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扬之水:等我再成长几年

来源:文艺报  | 曹洁  2017年10月13日09:45

清晨如一页薄薄的纸,布谷如笔,以声作画。嫩黄色的光柔柔地漫过来,水一样地漫过来,漫过高楼与云天之间的空隙,漫过中国现代文学馆蔚蓝色的屋顶,漫过高树、低草、水塘。风微微拂过,树叶在动,枝不动。这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自然场,风小心翼翼地吹拂,树小心翼翼地应和,小鸟小心翼翼地鸣叫。光透过树叶漏洒下来,树影斑驳,像一幅没有边际的素描,你永远都不会欣赏到它的尽头。

4月的意境里,一个端庄古典的女子,棉麻布衣,款款仪态,含着兰花的清香,拂尘而来,在鲁院的讲堂上,轻轻落座,声未出,场已在。她是扬之水,从《诗经》横流穿越而来,激扬成水,微笑着,轻软的金玉之声,一个个音节落地,就长出一件件活着的古物,对着你,微笑。

我被她的声音蛊惑,游离出课堂,看到另一个国度——她正以柔软如丝绸的细腻,擦拭着古物的面上尘埃,抚摸着那些古老而年轻的孩子:捍拨、拨子、画障、行障、屏风、绿袜、春幡、步摇、水子、九子铃、芙蓉杯、芙蓉叶、玉搔头……这些素美的名词,这些遗留着先民体温的贴身用品,被她轻轻捡拾、呵护。一件件因袭着古人气息的旧物,在她的手心舒缓摊开,氤氲着千年呼吸。她轻轻呵一口气,品出“诗”中“物”和“物”中“诗”,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被扬之水引带,贴近“诗”中“物”与“物”中“诗”。多么幸福的古代女子,一袭霓裳,梳妆画眉,走到哪里,哪里就飘着胭脂水粉的香;纤纤皓腕婉转出女人风致,玉指轻捻,一朵兰就开在白白柔柔的指上;一头青丝,肆漫如水,盘成各式发髻,倭堕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百合髻、长乐髻、同心髻、交心髻、百叶髻,饰之以花钿、簪钗、梳篦,单这些名词已足以让今人叹为观止。最美是步摇,长裙罗袜,风入罗衣,青丝高髻,一步一摇,仪态款款。可惜,这等轻盈、温婉、端庄的女儿风致,今人难再得了。现代文明迅疾发展,女子发型也迅猛改良,过分的人为修饰,如何比得了“玉搔头上插,行止一步摇”的婉约风致?

扬之水是一个场,她又在另一个更大的场里,将绵长的目光从纷扰的凡尘中从容收回,一丝一毫也不弥散,只投向悠远的历史深处,注视着老旧的物。她以风仪之态、严谨之学、广博之度,倾心古代名物的研究,考据精确,造诣深厚。一个个老物件盛装了几生几世光阴,既储藏了个体生命的饱满体温,也呈现了群体的信息,更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古典精髓。扬之水先生借“诗”中“物”,观照“物”中“诗”,只为“言之有物”。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考证路径,也是她倾心古代名物的审美趋向,更是心灵的应和与灵魂的滋养。在她的审美鉴定维度中,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实物的印证,也有诗意的温馨,多么好。

当我把视线从古老的岁月中收回,长嘘一口气,她已缓缓站起身来,微微一笑,轻轻鞠躬,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悄然落幕。“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扬之水先生对古人的温暖惦念,也是对自己的明媚应和。她以一双深情的眼睛探寻“器物”的历史痕迹,又以诗的想象和浪漫让古板的名词成为古典的意象,带上人的气息和温度,活生生地流动在生活场景中。近距离贴近扬之水,我仿佛又看到了沈从文,他倾尽后半生,沉入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在文学与服饰的交融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不为猎奇,只为专注一种超越功利之上的文化审美鉴定。中国传统的文人,骨子里就是如此淡定、悠远、优雅。

扬之水带给我们的这场古代名物盛宴,让我再次审度今人与古人生命质地与幸福湿度的天壤之别。我们常常怀念远古,心仪古人生活的那个充满朴素诗意的时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吟一杯无?”古人待雪,意境葳蕤,浓淡相宜,一炉红火,一杯新酒,一场欲来的雪,一个相邀的知己,临窗对坐,摘雪为盏,盛月而待,饮一杯春风醉。这个相宜的过程,不盛大、不奢华、不强求,只以朴素的姿态与你商约。古人闲着熏香、品茗、听雨、赏雪、寻幽、莳花、抚琴、酌酒、待月,今人则忙着扎堆儿、奔走、赚钱、炫耀、争夺。古人的幸福编织在棉布的经纬,一丝丝、一缕缕,纤细绵密,织入春光、夏雨、秋霜、冬雪,穿在身上,贴近灵魂;今人的奢华,舞蹈在鳄鱼皮鞋、羚羊披肩、兔子短袄、水貂大衣,身体悬浮于油光闪亮之上,人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却丢失了一份古典文明的淳朴自然。

课间休息,有学员向扬之水预约专栏的事。她说,刚写的系列文章已经给某刊物了。学员说:“以后写的也可以呀。”她微微一笑,慢慢答道:“等我再成长几年。”此语被她轻轻说出,于我却是惊雷。这样一个博学儒雅的学者,尚且每一天都在成长。刘再复说:“活泼、精彩的灵魂,不可被功利所纠缠,也不可被概念所牵制。具有禅性的作家,一定是低调的。他们有生命的激情,但这种激情是内在的、冷静的,而不是高调的、嚣张的。”扬之水就是这样有禅性灵魂的雅士。

奢华之宴,轻轻开启,悄悄落幕。长满青草的小径上,清风拂过,一辆简便的自行车,载着一个女子骨子里的绝世风华。走出鲁院大门,她只轻轻留了一句:“等我再成长几年。”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