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曾平《身后的眼睛》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郎咸勇  2017年10月11日08:49

  再次拜读曾平的小小说《身后的眼睛》,越发坚定地认为,这篇小说以其不俗的气质,入选200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而毫无惭色。

  何为不俗也?

  就是说,小说不能平铺直叙,一马平川,不能波澜不惊,毫无机锋;要崎岖蜿蜒,山重水复,要欹侧横斜,扑朔迷离,要彀纹迭起,勺水兴波,要螺狮壳里做道场,写出许多锦心绣口,并能给人以无限的回味空间,倘若做到了这些,方可称为叙事妙品也,而《身后的眼睛》者,就具备了这样的品质。

  闲话少叙,且随我来品读鉴赏这篇精品佳作。

  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一头野猪”,这一下就吊起了读者胃口,让人不禁毛发森立,魂飞魄散;随后镜头扩展,进行了环境描写,展示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就以白描手法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故事就发生在月色之下,唯有月色皎洁,视线才清楚,作者的描写才清晰,同时,“皎洁的月光”者,对孩子的英勇无畏也起了映衬之用;而“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一言,则暗示了小说内容也,孩子是护坡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接着,镜头又转向了孩子和野猪,展示了他们的冷酷对峙,“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此时此刻,气氛一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孩子明白,任何一步退缩,即使一个眼神的露怯,都会导致局面失控,甚至生命危险。

  为了缓解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作者再次将镜头转向周围环境,在孩子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这里的“窝棚”,就如同父亲的影子,它能给孩子以融融暖意和强大的内动力,同时,也暗接了题目“身后的眼睛”,而“窝棚的四周”呢,则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这就再次展示了环境之阴森恐怖,从而渲染了紧张气氛,并将松弛的气氛,陡然紧绷起来,可以想象,此时此刻,孩子的心情是多么的恐惧无助啊,于是,这里就以环境描写映衬了孩子那擎天托地的豪迈硬气。

  随后,作者再次展示了双方的对峙场面,气氛之紧张,让人几欲呼吸不畅。

  一方呢,“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这里连续使用了两处细节描写,“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这就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孩子那惶恐骇汗的心理;本来,他是可以躲开的,但是,“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就是这一言之诺,让他傲然屹立,半步不退,敢与野猪相对峙,让他成长为噙齿戴发的男子汉。

  而另一方呢,“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强烈的饥饿感让“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真可谓气势咄咄逼人,让人不寒而栗,不仅如此,“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就侧面展示了野猪的野性,从而衬托了孩子那逼人的胆气。

  是啊,“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他做不出来,不仅如此也,他竟然“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了,孩子的“胆大妄为”之举,“让野猪吃惊不已”,因为“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于是它“嗷嗷嗷地叫个不停”,且将它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这里,作者既正面描写了孩子的英勇无畏,又借“野猪吃惊不已”,侧面映衬了孩子的凛然难犯。

  小说行文至此,气氛岌岌可危,读者的心都提到了喉咙眼。

  此时此刻,作者才不紧不慢地将镜头缓缓摇向了“窝棚的一个角落”,因为,这里有“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于是,读者那蹦蹦直跳的心才稍稍和缓了一下;但是,作者又在玩弄招数了,你看,“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真可谓风波迭起,蜿蜒生姿啊。

  这两位当然是孩子的父母了,孩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拦住他的父亲呢,只听她 “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小说至此,让我不禁豁然生出满腹敬意,因为,倘若我们把孩子的父亲定位为猎手的话,那么,孩子的母亲呢,则无疑是位具有审时度势之精明、判断决策之果敢的智者,是位雕琢塑造勇士的教育家,什么叫“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这句触通灵魂的话,既回扣了题目,又告诉读者,不能直接帮助孩子,要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让孩子凭借一己之力,去驱赶野猪,他们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爱,这是一种真正的爱。

  是啊,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那么,小说的主体呢,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啊,然而这篇小说却以绝大篇幅描写了孩子,描写他如何战胜恐惧心理,终于吓跑了野猪,然而,野猪之所以被吓跑,不在于身后那双“眼睛”么?同时,孩子之所以敢于同野猪叫阵,不也是因为平日里他的身边总有这么一双“眼睛”么?由此可见,这篇小说表面描写的是孩子战胜野猪的故事,而其骨子里却被赋予了深广的教育意义。

  于是,我们明白了作者写孩子其实就是写父母,是借孩子衬托父母,衬托他们的良苦用心,衬托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正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是其用笔错落、颇具匠心之处,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小说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得小说的艺术才情获得了蒸馏和升华。

  随后,作者再次描写了月光,“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和“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这里,作者就借月光展示了父母的担心和孩子的紧张。

  于是,读者也在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起伏升降中,喘息着,骇呼着,战战兢兢,冷汗淋漓,脸白了又黄,黄了又白,几乎不能自已。

  下面,作者再次展示了镜头转换之功。

  作者首先描写了“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的“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这里既描写了他们心悬孩子,也再次暗暗回应题目,紧扣了“身后的眼睛”。

  其次,镜头在孩子和野猪之间,来回转换,展示着对比描写。

  先来看孩子,只见他“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这就正面描写了孩子全然一副英勇无畏的硬汉子架势,也从侧面展示了其父母的教育功力,于是就又一次暗暗牵系了那双“身后的眼睛”。

  而“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乃是使用细节描写,展示了孩子紧张的心理活动。

  接着,镜头又展示了野猪,只见它正“和孩子对视着”,“恨不得吞了孩子”,“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这里对于野猪野蛮凶悍的描写,则从侧面映衬了孩子的英勇无畏。

  情节在剑拔弩张中徐徐进行着,小说终于达到了高潮。

  只见“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对峙之下,野猪胆怯了,它“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于是孩子胜利了,但是,他已经透支了全部体力,几欲崩溃了,随着野猪的逃离,他“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战胜了野猪,小说接近尾声了,于是,“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随后,作者描写了父母对孩子的赞誉之声,“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这里均是使用侧面描写,展示了孩子的勇敢。

  然而,当孩子面对父母时,他露出了其软弱性,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只见他“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这里乃是以此时此刻的软弱性反衬了他独自面对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

  面对孩子的“不依不饶”,母亲一本正经告诉孩子“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虽然“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此言也,大有深意,因为这里再次回扣了题目;同时,它将此时此刻孩子的父母与平时联系起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这两位“平时”如何教育孩子的想象空间。

  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此言也,加深了小说的真实性,收束了这场以七岁的柔弱之躯演出的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英雄大戏,并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也。

  附: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