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星火燎原

来源:解放军报 | 刘国顺 王根成  2017年09月25日08:15

我们历来不缺少英雄史诗,而缺少口口相传。——题 记

1

一束点亮夜幕的昏黄灯光,映照着一对年轻夫妇。

坐在客厅沙发上,妻子温柔地晃着男子:“我们科室打算给刚招录的年轻人上堂传统教育课,大家知道你会讲红色故事,主任就安排给我了,你教教我呗。”

沉思片刻,男子脱口而出:“你知道师长献盐的故事吗?张子清战斗中脚部中弹,手术后没有消炎药,医院每天给他发一小包盐清洗伤口,可他舍不得用,全都让给了其他伤员……因此他的伤口感染加重,深度溃烂,不得不截掉一条腿。不久,病情恶化不治……”

“那个年代的人,心中只有信仰……”妻子靠在男子肩头,声音哽咽。

“爸爸,你讲的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是真的吗?”男人转头一看,只见10岁的女儿从卧室探出头来望着父母,眼泪汪汪。

男子上前搂住女儿:“宝贝,爸爸讲的都是发生在咱井冈山的故事……”

8月的这天傍晚,如流水般从孩子心头滑过,却留下一抹红色印记。男子叫颜明春,去年由井冈山市人武部政工科科长提升为吉安县人武部副部长。

凝望历史的星河,总有一些地方格外耀眼。井冈山,这片浸润在红色记忆里的奇山秀水,这片流淌着信仰源泉的红色土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令后世、后人景仰的英雄史诗——井冈山精神。这也是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井冈山市人武部诞生了——其前身是1928年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亲手建立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当时这里的官兵,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亲历者,也是造就者。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总能让人走进一段历史。井冈山市人武部部史馆珍藏着这样一个镜头——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重回井冈山时,再三叮嘱:“井冈山有我党我军的根和魂,你们守着红色血脉的源头,传承红色血脉也应当带好头!”从那时起,井冈山市人武部党委决定把红色交接作为历届干部职工报到后的“第一课”……

2008年底,从作战部队交流到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颜明春,站在茨坪北山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被一组数字震撼了心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2年零4个月,红军牺牲4.8万人,平均每天倒下56人,仅有15744人留下名和姓。

“我们是红色基因的继承人,更是宣传红色传统的带头人。”部领导的话语重心长。不久,颜明春也加入红色血脉的传播者队伍,身上多一个“井冈山讲解员”的头衔。

2

一本A4纸打印的册子,四角磨出毛边,却被井冈山市人武部原政委许先平视如珍宝。2003年转业后,他经常随身带着。用他儿子的话说,走到哪儿炫耀到哪儿。

这不是本普通册子,而是许先平挖掘整理的有140个红军故事、40多万字的红色故事集。“这是我入伍30年最宝贵的收获。”许先平嘴角藏不住喜悦和骄傲。

1983年,井冈山开发建设旅游区,时任人武部政委的许先平负责考察第一批红色景点。他挖掘双马石、桐木岭等著名革命旧址时,听几位当地老人说,龙潭金狮面有个红军洞,红军师长张子清在里面养过伤。

“政委,这只是传说,从没人考证过,再说那地方山高路远,要不要都行。”7月的井冈山像烧得正旺的蒸笼,许先平带着官兵从布满荆棘的密林中砍出一条小路,艰难地向山上攀爬寻找“红军洞”。路上,有人不情愿前往。

“只要革命先辈留下足迹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历史见证,如果随意少写历史,我们的历史还能完整吗?”许先平的这番话触动了大家。

到达半山腰,他们发现“红军洞”隐藏在悬崖上,几名战士就用藤条拴住许先平的腰,缓缓放下。许先平艰难地爬进洞里,看到里面遗留着红军银元模具和生活痕迹。经过勘察,揭开了张子清的这段光辉历史。

1929年1月,毛泽东率红军主力部队向赣南、闽西进军,以外围作战减轻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围攻压力。彭德怀领导红5军坚守井冈山,红4军11师师长张子清因截肢不能随主力作战,留下任红5军参谋长。这时,湘赣敌军乘虚反扑,攻陷井冈山。张子清带领部分红军重伤员转移到“红军洞”躲避敌人搜捕,饿了4天4夜才下山。

“每一处革命旧址都不应该掩埋在时光里。”后来市委、市政府采纳人武部的意见,专门修通“红军洞”公路,便于人们参观见学。1988年9月,“金狮面红军洞”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年,许先平带队翻山从下七乡上七村路过时,发现深山里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周围长满灌木,碑文全部脱落。无名烈士为何埋在这里?这座无名烈士墓建于何年?许先平找人打探,可年代久远,无从查起。爱人看他愁得上火,心疼地劝道:“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牺牲后大都就地安葬,谁能记得住。”

是啊,血海战场已成沃野平川,革命烈士隐匿书卷行间,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荒山掩埋忠骨处?

