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根深叶茂的散文五年

来源:文艺报 | 葛一敏  2017年10月09日06:31

五年来,一部分传统写作的散文在艺术感染力、思想性、文学品相等方面达到了更大更多的可能性,再现了传统散文的不朽魅力。五年来,“非虚构”、“打工文学”、“大散文”概念的延伸拓展,使得一部分散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期悄然巨变的现实,深情讲述社会转型中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和中国故事。

我们常说:散文是我们文学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样式,我们有文学就有散文,或者说有散文就产生了中国文学。对于散文,我们有独立的尺度和标准。五年来,一部分传统写作的散文在艺术感染力、思想性、文学品相等方面达到了更大更多的可能性,再现了传统散文的不朽魅力。五年来,“非虚构”、“打工文学”、“大散文”概念的延伸拓展,使得一部分散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期悄然巨变的现实,深情讲述社会转型中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和中国故事。这些作品在主题、题材等方面都具有创新,开启了散文这一古老文体精彩新鲜的艺术实践。与此同时,年轻的“90后”作家正在成为散文创作上的新实力。作为当代文学专门关注散文创作的期刊,《散文选刊》在编辑工作中,关注到近五年来散文创作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的特点。

首先,扩大作者群体,关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既有内地及港澳地区、台湾地区同文同种同情怀的新老作家,又有《台港文学选刊》《世界文学》《文汇报》《四川文学》《回族文学》等报刊引入东西方国家当代专栏作家的最新作品。我们也看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之下,一些刊物推出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专辑。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编者按:文学是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添魅力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魅力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此不仅了解“一带一路”国家文学的魅力,更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魅力。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学与文学之间之比较,比较之文学、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尽相同,人生体验、个人感悟的差异性,在一个文本之中,相互碰撞、汲取、借鉴、学习,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同时,为推动散文创作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多项征文活动,一些报刊、出版社都设立了有着强烈风格的、高品质的、极具影响力的散文奖项。征文活动倡导了更加广泛的大众写作,开启了来自更加广泛的群众性散文随笔的美妙旅程。比如“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有评论家评价道:“随处可见迸发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烂漫的想象以及优异的语言表达能力”。青少年无限创意,健康的青春,带给我们诸多深思,让我们惊喜地看到文学的新鲜血液,看到文学的未来和希望。当然还有澳门、香港地区连续举办的“我心中的澳门”、“我与金庸”等全球性的华文散文征文活动。评奖中我们看到:征文写作者中有专业作家、文学工作组织者,还有农民、在校学生、公务员、打工者、企业老板等等,一篇篇文字,实感真情,饱满丰饶,饱含对文学、文化的尊重和贴切记载。

在篇幅长短方面,近年来散文作品长短不一,形式丰富。既有长达10多万字的长篇散文,也有几百字左右的短小笔记小品文,还有几十字的有着相对完整结构、并能做到意义体现的微散文。

在作家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的散文创作聚纳各业各行的散文写作者,创作队伍不断增多壮大。不仅有专业的散文家,不仅依靠传统刊物和报纸等纸质媒介,随着社交平台、文学网站、自媒体的兴起,散文的创作与传播已经渐渐形成了更丰富、直接、便捷、快速,更敞开的传播途径。

在题材广度方面,散文创作内容涉及国家、时代、社会、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道德、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题材复杂、多元、广泛、宽阔。与此同时,作家不仅在横向上进行了形式的开拓,纵向上更是深入开掘内容的深度,从外延到内涵,从表层到本质,无论是浸润着璀璨历史文化还是紧紧把握着时代脉搏、紧贴当下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书写都市还是剖析乡村,作家都努力走进现实内部和生活深处,这些作品源自内心,情感真诚、真挚,产生了大量的广度深度相得益彰的作品,有相当的代表性。

五年来散文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作品,对珍贵的中国经验和宏大的中国叙事进行开掘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示出了作家们在散文领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鲜明表达。

五年既漫长又急促。散文的五年,诸多话题仿佛熟悉又陌生,遥远又贴近。五年间,凝结了广大作家的新旧经验和创作实践,凝结了众多刊物、报纸、书籍等编辑者的实践和经验,凝结了来自广大读者的持续信任,更因其共同热诚地努力与付出,才能够拥有今天的共同成长。五年来,散文达到了新时期以来更为丰盛的巨大收获,根深叶茂。散文的五年,是充满魅力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