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未来记录历史 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津召开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9月27日06:48

9月19日至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天津大学、中国民协联合主办的“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研讨会并讲话。韩美林、张炜、张平、魏明伦、吴为山等冯骥才的文艺界老友,吴义勤、胡平、何向阳、赵丽宏、李辉、王尧、周立民等评论家,以及来自海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深入当今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对话。

铁凝在讲话中说,冯骥才是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画家,更是一位文化遗产的执著守护者。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我想,一个最直接的理由是,他是如此热爱一切美的事物,他是人性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热情、专注的发现者,无论是作为作家,作为画家,还是作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者,最深刻地激励着他的,是一种浮士德式的崇高的激情。浮士德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我想这也是冯骥才无数次对着那些有可能消失的事物发出的赞叹。由一个美的发现者开始,他成为了美的守护者、文化的守护者,从天后宫剪纸到杨柳青年画,从天津旧城建筑到古村落,我们都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冯骥才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所怀的依恋敬重之心。冯骥才所做的,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更是在巨大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承担起庄严的文化使命。正如冯骥才自己说过的,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

与会者谈到,冯骥才树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所著《俗世奇人》被誉为“小小说”的典范,仅作家出版社的版本销量就已突破200万册。与此同时,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成就影响更加深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出于作家的社会责任,发起对天津老城和小洋楼的抢救。进入本世纪,由他倡议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盘点。冯骥才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角度出发,关切当下最紧迫的现实,并付诸实际。鉴于他在这些领域的建树和影响,有必要对他的成就、经验、理论和思想,作进一步的深入总结。

会议期间还推出了冯骥才非虚构作品《激流中》、演讲集《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随笔集《为文化保护立言》、观点集《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散文随笔集《竖读》等多部新书。 (黎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