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顾汝修:安内处外真豪杰 ,弘教治学伟夫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顾建德  2017年09月28日07:30

  【摘 要】顾汝修,资中人,生于康熙年间,活跃于乾隆盛世,有着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从一介乡野学子,逐渐成长为清朝的正一品高官,倍受朝廷倚重,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学问家。其廉洁为官、相忍为国、砥砺从教、踏实治学的精神和作为,实堪那个时代才德兼备、言功共灿的风流人物。本文力图发掘、了解顾汝修的事迹、功名和操守,这对于学习传统士人精神,光大优秀家国文化,打造经济大县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 清; 大家;顾汝修

  在内江资中县,一提到清朝的文化名人,大家自然就会想起清末状元骆成骧。对于骆状元的生平事迹,很多人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清雍正元年从资中走出去的顾汝修。即使现在资中的顾氏族人,一般也只知晓顾翰林顾汝修及家族的一些传说。因此,了解顾汝修一生的为人、为官、为师,对于厘清资中顾氏家族历史,宣传文化名城资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士子楷模,朝臣典范

  顾汝修,字息存,号密斋。康熙四十三年(170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资县(现在的资中县)城东南三十里一个名叫雁家嘴的地方。其历代高曾远祖,或文或武,在功名上都颇有建树。

  (一)世代官宦,文通武达

  据《顾氏宗谱》记载,顾汝修远祖可以上溯至勾践后裔摇。摇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汉惠帝三年(192年)被汉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汉文帝时,又续封摇的儿子期视为顾余侯,顾余侯支庶子孙遂以其封号第一字为氏,繁衍于会稽。黄龙二年(230年),三国东吴名相顾雍在《顾氏纪姓源流略》中最早记述顾氏源流,追封期视之祖父安朱为顾氏一世祖,摇为二世祖,得姓之祖期视为三世祖,顾雍自己则为顾氏第十八世。以后鳞次相承,至顾汝修第五十三世生祖顾时,随洪武皇帝朱元璋征战南北,定居金陵,死后被封为滕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GL0057]1390年[GL0058],因朝中左丞相胡惟庸叛乱案,顾时榜列诸罪臣之首,其子顾敬连坐而死,顾敬之子顾琰,蒙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谥号蜀献王)简封功臣子弟,迁入四川,定居于锦江东山,始为成都人。其后顾家俱仕明朝。又数传第六十一世生祖顾昊,明贡生,初任绵州教谕,遂迁绵州,后升潼川府教授,敕封光禄大夫。

  至崇祯元年(1628年),张献忠等匪患猖獗,天下大乱,顾昊次子顾存志(顾汝修高祖,顾昊有长子顾存礼、三子顾存信)弃文就武,四面征剿,明封仁寿侯、靖锦将军、太子太保,旋加太子太师。永历五年(1650年),顾存志征乱驻兵于遵义府绥阳县,张贼觊觎贵州,但终不敢犯。不久积忧劳以卒,次子顾金印(1626年——1708年,生于成都,字斗如,时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但暂未入卫,敕行在外束兵,任戌旗镇总兵,官都督同知)偕兄顾金纯(顾存志长子),葬太师于绥阳之郎里蒲后大营堡,众将领以顾金纯为首,继领大军,挥师西进,讨伐忤逆。

  永历六年(1651年)顾金纯战死,顾金印奉旨入锦衣卫,随侍皇帝。滇中孙可望自立秦王,假扶明朝而欲夺帝位,发兵下黔取蜀。因孙可望假传天子诏收拾人马,顾家兵将尽被收去。孙可望胁迫顾存志第三子顾金瓯受职,反叛朝廷,顾金瓯尚幼,但深明大义,坚辞不受。此时成都被毁,家室不存,于是携家至遵义府绥阳县,置买田庄,安家于七甲,在此一居近二十年。

  永历十二年(1657年),永历帝赐顾存志祭三坛,万氏祭一坛。顾金印领旨赴四川著遵义道办祭,开销正项加道官一级祭祀父母。时逢大清大兵云集,总制洪军门缴了顾金印祭劄,但仰其为人,邀请顾金印接受清廷高官厚禄,顾金印以守孝苦辞方获准允。后蒙顺治皇上恩旨,也安插在遵义府绥阳县。

