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陇南的羊皮扇鼓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娄炳成  2017年10月18日16:12

  打羊皮鼓和跳羊皮扇鼓舞,在陇南的武都、文县、康县、西和县、徽县、成县等地广为流传,主要出现在庙会祭祀、攒神、祈雨等活动中。因羊皮鼓形状像蒲扇,也叫扇鼓,把上套有9个铁环,叫“三环九扣”。羊皮鼓敲打起来,声音清脆响亮,铁环发出“唰唰”的响声。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挖掘整理,改革创新,给这一民间神秘的舞蹈形式赋予了健康积极的内容,配以带有陇南特色的音乐,将打羊皮鼓、跳扇鼓舞搬上了舞台,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康县、徽县等地,还将羊皮扇鼓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人说,羊皮鼓和扇鼓舞起源于羌民族的鬼面舞,这是错误的。一个理由是,羌民族以羊为图腾,居民家家户户门边都要挂一个羊头的图形,以视对羊的崇拜,不会用羊皮去制作扇鼓;另一个理由是,宕昌的羌人后裔跳的傩舞,也叫凶猛舞,不敲羊皮鼓。那么,是不是氐民族的呢?从氐人的后裔文县白马藏傩舞,也叫池哥昼来看,倒是鼓、锣、钹都有,但那是大鼓,不是扇鼓。传说,在古代,云南一带的瑶族中有个盘瓠王,因他的爱犬从疆场叼回敌将首级,被高辛王封为护城大将,后又提升为南京十宝殿盘护王。一日,盘瓠王上山狩猎时,其爱犬不幸被山羊顶下山崖摔死,他即命兵卒将山羊捉回宰杀,剥皮蒙鼓,每日敲打,既泄心头之恨,也算是对爱犬的怀念。后因连年战乱,南方少数民族被迫迁徙西北,羊皮鼓随之传入陇南一带。这也只是一个传说,可信度不高。倒是西北的少数民族因战乱,逐渐向南方迁徙,历史上有无逆向迁徙,没有史料可以证实。

  有专家考证,扇鼓舞起源于汉代,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由华北流传到了西北陕甘交接一带,来到了陇南,被陇南人接受、传承和发展,与陇南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陇南的艺术特色。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音乐,来源于陇南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其舞蹈将原始动作和现代舞糅合在一起,热情奔放,生动活泼,风格独特,多表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使人们从中领略到陇南民间艺术的特点、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

  扇鼓舞三人一组,表演者身穿法师服,手持蒲扇形单面羊皮鼓和柳条鼓槌,或三尖两刃九环刀等祭具,边击边舞、唱舞相间,表演内容按祭祀的不同区分,主要有驱瘟、祭虫、保平安三种。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祭祀舞蹈形式,表演程式有谒庙、请神、出旗、升幡、沐浴、安老爷、交三皇、曳黑虎、回神、送神、散钱粮、倒幡杆、施鬼神,最后以载娘娘结束。

  伴奏手段为扇鼓鼓点加大锣。舞蹈所唱的曲词分两类,一类是祭神曲,一类是民歌。演唱中,击鼓不唱,唱不击鼓,鼓曲相间,先曲后舞。每一首歌曲都有各自的韵调和风格。常用扇鼓鼓段有《牌子鼓》《参神鼓》《回神鼓》《官请鼓》《凤凰三点头》等。常用鼓点有牌子鼓、慢三鼓、宫廷鼓、四神鼓、三通鼓、凤凰三点头等。

