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椰树·椰雕

来源:文艺报  | 韩芍夷  2017年10月11日20:59

海南岛被称为“椰岛”,顾名思义,肯定与椰树有关。在海南岛,只要你仰望天空,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致:蓝天白云间,有一棵直上云霄的树,灰褐色的有环痕的笔直的树干细长,越往上越倾斜;树顶长有羽毛状叶子,形成树冠,尤如一把巨大的绿伞,它就是椰子树。

有“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美誉的东郊椰林,椰海壮阔,广茂昌盛,英姿各异,漫步其间,即使是在密集的树中,往上眺望,那些有节奏的绿,在高阔间的恣意,依然让我心境豁然,一些词句不断在我脑海里涌现:以轮回的颠覆/探出嫩芽/生命穿壳而过的顽强/铸造本质//根脉是深入土壤的毛细血管/母体脉动/根蒂葳蕤//年轮/比不过拔节的速度/骨感的身躯/始终昂首/以强健的颜值/蓬勃成风景//羽叶搅碎阳光/筛下金子/回报根的情意//椰果在天高云阔中肆意/以高洁的骨骼/及魂魄隐入的水心/回馈烟火人间

我所描述的椰子树,是用语言对他物的一种审美。在东郊椰林,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椰为食、以椰为用。明代大学士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称赞,“椰一物而十用其宜”一点都不假。椰子的皮可以加工成地毯、绳子;它的根可以制药;椰叶可以用来包裹薏糕、做苙的壳;枝干可以制家具,建房屋当顶梁等。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没有哪种植物像椰子树这样物尽其用,受益者众,我对它的情感,尤如青梅竹马。记得小时候到母亲的娘家文昌白延坡口村,守家的井头婶见到我,第一件事就是拿一根顶端绑着镰刀的竹杆到家门口的椰树下摘椰子,让我先把椰子水喝了,再把椰子劈开,如果椰肉是嫩的,就用小勺子刮椰肉来吃,椰肉甜滑细软,像果冻又比果冻天然且经得起回味;椰肉老的,肉硬油多,嚼过后齿间留香。咬不动了,就把那老椰肉刨成丝,拌两三条小咸鱼,再放一点盐炒一炒,就是一盘菜了。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椰丝炒咸鱼配地瓜稀饭,是我儿时吃过的印象最深最令我时常回味的饭菜。那时家里的生活用具也多是用椰壳做的,如装有木柄的椰子壳制成的勺、汲水用的碗等。

把椰子的物件推向更高审美意趣的,当属用椰壳制成的工艺品,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椰雕”。出生于东郊镇西沟村的符史琼就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椰雕)传承人。

我是在东郊椰林建华山的一栋民房里拜访符史琼的。

符老师身材中等,面相憨厚,寡言,乍一看,地道农民一个。他先给我看了一些他用整个椰壳雕的储物罐、小花瓶等椰雕工艺品,图案多是花、草、鸟、云等。不容我细看,又急带我到一间外表破旧的平房,掀起盖在几个尚未面世的椰雕作品上的塑料薄膜,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些大气磅礴的樽、瓶、坛。我震撼!它们流畅的线条、典雅的造型、温润自然的椰壳肌理充满了宫廷感,把它们放在展馆或宾馆大堂里作为镇馆之宝,一点都不为过。如他制作的一个两米二高的椰雕镶贝大花瓶,瓶上的图案是一幅天涯海角图,底是沙底雕,花瓶的一面,是用贝壳镶成的有渔民、海鸥和船的画。两对担着鱼的渔民的背影,从步态里,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图案的下面,用贝壳镶有诗文:风情闻四海,生态自天然。椰乡文化展,农家新又新。花瓶的另一面,是用贝壳镶成的有乡村、椰子树、牛的画。尤其是三棵婀娜的椰子树下,两头一大一小正在行走的牛,形态逼真,很有动感,海南农村的乡野气息浓郁。图画的下面,用贝壳镶有诗文:家乡多秀色,百里翠相连。玉液千村醉,瑶圃万象妍。整个花瓶精致、大气又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我第一次见这么高大上的椰雕镶贝大花瓶,站在它旁边,显得我更矮小,敬佩之情顿由心生。没想到平时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椰子壳,竟由符老师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

“制作这个花瓶需要多久?”

“一年。”符老师的回答让“时间,耐心,恒心”这些词在我脑里跳跃。一年365天,符老师带着他的徒弟们,天天对着这些椰壳、贝壳,切割、抛光、打磨、镶贴、嵌贝、雕刻……与它们相守、对话、神交,那一雕一刻,就是他的言语,他的表达。

符老师制作的另一个作品,是一个一米多高的吉祥如意樽。这个樽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由木雕鑲贝而成,顶部是用黄花梨雕成的一只小象。樽主体的材质是椰子壳切割成块,打磨、拼贴而成。樽的左右,各有一个由椰壳制作的小象头,象鼻上各有一个圆环。樽的前后,各有“吉祥”、“如意”两个字,雕刻的图案是双龙戏珠。吉祥云中的双龙,以翻云覆雨的身姿,耍弄着一颗硕大的被火焰包围着的珠,双龙跃动的姿态形象逼真,画面沸腾,雕工的细腻、层次的复繁与画面的大尺寸,让人不敢相信,小小的椰壳,竟能有如此精彩的大制作。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樽盖部位,采用的是线雕手法,白描的花饰和纹饰,线条之均匀、流畅与简洁,给人安静秀气的感觉。这动与静、简单与复杂,都显示了符老师那双看似粗糙却能创造美的手的传奇。

这个用纯椰壳拼贴、雕刻成的樽更显示了椰雕艺术的纯粹与质朴的高贵。我抚摸着它上面的浮雕纹饰:“太完美了,这个樽得需要多少块椰壳?”

“这里每一件作品所拼贴的椰壳片都在两万片左右。小椰片的纹理都要与整体和谐,如果有一片颜色不和谐,我就要将它换掉。每一片椰片之间的衔接都必须不留痕迹,还要经过艺术处理,让它们之间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说到椰雕制作,木讷的符老师话语变得流畅,面肌也生动起来。他非常享受我看他的作品时那种叹为观止的表情。

是的,他确实值得享受。从小就常拿粉笔在地板上乱画,没有笔就在沙地上画的他;即使是家徒四壁,饿着肚子也要拿起小刀在椰壳上雕刻的他,像椰树的根脉对土地的眷恋一样,对椰壳饱含深情。每一片椰壳,在他眼里都是宝物,都有灵性。他从不在自己的作品上刻自己的名字,但他用大半辈子的时光,以精研细磨的精神专注于椰雕,很契合椰树坚韧的品格和全然奉献的精神。

我思绪翻飞,感慨连连。离开符老师的作坊时,有关“海南椰雕”的词句又在我的脑海里跳跃:一个椰壳/一把刻刀/与孤寂相守/与椰壳对视/守住的是光阴/守不住的是刀尖/它可游走龙蛇/它可包藏万象人间//三四毫米/沉浮凹起/沉下风花雪月/浮起万种风情/镂出意趣空灵//微小的椰壳/一个自然的物件/它的圆/圆不过一把刻刀/刻刀的圆/圆不过椰雕艺人的手和心/一刀一刻/刻的是心情/把玩的是滋味人生//微小的椰壳/也能窖藏历史的横亘/从苏轼坊间的品牌/到登入朝堂的贡品/再到随喜方家的宝件/时光之手/经日月的翻检/掂出了椰雕绵长的深邃。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