  永历十七年(1662年),永历帝殉国,顾金印不愿一生侍奉二主,便隐居在遵义府绥阳耕田教子,看守其父坟墓。康熙七年(1668年),顾金印怀念故土,赴四川巡抚都察院,请照还里,归于成都而未获允准。回绥阳路过资县,县令刘振基相待极厚,谓顾家文功武卫泽被川蜀,苦留驻资。又蒙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朝廷,康熙皇帝准许安插资县,同年,随办大车迁人口于资县雁家嘴,遂为资县人。时资县户册尚无顾姓,顾金印即为始祖,今资中顾姓多为太子太师顾存志之子顾金印、顾金纯后代。其后,顾金瓯带着子孙回到了顾存志封爵之地仁寿。

  顾金印一生育有五子二女,长子顾晏、次子顾升、三子顾諟、四子顾晨、五子顾星。他后半生带领着儿孙在雁家嘴开荒拓土,授徒讲学,中国历史上有书记载的最后一位锦衣卫,就这样度过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去世前,留下“前明忠孝尽,靖锦永流芳;祖训常遵守,家声震玉堂”一诗,后人将之作为字辈诗一直用到今日。这首字辈诗,既表明顾氏前辈对明朝竭尽所能,已尽忠尽孝,靖锦将军功行必将永世流芳,也宣誓后世子孙将谨守家训,在新朝继续努力,让家族美名再振荡于朝堂之上。

  (二)聪慧好学,士林高碑

  顾金印率领子侄在雁家嘴开荒置家后,想起祖先“以教子为远图”的训导,决定让第二子顾升继前辈开堂授课之业。顾升创办的“雁山学堂”(雁家嘴由此被当地人叫做学堂嘴),最初只涉及自家子弟,其弟顾諟、顾晨、顾星,子侄中道、得道、圣道、宏道、志道等俱为门下学生,后又有顾金纯之子顾冕(康熙甲子科武举人)传授武艺,影响甚大,遂广开门庭,不论贫富,教育学生,四周乡邻,纷沓而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十一岁的顾金印身在乡野,心系成都,知成都战后,民生凋敝,景象萧条,生养之地,竟成荒野,虽有外民迁入,人罕言学,不禁痛心。遂命第三子顾諟入成都“重开文教”。顾金印倾尽家资,在成都设置施药局、积谷所、开办书院等,又出资修复成都大小街衢,修苏坡桥、赔修回澜塔、重铺九眼桥等记不胜记,“初,民无不受惠”。《华阳县志》记载:“顾諟初到成都授徒时,土广人稀,子弟不知学,父兄亦不知教,每生徒旷功,即亲至其家,命人执竹板以从,拘而朴责之”,“顾諟化蜀,学者宗之” (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〇“人物志·顾諟”)。对于清初成都战后的重建恢复,顾金印、顾諟功不可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十二岁的顾金印正寝于资中县雁家嘴。民国十八年《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有载:“顾金印墓,在治西(实为东南——笔者注)三十里雁家嘴。”又据《资州顾氏家谱》记载,顾金印去世后,成都、资县士绅敬其名节,纷纷前往吊唁,为其高树“万年灯杆”。乾隆年间,川人李调元又为资县顾氏宗祠顾金印像题有“恩覃川蜀”匾额。

  顾金印辞世同年,乾隆壬戌进士,后官历翰林院编修、顺天府尹、大理寺少卿,奉旨册封安南王,掌教锦江书院的曾孙顾汝修,在雁家嘴的顾志道家中诞生了(顾汝修系顾志道次子,长子顾汝学、三子顾汝行)。

  顾汝修从小成长于诗书兴旺,文风馥郁的大家族。祖父顾諟乃康熙初贡生,在几个族公中,顾晏为增生、顾升为庠生、顾晨为庠生、顾星为增生。尤其是族公顾升,通经明礼,学识渊博,特别是宋儒之学,极为倡导,顾汝修后来的诗书生涯、儒学研究和卓绝人生,可以说与顾升对他童年、少年时的照顾、启蒙与教育分不开的。