  流行于徽县江洛镇、泥阳镇部分村庄的羊皮扇鼓舞,也叫师公舞,是一种民间传统庙会上的祭祀舞。江洛镇跳羊皮扇鼓舞是邱家山、旋谷堆、李家庄三社正月初二九龙山庙会中的一项娱神内容。羊皮扇鼓,形似古代仕女手持的纨扇,扇面直径30厘米左右,由1厘米厚、0.5厘米宽的铁圈绷箍羊皮制成。扇柄有麻花状三环,内套小铁环等饰物。舞者多为专业神职人员“师公”,常见四人组合,左手持扇,右手持藤制鼓鞭按一定节律敲击扇面,声音清脆悦耳。随着扇子的抖动,伴有小铁环清脆的撞击声。有常见的击打手势动作和舞蹈步伐,边敲鼓、边舞蹈、边唱曲。唱曲比较固定,唱词可随时间地点即兴变化或创作,多为吉祥言词。唱曲时以鼓点作伴奏比较舒缓,舞蹈时鼓点高亢激烈,有时为增加热烈气氛,会安排二十几个俗家小伙子参与共舞。舞步花样繁多,行进方向与阵势不时变化。有集体群舞,轮番独舞。表演达高潮时,鼓点节奏急促,音调高亢粗犷,善舞者舞姿优美流畅,闪展腾挪,身轻似燕。有连续劈叉、空翻、腾空旋转、双手轮换撑地双腿坐地式平旋、双手持扇后仰等难度大技巧性强的动作,最精彩时,一人手持三四十斤重的八面扇子在胸前后背上下翻舞,动作带有武术、杂技色彩。在连续地闪展腾挪中,羊皮扇鼓上下翻飞旋转,铿锵有力。时而作盾牌状,时而作戈矛状,似武士沙场鏖战或出征前的衅鼓仪式。

  武都区安化、柏林、马街等乡镇,旧时有许多师公,这里的文化比较发达,从古到今,人才辈出,但师公的历史却无人记载。因此,有关师公的厉史源流也无法考证。据原武都地区文化部门的民俗及民间文化调查得知,旧时此类活动,在四川、甘肃设有三个坛,分上、中、下。其中岷县、宕昌一带为上坛,天水、武都一带为中坛,从武都的下三区到甘川边一带为下坛。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陇南各地的“扇鼓舞”在动作上也略有差异。

  陇南民间“羊皮扇鼓舞”的活动时间,大都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最崇拜的是“龙王神”。俗话说:“十月的师公比驴忙。”因为这个时候,农民已将庄稼收到了家中,正是农闲的时节。每个村都有各自的节日庙会,乡民们趁此日子,请师公跳神庆丰收,再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师公被这个村请到那个村,显得很繁忙。甚至有些家庭也请师公在他家里跳神,给神灵老爷还愿。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各村在打麦场卜跳神。跳神前要举行几项仪式,其中有“染坛栽杆”“挂花花纸”“开坛请神”“祝福许愿”等。以上这几项都是一项项完成的,且很有讲究。神请来了,要给神吩咐。通常的念词有:“池音老人家,今日不为别事,不为别故,因为众行人给你长教一捆。因一事请老爷,保清平,一籽落地,万籽归仓,种一打拾……”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羊皮扇鼓舞”的唱词有:“太阳出来一点红,先发雷,后撞钟,发雷撞钟惊劝神。先惊天,后惊地,惊得天,天得知;惊得地,地得知,龙王老爷早得知。骑上马,驾上云,飞云走路到坛中。”意思是,他们把神已请到了中坛。“三面锣鼓一齐打,半天云里忙下马。三面锣鼓响崖崖,京门巷口接进来。神来了坐宝仓,今日领了一路香。”意思表示,他们对神的信赖和尊敬。

  陇南“羊皮扇鼓舞”是一种男性舞蹈,因此,舞蹈的动作都很有力度,很粗犷,但有的动作又很文雅。因此它有“文舞”和“武舞”之称。从整体动作来看,它的每个动作都很有规范,技巧性也较高。如动作名称:“缠头过脑”“鹦哥松毛”“摔胯”“耸肩打鼓”“弹脚”“锦鸡蹿牡丹”“打尖脚”“反耍鼓花”“摆坛”等,而它的“拜四门”和“缠头过脑”“反耍鼓花”继承了传统的表演仪式,也是整个“羊皮扇鼓舞”的纽带,它使“扇鼓舞”具有更完善的舞蹈性。