“烈士没留下姓名,但我们不能连烈士墓都遗忘了。”许先平深夜长叹。一连10多天,他下乡探访老红军,打听到湘赣苏区时期,红独一团十营在这里活动过。当地解放后,乡政府发现这座无名烈士墓比较简单,重建一次,后来渐渐被人们忘掉了。他将情况反映给下七乡后,乡政府及时修缮这座无名烈士墓,按考证题写碑文,纳入党员教育室外课堂,并每年组织扫墓。

20多年来,类似这样的事和人,许先平发现一起便记载下来,逐渐积累成存文存史的红色故事集。这本册子,成为他讲解革命历史的“红色宝典”。

每一名为今天幸福生活倒下的革命烈士都应该被后人缅怀,每一名革命烈士倒下的地方都应该被后人铭记。毛泽东和王佐第一次会见地、红军挑粮小道等30多处革命旧址遗址和50多座无名烈士墓经过许先平带人发掘,从密林深处走向公众视野,大部分被各级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3

沉寂在历史车轮下的小农庄,因为90年前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被载入中国革命史,然而,又悄然湮没于崇山峻岭中。

去年,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刘宗成进驻如世外桃源般的荷花乡大仓村帮抓脱贫。听完该村党支部书记林作贵的汇报后,他方知袁文才在大仓村与毛泽东会面后,才与王佐同意给红军打开山门。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完成“三湾改编”。下一步去哪里找落脚点?井冈山偏僻,地理地形最适合不过。可是,袁文才、王佐领导的“绿林军”早已占据井冈山,能否允许红军上山,成为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袁文才接到毛泽东的来信,担心自己的地盘被吞并,修书婉谢。毛泽东再次派人给袁文才捎信,邀请与他会面。袁文才约定10月6日在远离“大本营”茅坪的大仓村与毛泽东会面。

当天谈话中,袁文才被毛泽东的革命信念、知识视野折服,深感相见恨晚,当即答应毛泽东进入茅坪休整。毛泽东为表示合作诚意,送100支枪给袁文才,袁文才回赠1000块银元。后来,茅坪成为红军大本营,从此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

“我们总讲三湾改编、古城会议,‘大仓会见’也是井冈山斗争史的重大事件,不应被遗漏。”刘宗成向井冈山的各类干部学院和培训机构建议,把“大仓会见”纳入专题课写进教材。时任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红色讲师团成员的颜明春专门撰写了《“大仓会见”的历史意义》教学课,向各界讲述了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初,刘宗成协调相关部门修缮“大仓会见”旧址,开通红色旅游专线;指导编创“大仓会见”教材和节目,让人们看到冈井山革命根据地的起源。

一处处被青山绿水掩映的革命旧址、一个个被桃花烟雨浸润的革命故事,再次燃起人们心中信仰的烛光。

今年5月,该人武部从上级协调经费1000万元建设“排头兵”旧址,他们希望用历史告诉人们,只有自觉看齐追随,我们党才有希望,才能走向胜利。

1927年10月22日,毛泽东率领红军进入遂川县大汾镇,停足未稳,就遭到国民党袭击,红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毛泽东跟曾士峨的四连撤到黄坳乡峡西岭时,身边就剩30来人,部分人员士气低落。吃完饭,毛泽东率先站起来,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曾士峨冲上去喊道:“全体集合!”大家看到毛泽东信心十足,顿时精神大振,迅速提起枪自觉向毛泽东看齐,而后跟着毛泽东向茨坪进发,途中收拢失散人员,保存了井冈山的革命火种。

4

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的人们车水马龙,像骀荡的长风,似奔流的山泉。

“党的历史绝不能歪曲!”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人武部领导发现,有些导游为吸引游客,讲历史信口开河,有些专家打着“揭秘”历史的旗号讲野史。

从那时起,井冈山市人武部依托干部职工、民兵队伍培养80余人的红色讲师团,编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等20多处红色景点,让人们听到真正的“历史回声”。

多年以前,一位女导游带着游客从讲师团队长曾润洲身边路过,曾润洲听到她以“段子”式地在讲一位革命者。

“停,你不能这样抹黑革命先辈。”曾润洲走上前,动情地讲起这位革命者17岁追随革命、大井托孤、为党筹集经费卖子等感人故事。说到党组织派人从他怀里把嗷嗷待哺的儿子抱走,他抓住儿子的小手舍不得松开时,人群中传出抽泣声。

“这样真实的历史才震撼心灵。”游客们对曾润洲致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年,井冈山市人武部的红色讲师团长期坚守在五百里井冈圣地,把红色源泉引入八方来客的心田。

2006年,原南京军区政治部联合地方单位前来筹拍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投资方为提高“看点”“卖点”,交代剧组人员增添一些娱乐化镜头。

“我们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曾润洲向剧组人员讲起一件亲历往事。有一年,曾润洲陪同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一对老红军夫妇回到小井医院。下了车,两位老人第一个动作是在烈士陵园默哀。站在身后的孙子与刚结婚的妻子噗嗤笑了,老人回身就给了孙子一巴掌:“没有这些烈士,哪有你的今天!”