  顾汝修自幼父母早亡,和弟弟顾汝行二人从小全仗祖父顾諟抚育。顾諟受父兄影响,倡经明义,乐善好施,学行为时人所敬仰。顾汝修自幼聪慧过人,祖父“口教授之,下笔千言立就”,故祖父爱怜之,曰:“大吾门者,其在此子乎!”。顾汝修十五岁时,曾手书“阙里门高从恕入,尼山顶峻自诚登” 于案头,以敦促自己不断提升学问,修养品行。(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〇“人物志·顾汝修”。)

  因顾諟讲学于成都,事务繁杂,便将孙子顾汝修托付于顾升教养。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顾汝修十五岁时,经资县教谕汪补举荐,受知于四川督学任兰枝[GL0057]字香谷[GL0058],补弟子员。雍正四年(1726年)清明前,年逾古稀的顾升恐子孙不知先世墓向,遂率资县族众前往什邡(蒲老场)拜祭先祖,于成都会见弟弟顾諟,年少的顾汝修自请同往以祀先祖,问闻先祖事迹于深夜。次日清晨顾升说道:“振家声者,得道(顾得道)也;大门庭者,汝修也”。

  十七岁后顾汝修问学于锦江书院山长蜀中耆宿易简。当时,洛阳宋在诗[GL0057]字雅伯[GL0058]督学四川,对他尤加器重,雍正七年[GL0057]1729年[GL0058],他被宋在诗首选为拔贡,不久和叔父顾得道于雍正七年己酉科同榜中举,时年二十一岁。

  乾隆二年[GL0057]1737年[GL0058]会试,二十九岁的顾汝修虽未中得进士,却被选为宜宾县教谕。任上,他不卑不亢,主持正义,深得好评。乾隆七年(1742年),三十四岁的顾汝修榜中乾隆壬戌科二甲第七十一名进士,钦点翰林。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十岁的顾汝修被选充为《大清会典》纂修官。同年戊辰科会试,参加分校礼闱,充当考官,公正严明,慧眼识珠,为朝廷选士尽职尽责。所选之士,后来甚至有的被擢用至大学士。

  (三)尽职尽忠,朝臣典范

  不久,顾汝修荣升为直隶顺天府尹(管辖现北京及京郊区县)。在府尹任上,即查诸陋弊,一与革除。《锦里新编》记载其事说:“……某臣仆,假约控僧,钱债拖累三载。公讯得实,即与雪昭。……不假胥吏,虽老奸宿蠹,但瑟缩。奉行文书,无敢骫法以售其奸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三“文佚”第十九)

  乾隆十六年(1751年[GL0058]正月,皇帝第一次巡视江南,顾汝修随办大差车辆,尽职尽责,“无一透漏,不事烦扰而车已经足用”。又奉旨留办理平粜事务,其时京城闹粮荒,商贩趁机哄抬物价,一时人心惶惶。朝廷为平抑物价,稳定人心,贴出告示,在京城四门各卖平价粮15万石。但因不法商贩与售粮官员勾结,囤积居奇,致使百姓怨声四起。于是,顾汝修“为之厘定章程,先后秩序”,虽发米十五万石,但诸事项无不安排得井井有条,使饥民得以实惠,以致“时人无不叹其才之足恃而知学之通于世用也”。(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三“文佚”第十九。)

  乾隆十七年[GL0057]1752年[GL0058],顾汝修因参加置办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万寿庆典有功,皇帝赏赐顶戴,奉旨以四品京堂补授大理寺少卿,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即随驾游幸木兰。所和《瀛台诗》《扈驾盘山》《东西陵》《驻跸五台行》《幸木兰》等诗,深为乾隆皇帝称许。

  顾汝修在大理寺少卿任上,坚持正义,不徇私情,秉公办案,素有“强毅正大的古大臣风”之美誉。嘉庆《四川通志》记载他此任事迹说:

