,突显了京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交响乐是世界的,也是京剧的和张派的。张学浩明父心志,以此作出将张派京剧进一步推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努力和贡献。

张学浩将张派唱腔做成交响乐金曲,是对张派艺术最契合时代精神、符合观众期待的诠释和弘扬。 《西厢记》完整的四段唱,恰如交响乐常见的四个乐章,将人类历史、社会、人文、人性和堪称经典的文学名著以纯净迷人的音乐表现出来,是张君秋为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这场音乐会不负先师、昭示未来的努力奉献。 “天籁妙曲,金色回响” ,已化为热爱京剧和张派艺术的中国人的心中回响。

将《西厢记》以交响乐形式完整表演并于压轴唱响的张学浩,对其父艺术的理解还不仅如此。将音乐上升为文学,也是张学浩对张派的继承和弘扬。

京剧《西厢记》是当代著名剧作家田汉专为张君秋量身打造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重点剧目。 “田西厢”不同于传统的“王西厢” 、 “董西厢” ,也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越剧、昆剧、豫剧等诸多成功的演绎与改编,是极具现代意蕴,又最接近元杂剧风韵的精品力作,可谓田汉京剧剧作的巅峰。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合作排演,派出叶盛兰、杜近芳、李金泉等著名艺术家帮衬张君秋合力创排。显然,对张君秋来说,这是一次全面展示张派艺术的机会,也是一次极具诱惑力的挑战。

音乐会推出的四段唱腔浓缩了崔莺莺的满腹委屈,倾吐了人世间人同此心的向往和惆怅,唱彻天下儿女幽怨,彰显了《西厢记》的人文理想。张君秋把《西厢记》作成艺术性与文学性如双峰并峙般的张派扛鼎之作。两位大师心曲暗通,互不辜负,抒写了中国京剧史上巍峨瑰丽的不朽篇章。也再次证明,好的音乐,须有好的文学底蕴。当然,也须有音乐家和艺术家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