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诡谲离奇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由三段短片组成的《迷宫物语》

来源:文艺报 | 李萌  2017年10月18日07:19

《奔跑的男人》:到达极限的赛车手扎克·希尔

《迷宫·迷宫》中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小丑大游行

《迷宫·迷宫》中夸张的动画中间画

20世纪90年代,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一批日本科幻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名为《太空少年》的小说,作者是眉村卓。出生于1934年的眉村卓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他有一部相当有名的随笔集——《献给妻子的1778个故事》。这本随笔集诞生的起点是作家和自己妻子之间发生的真实事件——眉村卓的妻子悦子被检查出肠癌,并被医生残酷地告知仅有一年的生存期。为了让妻子获得快乐生活下去的勇气,眉村卓决定每天用三页稿纸给妻子写一则小故事逗她开心。在5年中他笔耕不辍,一直写至悦子去世。

这里要介绍的日本动画《迷宫物语》,原作同样出自眉村卓之手,改编自眉村卓的短篇小说《口袋中的XYZ》。1987年,日本角川书店的社长角川春树有意将其改编成动画,于是他请来了大友克洋、林太郎和川尻善昭三位知名的动画人。《迷宫物语》的成片由三个不同题材的短片组成:第一部分《迷宫·迷宫》由导演了《魔幻大战》的林太郎执导;第二部分《奔跑的男人》出自风格冷峻并刚刚在《妖兽都市》中展示出导演才华的川尻善昭之手;第三部分《工事终止命令》则由还在策划《阿基拉》的大友克洋负责;全片共50分钟。由于大友克洋在日本动画业界的地位,《迷宫物语》常常被打上大友克洋的标签,但笔者更喜欢的其实是另外两位导演的影像部分——它们先锋、前卫,并且充满了实验性。

第一个故事《迷宫·迷宫》奠定了整部影片神秘诡谲的基调。小女孩阿幸和猫咪吉吉鲁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误入了一个迷宫的世界。在这里,阿幸和吉吉鲁先后遇到了马戏团的小丑、浮动的幽灵、电车上的骷髅人……无论是画面中出现的视觉元素,还是特殊变形的动画中间帧,我们在这部分的视觉叙述中却丝毫感受不到童年的天真烂漫,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冷峻、诱惑和恐惧。《迷宫·迷宫》令人感到碎片化、意象化、非理性化,令人想到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其中,小丑游行的段落中,有着细长腿的小丑排成一列,缓步行进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这不得不令人联想起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导演林太郎使用了大透视的运动、不常见的视角和光效,并以此来营造画面氛围的诡异感。用动画导演森田修平的说法,就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但还是觉得精彩,因为“以前没见过类似的表达形式”。在笔者看来,《迷宫·迷宫》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形式上的新鲜感,还在于整个视觉段落的超现实主义表达十分感性而准确——这些片段的组接令人回忆起童年某个瞬间的闪念,以及普通生活场景中的臆想和恐惧。

《奔跑的男人》部分的导演是川尻善昭。这一段落的主角是一位名为扎克·希尔的伟大赛车手。扎克·希尔常年保持着冠军的头衔,但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被严酷的赛事折磨,并且逐渐恶化。他在噩梦中不断被其他对手超过,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迎头赶上。狂躁的扎克·希尔在梦中怒吼,直到生命终止。梦醒之后,赛道上残酷的追逐仿佛重演着他日复一日的梦魇。终于,身体和精神突破极限的扎克·希尔在赛道上出现事故,车身解体、燃烧;与此同时,对手的车也纷纷爆炸……而扎克·希尔并没有停止追逐——他加大马力,与幻想中的幽灵展开最后的角逐。

《奔跑的男人》模糊了幻想、梦境与现实,也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式表达。川尻善昭将扎克·希尔的不同状态进行混合剪辑,以此来表现赛车手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混乱感。

笔者在观看这两个段落时有一个直观感受:形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压倒性优势凌驾于叙事之上,并通过视觉元素的变形和空间与时间的拼接,将叙事挤到了微不足道的角落里。

无论是《迷宫·迷宫》还是《奔跑的男人》,这两个视觉段落都打碎了时间和空间,尝试着将记忆、非理性的梦境与幻觉进行重组,并希望以此真实地展现客观现实。在这里,视觉符号与动作设计成为了动画的最主要元素。这两个段落表现了人类下意识的活动、心理的扭曲与变态、梦幻与想象以及在偶然之间迸发出来的灵感。与其说两位导演在讲故事,倒不如理解为他们尝试在视觉段落中去探讨人类心底隐秘的精神世界。

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与绘画中,艺术家经常对影像进行拼凑和改组,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用以创造出现实和想象之中的超现实境地;而在《迷宫物语》的前两个段落中,林太郎和川尻善昭则用动画的手法实现了这一视觉元素的表达。

在《工事终止命令》中,大友克洋的表现则略显保守。他用自己擅长的机器人题材,描绘了一个疯狂工作、无法停止的机器人世界。

在光影间流动着感情、诗意、恐惧和隐喻,让笔者很难用文字来进行描绘,这也是《迷宫物语》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