  ……刑部尚书某,汝修座主也,谓之曰:“君无太刚。”汝修曰:“事论可否,不当问刚柔也(常明、杨芳灿: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五三“人物志”第十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顾汝修请旨回乡祭祖,先后到现在的什邡、遵义、资中拜谒顾昊墓、顾存志墓、顾金印墓、顾升墓,撰写有《顾太师墓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冬,顾汝修又奉旨告祭禹陵[GL0057]《顾氏宗谱》可查“禹”为顾氏远祖[GL0058]、明孝陵(《顾氏宗谱》载顾汝修先祖顾时,随洪武皇帝朱元璋葬于孝陵之北)。第二年,顾汝修作为磨勘官员,因磨勘会试卷有功,被加爵位一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闰六月,安南国王黎维祎懿宗驾崩。嗣王黎维褍“遣正使陈辉(淧)、副使黎贵惇、郑春澍如清岁贡,附告懿宗哀”。([越]吴士连,著,陈荆和,编校 .《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第1148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寻差翰林院侍读德保、大理寺少卿顾汝修往封,并致祭故安南国王黎维袆”。( 清实录(高宗卷)卷 630 ,第二十三)

  奉命前往安南册封黎维褍时,皇帝特御赐顾汝修正一品麒麟府服。当时代表皇帝出使藩属国的钦使极为看重。士大夫中有“不能为帅愿能为使”之说。赴安南后,安南国王简傲无礼,藐视朝纲,不从大清国三跪九叩之礼仪,坚持五叩三拜接诏,故而彼此闹得不快。返程出境后,顾汝修私自移书谴责黎维褍,“戒其恭顺”。 乾隆二十七年[GL0057]1762年)三月,广西巡抚熊学鹏听闻此事,遂向朝廷告发。乾隆闻奏后认为,顾汝修的行为“此适足以形见小气怯耳”、“不知顾汝修此举为何事,诚属可鄙”;阅顾汝修书稿,“见可鄙可笑之处,不一而足”,“特以其支离悠谬,迥出人情之外”,因顾汝修“并不会同正使擅自移书诘责,而所争执者,又不识大体”,所以“著交部严加议处”。此外,乾隆还不准顾汝修把谴责黎维褍的信以及在安南的唱和诗私自刊印[GL0057]《清实录(高宗卷)》卷656、卷659)。顾汝修不但被革职回乡,而且德保也受到牵连,被官降三级调用。

  不久,皇帝知晓安南国王简傲真相后,颁诏曰:“安南世为属国,凡遇朝使册封至其国,自应遵行三跪九叩头礼。乃国王狃于小邦陋见,与册使商论拜跪仪注,德保、顾汝修指示成例,始终恪遵。外藩不谙体制,部臣应预行宣示。嗣后遇安南册封等事,即将应行典礼并前后遵行拜跪仪节告知正副使,令其永远遵循,著为令。”(《清实录(高宗卷)》卷659)同时,恢复顾汝修的官衔,但顾汝修以年高体弱为由,不愿回京为官,于是,乾隆皇帝特赐御用华盖一具,以为表彰。至今在四川省成都市仍有街名“黄伞巷”(距兰桂坊酒吧街不远),相传为顾汝修当时在成都的寓所,现成都黄伞巷小学即为顾汝修府邸旧址。距黄伞巷不远,今椒子街南口的芷泉街,则是由顾汝修亲自取的街名。

  乾隆三十二年[GL0057]1767年[GL0058],回乡后的顾汝修,受聘掌教四川最高学府锦江书院,任山长。至今四川锦江书院文翁祠有联“芳躅难湮西汉守,宗风姑舍马卿才”,奎星阁联“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遗迹。三年任期满后,掌教山西平阳书院,任山长。在掌教锦江书院、平阳书院时,执教以“明法修德”为纲,“尤重德行”、“造士有法,门下士知名者甚众。”任满归籍后,也像自己的族公顾升、祖父顾諟一样过着授徒著述的休闲生活。晚年则全力研究宋儒之学。

  乾隆四十六年[GL0057]1781年[GL0058],耄耋之年的顾汝修于华阳出任山长。第二年,“重得敬神,讲理尊师”的顾汝修亲临遵义顾太师墓祭扫,率族众重修太师墓。乾隆五十年[GL0057]1785年[GL0058],其堂弟兼好友顾汝霖于资县东南高家嘴病逝,顾汝修回乡吊唁,祭叔公顾升墓,聚族众共商,重修顾升墓。相传顾汝修于乾隆五十七年[GL0057]1792年[GL0058]正寝,葬成都府华阳县洪门铺,享年八十四岁。

