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与鸟巢:穿越五百年的艺术之约
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从今年7月15日起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艺术中心展出以来,受到不少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该展览是鸟巢文化中心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更好推动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而携手策划举办的。展览邀请意大利湿壁画家安东尼奥·德维托策展,共引进展品105件,系统介绍了米开朗基罗在素描、雕塑、建筑、诗作、湿壁画等领域的艺术成就,呈现了其70余年波澜壮阔的艺术生涯,让观众从中感受文艺复兴经典艺术历经500多年的传承发展。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米开朗基罗的密友里查瑞利为其创作的胸像、拉斐尔笔下象征着米开朗基罗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后的审判》中艺术家描绘的人皮自画像等。其中,作为展品之一的大卫像雕塑作品高达6米,是由已故意大利翻模制作大师切西按照原雕像1:1打造的复制品,不仅是世界上现存的3件大卫像原件复制品之一,也是切西留存世间的最后一件翻模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意义。
在9月19日举行的“对话·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暨媒体见面会”上,多位来自文化艺术和建筑领域的专家围绕“外国授权艺术展如何在中国实现持续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从欧洲文艺复兴看今天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文艺复兴不是表层意义上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风格的重现,而是通过把建筑、绘画、雕塑、戏剧、音乐多个艺术门类集中在建筑文化载体下,来重新展现人对文化艺术的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认为,在鸟巢这样后现代的建筑中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能让人从中产生无限联想。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要注重从中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只有挖掘共性,文化才能在碰撞中实现交融、演变,达到交流的目的。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吴霜认为,展览可以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米开朗基罗和文艺复兴,丰富了大家的精神世界。论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吴霜从东西方音乐、歌剧的相互影响和发展的角度谈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借用了什么具体内容或形式,而是在于吸收对方精华后融入艺术本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认为,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鸟巢自身应不断实现跨界突破。米开朗基罗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后奥运时代鸟巢公共空间的充分合理利用,是“鸟巢+艺术”转型及中西方艺术文化交融碰撞的成功典范。
鸟巢文化中心总经理韩劲草谈到,成立该中心的初衷,就是希望把鸟巢的零散空间加以利用,开拓鸟巢作为各类大中小型活动使用空间的功能性,从而真正实现鸟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
在此次展览现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当前VR全景体验科技触电,通过高清三维扫描、量子拍摄等高科技手段还原艺术品的数字体验,打破了建筑类展品难以移动的属性和缺陷。在展览外围,几十个大卫石膏头像模型旁围满了天马行空的“创作家”们,他们中有专业的艺术家、好奇的孩子、鼓励创新的妈妈、张扬个性的“95后潮人”……观众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石膏像上开启自己的艺术畅想。
据悉,目前已有超过6万名观众来到鸟巢参观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
更多
《超低空飞行》:呈现怎样的文学现场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是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学笔记,他透过一个个写作者(他者与自己),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
更多

格式化日常:“日记格”与修身意识的近世演变
当某种格式沦为具文,修身着眼点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