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立足本民族文化书写——中日青年作家交流会在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 | 王杨  2017年09月29日06:40

9月26日,由中国作协外联部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中日青年作家交流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许金龙,日本青年作家中村文则、柴崎友香、中上纪、评论家伊藤式贵,中国青年作家、评论家次仁罗布、付秀莹、崔曼莉、丛治辰以及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仓本理查子等参加交流会。会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主持。

交流会以“同时代的中日文学”为主题。李敬泽谈到中村文则小说《掏摸》所表现的人如何被恶所支配,以及柴崎友香的小说《下一站应该唱什么歌》中对青春经验的书写时表示,中日两国之间固然有差异,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作家能分享同样的经验,无论中国作家还是日本作家,都既能立足于本民族写作,也能面向全世界写作。

交流会上,中日作家结合具体作品探讨了文学中的乡愁、写作的“越境”、科技时代的文学、中日当代作家写作的比较等话题。中村文则和中上纪谈到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认为作家描绘了动人的山村故事,小说中父母之间的爱情和母亲的坚忍传达了一种普遍的、全世界共通的情感。付秀莹认为,《爱情到处流传》中有一种抒情性,以情绪的流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在美学上可能与日本文学有共同之处。她表示,在新作《陌上》中,自己更多书写了当下的乡村,与现实短兵相接,传达了新的时代情绪,而不断书写乡村,正是要为逐渐消失的乡土立传。而崔曼莉则不断追问自己“要写什么”,她讲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家族的体验,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在其中的孤独感,成为旁观者,感受到家族生活由亲密变得淡漠的过程。她认为,与城市相比,每个人都是边缘的,这些都影响了自己的创作。

伊藤式贵由文学对于城市化和乡村的表达谈到“文学的越境”这一话题。他认为,乡村让人回顾和反观自我,但对于日本来说,已经没有真正的乡村,日本的乡下是作为旅游资源被制作出来的,他由此提出,日本文学中对于乡村的越境,真正的界线在哪里?面对世界的整齐划一和平均化,作家只能不断越界,寻找和激发想象力。

谈到文学与科技时代的关系这一话题,柴崎友香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联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个人可能不了解自己的邻居,但却和相隔万里的人心灵相通。现在,时间和地点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这种改变是对作家的挑战。她表示,表现技术的两面性和对人的影响将是自己近期写作的一个方向。

中日青年作家在交流中还表达了对于两国文学创作的不同的认识。次仁罗布回顾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特别谈到日本文学“忧郁中的绝望”气质非常打动自己。他认为,日本文学在描写苦难时,并不会给读者指出要走的路,而是表达人要在不完美生活中活下去的信念,以此塑造人的心灵,使人更加坚强,这一点与受到佛教影响而宣扬人要脱离苦难的藏族文学不同。丛治辰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谈起,延伸到中日当代文学的比较。他重点分析了中村文则的小说《掏摸》,认为作者以写“偷窃”去反抗压抑的现代世界,其所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