掌教锦江,造士兴院

  乾隆三十二年春,回乡的顾汝修以奉政大夫身份,接替彭端淑出任锦江书院山长。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刘德芳秉承四川巡抚“欲兴文教以植人才”,“继石室之流风于无穷”之意,在文翁石室故地修建的书院。这个全川最高级别的官办书院,在素有“蜀中三才”美誉的“士林圭臬”彭端淑及其先贤的经营下,此时发展正如日中天。一方面张晋生开始践行有《锦江书院训士条约》十三条,彭端淑等对它又进一步完善,书院制度文化建设较为完整,另一方面,在授课内容上,彭端淑推行了“以实学课士”等改革;因此,书院在高辰、彭端淑掌院期间,便培养了以李调元等“锦江六杰”为代表的一大批蜀中人才。面对前贤治理书院的不凡才干和书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顾汝修上任后,加强了对锦江书院诸生的笃行德教,并倡议募捐扩建了锦江书院,为蜀中人才的培育和锦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笃行德教,注重修为

  顾汝修不仅为官是“朝臣典范”,而且为师也成就斐然。嘉庆《四川通志·顾汝修传》如此评价掌教于锦江书院和平阳书院的他:“造士有法,门下士知名者甚众。”(常明、杨芳灿: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五三“人物”第十四。)虽然今日关于他掌教平阳书院的具体事迹已无从考证,但从现在已知的他掌教锦江书院的事迹来看,其办学理念与造士之法,当为今日从教者所借鉴。

  1、重视“笃行德教”,强调“讲礼”、“尊贤”

  重视书院诸生品行修为,与顾汝修年幼时受顾升“笃行修德”的启蒙教育,青年时在督学宋在诗门下受到的“先器识,次文艺”的影响有关,也与他较为成功的为官经历有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暮春,他在奎星阁大门两侧,题下了名为“君臣父子昆弟朋友虞廷惇此五典,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列为四科”(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匾联”第五十七)的著名对联,用讲述人伦关系“五典”及学问要义“四科”的对联,勉力诸生笃德敦行。在这幅对联中,他把“德行”放在孔门四科之首,与上联的“君臣”关系地位相呼应,认为它比“政事”、“文学”在人生中的价值还高。

  顾汝修认为,“圣门传道,在复礼,而不在一贯”(顾汝修:《自订四勿箴·跋》,见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十九“艺文·跋”第十六),平时强调书院诸生践行“礼”的要求,就是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要求锦江书院诸生不仅深刻认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道理,而且日常行为,应当时刻自觉遵守儒家“礼”的规则、要求。既所谓的“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在践行“礼”的教育中,顾汝修在锦江书院奎星阁正殿的两侧,大书了一副对联:“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匾联”第五十六)。在此,他把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这一强调“礼”在修身中的至高信条,作为书院诸生必须遵行的日常准则,让书院诸生朔望体味如何用“礼”的规则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

  为让“礼”通过膜拜转化为认知内化为德行,他还把儒家的奎星及圣人先师位的牌位,重新移入修缮完好的奎星殿内,并要求书院诸生“朔望行礼”祭祀。他在《锦江书院奎星阁记》中说:“升奎星、文昌于其上,以应星象;阁下奉至圣先师位,为朔望行礼地”(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第六)。这种“朔望行礼”的祭祀朝拜,尊贤尊师的行为,无疑是实现“礼”的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讲“礼”的一种有效形式,正所谓“亲亲尊贤,礼也”。诸生只要长期坚持“朔望行礼”的觐见,按时拜祭自己的“神”、“圣”和“先师”,就能潜移默化的达到“修其身,养其性”的教育目的。

  2、化用历史人文,砥砺诸生刻苦成才

  锦江书院修建之地,正是西汉文翁“化民成俗”的石室故址。石室不仅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等一批蜀中大文豪,而且千余年来,一直是巴蜀的教育圣地。因此,顾汝修把书院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书院建立后培养的“锦江六杰”等,作为极有价值的教育力量,来培养书院诸生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书院诸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顾汝修上任伊始,就备述“此为最古的学校先贤遗址”的历史变迁和人文价值,告述书院诸生——这块“三代而后,实开学校之先”的教育“圣地”的优秀历史,是需要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维护和延续的。