  演员表演时还具有喜剧色彩,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祭祀整个过程为一日两晚,首祭晚上是谒庙敬神。由神会会长带领村社百姓,跟随神班子击鼓到神庙磕头烧香,向神灵表白神会户籍人数、管辖区域、祭祀时间及祈求目的。然后,在神庙前表演扇鼓舞后结束。

  第二天为正祭日,祭祀前,三人手执扇鼓,站在庙前猛击一阵“牌子鼓”,鼓声响彻山谷原野,以示百兽远遁,邪气尽消。四方男女老少闻声云集庙院内外,或烧香磕头,或求神许愿。祭祀开始,再击“牌子鼓”三次,舞者即入场跳起“参神”。随后,舞者以庄重、肃穆的情绪,先向五方神灵作揖大拜。接唱曲、洒水清坛。然后出旗、升幡,即在坛的周围挂起各色彩旗,开始请神。请神时,舞者要将所请的神灵姓名职务、生辰日期、显应功德、依次逐个表颂。每请一神,击鼓表演一次。请神毕、曳来红煞开路,黑虎灵官监坛。并将请来的神灵按职尊卑依次排位,接进里、外坛,叫“安神”。再行沐浴、奠酒、贡茶。安神毕,神会众人抬着宰杀的牛羊供品,由舞者唱着曲、击着鼓,领众献于诸神坛桌上,谓之“牲祭”。接着舞者跳“一步神”。舞后稍息,便是“开刀”祭旗的表演。开刀前,先表演一段扇鼓舞,再唱起“高打黄旗杀的杀,缚住血疙瘩,上祭天、下祭地”的神曲,赤裸上体,手持六尺长鞭绕坛一周,甩鞭缠腰打响三次,谓之“净身”。再从坛桌两侧翻两个跟斗,以示勇敢无畏。然后,跳跪于桌上,口念神曲,用尖刀刺破脊背,淬血染旗,谓之“血祭”,以示以血代躯、对神灵虔诚奉献,若为了“祭虫”,便需进入“路祭”,即由法师携一只公鸡、五个鸡蛋、五张弓箭(竹制)、一个升,升中盛五谷杂粮,再插上五色小旗。村社男女老幼打上彩旗,敲锣打鼓,在法师后面浩浩荡荡跟着,前往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后,法师开始唱《祭虫曲》,每唱三至四段向一方扔一个鸡蛋,射一支箭,撒一把五谷杂粮,击一通鼓。随后,用刀或用牙咬掉鸡头,以血涂染五色小旗,将鸡头挂在竹竿上,插在十字路口中心。由神会会长将血旗带回分给各户插在田间,使害虫望而生畏,不敢再来作践田禾,以保五谷丰收。

  当日下午,进行“回神”“送神”等表演。由一法师头束表花,左手持响刀,右手持一炷香,唱着神曲,由里坛到外坛向诸神牌位敬香参神,并烧纸钱、贡茶、奠酒,请诸神起驾回程。两法师随后击鼓,跳起“参神”。最后将里、外坛内所祭牌位用火焚烧,再倒下幡杆。然后,另设阴坛祭鬼施食,祭鬼时,唱的是一些劝世之词,并向四方撒些食物果品,奉告鬼魂安守本分,勿扰人间平安,最后跳一段扇鼓舞,结束坛祭。

  晚上表演的则是“载娘娘”,主要在结束祭神后以民歌娱人为主。民歌内容有《十对花》《五大嫂》《十盏灯》等。表演时,一人扮娘娘、一人扮丑婆、一人扮丑汉。他们可以就地取材,逢场作戏,说说唱唱即兴表演。说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演出民间小戏;有时传统曲子或民歌;也有对诗文或说快板的,以颂古扬今劝善戒恶,天南地北,无所不及。语言质朴,表演幽默诙谐。有时中间插一段武术表演,直至深夜,兴尽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