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书写时代辉煌 ——文学界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谈(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17年10月19日19: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阐述,引起了文学界人士的强烈共鸣。

很多作家、评论家在聆听报告后表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做好文艺工作,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积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历史,放眼未来,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学高峰。

古老的中华文化包蕴着无限生机

文学的兴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发展的道路也印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伟大奋斗历程。评论家张志忠表示,无论是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文学讴歌的对象都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凤凰涅磐,是千千万万的中华优秀儿女在伟大理想、伟大旗帜的召唤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辉煌画卷。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等一批作家,左翼文学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加强了和世界文学的关系,新时期以来,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连续在世界上摘取重要的文学奖项,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新崛起,这让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和期盼。现在,青年一代作家、评论家的时代正在到来。他们传承了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在信息丰富的时代更加敏锐,更加开阔。这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标记,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与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文化自信,理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境界。

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生活,反映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繁荣,是广大作家的职责,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宁夏作协副主席张学东说,作为一名当代作家,实际上最困难的、也最具挑战性地就是如何能够站在一个文化的制高点上,更加清晰准确地审视和描摹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殊时代。此次的十九大报告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梳理了这个复杂多元且瞬息万变的大时代。我以为只有深刻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作家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对人民大众的真挚情感,才能更好地书写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如何记录一个正在深刻变革的大时代,如何让我们滚烫的文字跟当下复杂火热的生活现场相得益彰,正是每个人文化工作者需要去深思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的每一次努力和创新,都将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最深沉的一次精神探索。

出版人海飞认为,对于如何从“高原”向“高峰”攀登,如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十九大报告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相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定会是中国儿童文学创造创新、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大时代。

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人民是文学的骨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力平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把握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了解当代社会现实,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落脚点。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人民是文学的骨血。作家乔叶谈到,文学和人民之间有着血脉一样亲密的生命联系,有着一条息息相通的历史脐带,文学从人民那里汲取源源不断的宝贵营养,才能生机勃勃地发展和成长。而那些珍贵醇美的文学经典,也无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在今后的创作中,将积极采挖时代怀抱里的富矿,去探索去领会生活和人民赋予我的一切,然后将这一切汇融到笔端,回报给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写作道路需要在文学创作中真诚践行。作家柳建伟表示,文艺座谈会后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文艺的人民属性得到了强调,意识形态对文艺方向和道路的影响力得到了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得到了充分认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再次得到了确认。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重申了这些重要的文艺思想,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基本遵循。自己需要反复学习,领会其精髄要义,指导自己的创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

捕捉时代的光影 讴歌现实的火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所孕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翻译家陈众议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期,也往往是最开放、最包容、最自信的时期。如今,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工作者理应更加坚定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宏大格局中,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心尽责。

站在时代桥头堡,日益开阔的格局也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军旅作家徐剑表示,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作出的系列表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宣言,它不仅对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传承与赓续,也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艺术提出了标准和要求,那就是“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这样的文化宣言与开放的中国形象是一致的,具有人类性、全球化眼光,惟其如此,中国当代文学才得以走向世界。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诗人刘立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到担负文化创新的文艺和文学领域,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当代现实,结合当代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他说,时代问题对文学工作者而言历来是一个不可回避却常常浅尝辄止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政治、经济意义的变化,也是哲学、社会学意义的变化。文学创作中欠缺大局意识的现象依旧存在,原本一场带动世界前进的历史大变革,在我们的笔下显得浮光掠影、支离破碎。比如诗歌创作中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倾向,源于我们没有深入时代,无法准确把握这个时代,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避开了有难度的写作、有挑战意义的写作。因此,面对已经到来的时代,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像扑入大潮那样扑入时代的怀抱,深深地潜入时代内部,寻秘探幽,接受时代的冲刷和淘洗,然后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这个时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