  执掌书院第二年,他题下“蜀才渊籔”(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匾联”第五十六)四字,作为奎星阁的上联,以激励书院诸生,在这块培育了大批蜀中英才的地方,大家没有理由不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修养自己的德行。

  大约在做锦江书院山长的第三年,他写下“嘉惠岷峨遗迹古,炳灵江汉载英多”(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匾联”第六十)的对联,寄托他对锦江书院这块蕴育了大批蜀中英才的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他对书院诸生奋发图强,成为岷峨、江汉英才的希望。嘉庆年间,这幅对联还被重新镌刻于锦江书院的大门两侧,供书院诸生时刻瞻仰品味。可见顾汝修所提倡的“历史传统自豪感教育”对锦江书院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妙用蓝本,造士有法

  除应用“笃行德教”来培养诸生的品德修为外,顾汝修还创造性的精选大量诗文作为蓝本,来培养诸生的读写能力。他的《载英集》(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四〇“典籍”第十九)选刊的诗文,都是他“主讲锦江书院时,肄业锦江书院诸生的应课诗文杂着”。选编《载英集》的目的,就是希望把这些诗文当作课本,通过读写观摩,举一反三,以提高锦江书院诸生的科举应试水平。

  顾汝修此种教学方式,类似于当下作文教学模板法,即在学生做某类作文题目前,首先让他们观模水平较高的同类作文,然后在借鉴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为此《锦里新编》在评价顾汝修培养书院诸生的方法时说:“经其讲画者,俱有法度可观”。如著有《东蓭诗文集》、《孟子文批》行世的华阳籍举人潘元音,就是经他讲画后在古文、诗歌、时文方面均有不俗造诣的学生。《双石堂稿·序》评价他说:“所著灏气流转,理境澄澈,出入经史百子,自成一家。”(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四〇“跋”第二十一。)

  (三)筹措善款,扩修书院

  锦江书院从建立到顾汝修执掌时,已历经六十多年。书院内的诸多建筑,大多因长期无人修葺,显得十分破旧不堪。以致作为读书人世代祭祀崇拜奎星的地方,竟衰败到“覆以数椽,仅蔽风雨”、“地落而下者三尺,既隘且卑”的窘况。为此,顾汝修倡议并捐奉在今川主庙街一带,置祀田三十八亩,增扩了书院,并在原有旧址上重新修缮了奎星阁等。据他的《锦江书院奎星阁记》记载,修缮后的奎星阁“高三十余尺,敞以飞檐,翼以回廊,质有其文,雅称兹土。”连奎星阁与讲堂的通道,也作了匠心独运的处理。“筑台高五尺,周十二丈。登降三级。为甬道以属于堂,长九丈,高三尺。悉甃以砖,矢棘砥平,人称爽垲。”(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卷中第六。)

  置地扩建书院,重新修缮奎星阁等,并把文昌、奎星二星及至圣先师位移入宫中阁内,让书院诸生按时祭拜,显然既体现了顾汝修“兴文教以植人才”的重教思想,也体现了他“重德敬神,讲礼尊师”的教育理念。

工诗善文,精通义理

  顾汝修一生性格沉静,学识渊博,做京官前后十八年,后累官至正一品爵位。他喜欢藏书,读书、著述,晚年则全力精研宋儒之学。生平著述计有《均引编》一卷、《经史编》一卷、《谈助编》一卷、《知困草》一卷、《四勿箴》、《味竹轩诗文集》二卷、《蕴真集》一卷、《朗山吟》一卷、《迟云楼尺牍》一卷、《载英集》四卷存世,以及散载于四川各方志和诗文集中的单篇诗文约四十篇。嘉庆《四川通志》、嘉庆《华阳县志》和《锦里新编》《国朝全蜀诗钞》以及今日越南保存的古籍《壬戌课使程诗集》等都有其诗其文。纵观顾汝修的传世佳作,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位诗文极雅、学术造诣极高的大家。

  (一)博创诗词,雅正安和

  顾汝修年幼即受饱学诗书的顾升、顾湜严格训导,得以广览典籍,稍长又得名师指点栽培,因此尤善吟诗作文。

  在作诗方面,李调元在《蜀雅》中赞曰:“(汝修)平生诗,工于应制,有《赋得云在意俱迟》试帖一首,馆阁争先传诵。”(李调元:《蜀雅》卷十七至十八。)可见,工于制艺,是顾汝修的特长。他所作的《瀛台诗》《扈驾盘山》《东西陵》《驻跸五台行》《幸木兰》等,便是他所和御制诗中的佳作。

