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尚昌仪:掌镜记录维和行动

来源:文艺报 | 马天宇  2017年09月29日07:35

在中国维和部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先后9次赴利比里亚、黎巴嫩、刚果(金)、南苏丹、苏丹达尔富尔、西撒哈拉等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历时14年,坚持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主题,创作了8部中国维和部队纪录片和两本长篇纪实文学,为中国维和部队记录下了光辉一笔。他就是一心拍摄中国维和行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编导室导演尚昌仪。

时间回溯到2003年4月,当时应联合国邀请,中国首次向联合国非洲维和任务区派遣维和部队。为全面展示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中国军人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所作出的真诚努力和牺牲奉献,八一电影制片厂选派由尚昌仪导演及3名摄像师组成的摄制组,前往非洲利比里亚进行拍摄。

28日凌晨5点,天下着濛濛细雨,尚导起床收拾着行装。一想起当天要进行首次外出跟队拍摄任务,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凝重。激动的是自己用掌镜记录维和行动的“战争”就要正式打响,凝重的是他得知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维和部队到达任务区后遇到的一个硬仗——机动道桥抢修队要快速抢修利比里亚修里弗塞斯方向32公里道路和9座桥梁。弗塞斯桥下河水污浊并伴有恶臭,部队领导劝阻说当地河水中有一种寄生虫,被它叮咬后极容易患上一种致人失明的“河盲症”。面对比自己年轻很多的部队指挥员,尚导说:“我需要到河中摸清情况,好寻找合适的机位进行拍摄。”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和部队官兵一起下水,认真地进行勘察选景。

最终,一座崭新的钢桥架设成功,而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都记录在了尚导一帧帧的画面里。中国工兵如此神速完成任务,市长詹姆斯感到不可思议,起草中国工兵作业命令的马拉维少校路易斯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亲自驾车从250公里以外的蒙罗维亚来到驻地,跟市长詹姆斯一同观看了尚导10天的拍摄画面,看到一帧帧记录的中国军人勤劳、艰苦、不畏牺牲的画面时他们都惊叹了。尚导回国后经过精心整理,创作的纪录片《在UN的旗帜下》获第十六届意大利国际军事电影节一等奖。

2006年4月,中国政府向中东地区派出维和部队,在任务区担负扫雷排爆任务。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战火不断使黎巴嫩南部散布了大量集束炸弹的子炸弹,这种小如1号电池大小的子炸弹是一种高爆性能的炸弹,而中国维和工兵营每天要排除几十枚甚至上百枚。

尚导带领摄制组与执行排弹任务的维和官兵一起早出晚归。随着雨季的到来,许多子炸弹被泥土或枯枝烂叶覆盖,因不易发现而更具危险性。为了大家的安全,经常第一个走进排弹作业区域小心翼翼地指挥摄像师进行拍摄。有一天,就在尚导和摄像师一起进入拍摄现场时,一名士兵冲着他大声地喊叫起来,原来在距尚导穿的作战靴不到5公分的位置有一枚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差点被尚导踩上。

2007年元旦,中国维和部队接到排除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一枚2000磅未爆航弹的任务。在国际上享有“扫雷排爆大王”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扫雷连连长陈代荣在勘察完现场后,执意让尚导带着摄制组撤离现场。“摄制组坚决不撤退,官兵们不怕牺牲,我们也不怕牺牲。”尚导的回答斩钉截铁。随后他勇敢地带着摄像深入现场,零距离接触未爆航弹并进行拍摄。维和官兵用了整整4天将这枚2000磅的航弹排除,尚导也分秒不离现场指挥拍摄了整个过程。

2010年,尚导又主动请缨,前往联合国维和危险地带达尔富尔。就在这个地方,从2008年1月到2010年2月,联合国已经有55名维和人员在维和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尚导此行的主要作务是在危机重重中围绕中国维和工兵大队给水分队为驻守当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当地民众打井进行拍摄。

2月的达尔富尔正值旱季,如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尚导带摄制组每天都要在地表高达5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作业。周围时常传来枪炮声,有人劝他穿上防弹衣,年近50岁的尚导却调侃说:“我这个岁数不穿防弹衣还可以勉强工作,穿上这玩意估计就只能喘口气了。”

16日,武装分子袭击了巴基斯坦维和警察部队的巡逻车队,造成7人受伤、两辆指挥车被劫,局势十分危急。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分别向联非达团发出通牒:禁止维和部队在阿拜奇地区的活动。这时在阿拜奇的中国维和部队给养殆尽,急需送往。

3月8日,尚导及摄制组踏上一趟维和部队运送给养物资的车队。通过尚导的镜头,看到了路上骑着骆驼、身背枪支的武装分子。“我是三号车,陷入河滩请指示。”行车途中,对讲机传来声音。尚导听到实施救援的指示,立即唤摄影师一同跳下车辆前去拍摄。尚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中国维和部队不停止,我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维和官兵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 如今,他已年过50,始终以一名维和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畏艰苦、不惧危险,奋战在维和一线拍摄现场。尚昌仪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的使命意识和中国军队影视工作者的血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