  顾汝修和德保出使安南与安南官员的唱和诗,也是工于制艺的上品。只是由于乾隆当年的旨谕,时值今日国内尚无结集刊发。但据越南黎贵惇书载:“德保有在交派韵诗七言律四十八首,安南竹枝调七言绝句一百六十首;顾汝修有安南口占六十首。”([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第659页)。经广西民族大学李娜在越南河内汉喃研究所查阅,通过越南保存的古籍《壬戌课使程诗集》《北使通录》《见闻小录》及《桂堂诗集》等,搜集到德保、顾汝修与安南官员唱和诗73首,其中德保创作17首,顾汝修12首。这些诗,既有与安南伴送官陈名冧、段阮俶及国王的唱和诗,也有在广西与安南使臣黎贵惇和陈辉泌的唱和诗。

  顾汝修和安南官员及国王的唱和诗,多数是互相恭维,赞扬对方诗文水平高,庆幸有缘交流诗歌,歌颂中、越同文,中国一视同仁、越南备受恩泽等外交辞令。

  如顾汝修在和德保、陈名冧、段阮俶用“明、诚、庚、营、旌”韵字唱和时,正值清廷皇太后七十寿日,顾汝修借机作诗歌颂太后如女中尧舜,想象皇宫寿宴仙境般景象,遥祝太后万寿,表达自己一片诚心:“邨鸡唱罢正黎明,跪拜荒原达至诚。天末山河临海屋,女中尧舜耀长庚。直北倾心依紫极,安南饬馆在芹营。遥想鸾舆过绮陌,吾皇缓恋驻重旌。”陈名冧和段阮俶各和一首赞扬顾汝修的忠诚,祝福太后万寿无疆,安慰使臣很快可以使还回国。

  贬斥回乡后,顾汝修的诗作内容随着人生的转折和世事的参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类诗作,是反映老百姓痛苦无助的生活。如他在罢斥回乡的途中,“风流俊发,襟韵萧疏”, “不以荣枯累心,不以进退为念”,“乃至访路叟之疾苦,悯中泽之饥劳,忧蝗旱之为厉,嗟河伯之不仁”而写就的《蕴真集》大部分诗歌(邵齐涛:《蕴真集序》,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十九“艺文·序”第十五)。

  第二类诗作,是他记述时事,与朋友乡亲往来游赠和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诗。与朋友乡亲往来游赠的,如《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允》:“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薛涛井次蔡绮襄韵二首》:“琴台草没锦无楼,寻到薛涛井尚幽。今昔原泉依旧出,短长汲绠为谁留。难将滴水消沉痼,赢得芳名占益州。好古何人探往迹,不饶清兴与多愁”、“花笺黛笔委高楼,惟有当年一井幽。落落军持馀想像,萧萧露索任迟留。凤凰刷羽倾词客,姓氏传香擅益州。消得相如渴也未,临邛堙久不胜愁”,等等。

  记述时事,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诗作,如《太师坟》:“剩水残山事已荒,佳城郁郁藉前冈。耆儒七字堪征信,不教英魂怅夕阳。”《大营堡》:“留得野风吹旧营,壮猷不没仗先生,从今齐唱播州曲,十万男儿泣有声。”嘉庆《华阳县志·艺文》所载《挽倪公殉难诗》、《谒潜溪公墓八首》等,以及《朗山吟》《味竹轩稿》《知困斋草》等诗集中的诗作,或对亲朋好友的赠答,或对人生易逝的感慨,或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不一而足。

  第三类诗作,是反映他远离官场,淡泊名利,亲近山水,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如《归资州故土》:“才作还乡人,不作他乡梦。亲友喧草堂,周旋事迎送。问询有存忘,喜报翻或痛。当时素心人,晨夕朝与共。新豆初破荚,宿酒特开瓮。蔬蛙韭弄黄,竹林笋迸缝。芳鲜日罗列,各为归客供。”诗歌生动的记述顾汝修晚年归乡所受左邻右舍的欢迎,极富人情美。收录在嘉庆《华阳县志·艺文》中的《同庆阁春眺》《月到西时日转东》《喜得杨升庵梧叶砚四首并序》《多宝寺十咏并序》等等诗作,也有对自然山水的讴歌,对书斋生活的体味,对杏坛耕耘的满足,读来让人心宁神怡。

  周长发在《知困斋草序续、增》里说顾汝修:“先生诗不多作,作亦不自收拾。门下士为之编录若干卷,皆得益州江山之助。而遇忠、孝、节、烈,鸿文伟绩,一一注其颠末曲折,摅写其人其事,呼之欲出。即怀人、咏物,吐嘱皆真味。以示刻琱藻绘徒眩一时耳目者,翛然远笑。”(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十九“艺文·序”第十五》。)

  对于顾汝修在诗作方面的成就,张邦伸在《锦里新编·文佚》中评价说:“汪洋灏瀚,往复不穷,容与跌宕,望之如千顷陂,酷类东坡先生。”储麒趾在《味竹轩稿·序》中评价说:“峭拔如峨嵋,决利如滟滪,雅正安和。”孙桐生在他的《国朝全蜀诗钞》评价说:“大致皆词理平实,气味雅淡,而才气弗尚,信为学人之诗也。”(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十二,第四。)

  显然《锦里新编·文佚》的评价显得夸大,如《瀛台诗》《扈驾盘山》等所和御制诗,以及流传于现越南的唱和诗,尚达不到“酷类东坡先生”的境界。孙桐生说顾汝修的诗“词理平实,雅正安和,为学人之诗也”,是极为中肯的。

  (二)精研理学,文道双馨

  顾汝修除有不少流布于世的诗歌外,还写有大量的散文。如嘉庆《华阳县志·艺文》所载的《重修镇江寺碑记》《顾氏族谱自序》《重刻刘将军一门忠节诗序》《重修文昌宫碑记》《节妇李吴氏迁葬四世八棺序》《重刻刘将军一门忠节诗序》,嘉庆《四川通志·学校》所载的《什邡县修学记》《什邡县崇圣祠藏书记》等,大都是他被贬回乡后的应邀之作、感世之作。

  顾汝修的散文,最有影响者是他的学术性散文。晚年,他潜心研究宋儒之学,尤其喜欢精研宋五子之学。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四勿箴》《与门人朱石君书》《答门人朱石君书》《均引篇》《迟云楼尺牍》等,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他的《四勿箴》。

  顾汝修在《四勿箴》中,对颜回所事的“四勿”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宋儒大理学家程颐的新看法。他不仅是顾升、顾諟精研宋儒义理的继承者,清代研究宋儒义理的大家,也是锦江书院山长中深入研究宋儒义理之学的重要人物,以后山长如敬华南、姜锡嘏等在此基础上,还做了进一步的深究。他所倡导的宋儒义理之学,一直到锦江书院最后撤并,都是锦江书院所开设课中重要的一门。其首倡之功,固不可没。

  顾汝修,这位诞生于康熙年间活跃于乾隆盛世的资中人,有着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他从一介乡野学子,逐渐成长为清朝的正一品高官,成了倍受朝廷倚重的卓越政治家、长袖善舞的外交家、诲人有道的教育家和造诣精深的学问家。其廉洁为官、相忍为国、砥砺从教、踏实治学的精神和作为,实堪那个时代才德兼备、言功共灿的风流人物。今日,我们发掘、了解顾汝修的事迹、功名和操守,对于学习传统士人精神,光大优秀家国文化,打造经济大县文化名城,定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安内处外真豪杰,弘教治学伟夫子”。美哉,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大家顾汝修;壮哉,辉耀名城史册的政学巨擘顾汝修!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氏族人.顾氏宗谱.资州顾氏支谱

  [2]刘平中.顾汝修传略考[J]. 儒藏论坛,2007[GL0057]02[GL0058].

  [3]潘时彤等.嘉庆华阳县志..

  [4]李娜.清使德保和顾汝修与安南官员唱和诗探析[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GL0057]03[GL0058].

  [5]吕金华.明太师顾存志埋骨绥阳[J].贵阳文史,2015[GL0057]02[GL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