剧组负责人改变了对历史的认识,采纳曾润洲的建议,修改多处剧情桥段。编剧邵钧林认真向曾润洲询问历史细节,不断完善剧本。后来,这部历史大剧公开上映时,观众一致叫好。

传播红色血脉永远没有“下课铃”。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职工、民兵分队,不知换了多少茬,可他们肩上的“讲师团”担子却一直没有放下。

2013年4月,转业到江西省林业厅的原政委许先平参加单位组织的干部职工培训班。课堂上,有一位教授脱离党史,把道听途说的内容搬上讲台。

“历史不容杜撰!”许先平现场叫停,通过他在井冈山工作时掌握的史实给大家做了解答,掌声不绝于耳。

“我喜欢听你的歌,我肯定你也喜欢听我的课。”去年6月,青年歌唱家刘和刚随单位到井冈山学习,一位上身着老式军装、一副农民装扮的老人走上台的开场白,让他惊讶不已。

老人讲的这一课是《“三湾改编”是政治建军的起点》,他告诉大家,“八七会议”前后我党举行大大小小上百次武装起义几乎全部失败,部队失散,只有毛泽东和朱德没有丢掉部队。毛泽东到三湾指导党支部建到连上,从而诞生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武装力量……

一个半小时的授课,刘和刚深深沉醉其中。讲完课,他才知道,这位老人是从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岗位上离休的将军何继明,他父亲——老红军李立,正是“三湾改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何继明脱下军装,并未回北京的家安享晚年,而是回到老家井冈山,加入该市人武部的红色讲师团,向各界宣讲三湾历史。

“你的课比我的歌还动听!”刘和刚感慨道。

5

保洁员、《井冈山》电视剧主题曲原唱、红军后代。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三个角色会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而红色讲师团成员江满凤就是现实。

2005年之前,35岁的江满凤只是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保洁员。这一年,《井冈山》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原南京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邵钧林上井冈山采风,陪同讲解井冈山历史的曾润洲向他推荐了江满凤。

那几年,曾润洲负责收集红军歌谣,无意中听到江满凤唱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唱者情深意长,听者如痴如醉。曾润洲了解到江满凤会唱好多红军歌谣,再一问,姑娘说:“这是我爷爷写的歌。”曾润洲这才知道,江满凤的爷爷江治华是红军文艺宣传兵,牺牲前给家里留下一本记录了30多首歌谣的歌本。曾润洲向人武部领导建议,把江满凤编入民兵分队红色讲师团。

“好!”邵钧林听江满凤唱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一拍大腿,立即向导演金韬推荐为电视剧的主题曲。消息传出后,剧组里有人忧虑:“请明星唱主题曲有宣传效应,让一个保洁员唱,从没听说过。”

“江满凤的歌声有情感、有生命,她唱歌是在传播红色传统。《井冈山》的主题曲不是商业广告词,而是革命前辈的‘冲锋号’。”金韬被江满凤的歌声感动落泪。

江满凤一鸣惊人后,全国各种商演纷纷找上门,有的甚至许以“每场10万”的报酬,可她坚定地拒绝:“我是红军后代,传播好爷爷的精神是我的责任,怎么能拿爷爷的精神遗产去赚钱呢?”

2008年,已是红色讲师团班长的江满凤到江西省监狱讲课,一位服刑的落马领导干部听她讲完《坚守爷爷的精神》时,拉着她痛哭流涕:“早5年让我听到你的课,我绝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今,江满凤用歌声传播历史,仍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带着感情讲历史,历史才有血有肉,才能入心入脑;在历史的感动下讲历史,才能打动人、感化人。

这一幕,经常出现在红色讲师团成员、井冈山博物馆一级导游李海清的面前。今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博物馆参观学习。讲到朱德的妻子伍若兰时,李海清动情地说,怀有身孕的伍若兰被国民党俘虏后,敌人说她只要公开与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就能活命,可她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

站在队伍中的大学生徐鸿哭红了眼:“我有置身现场剜心般的疼痛。”

2012年7月,香港大学组织20名大学生到井冈山见学,李海清在讲解中发现,这些大学生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认识模糊,有的甚至怀疑共产党人的信仰。

站在革命遗址前,李海清给他们讲红军被服厂厂长余贲民有2000条被子自己却没有一床被子盖的革命故事时,很多学生含着泪说:“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睹物明理。在历史遗物前,李海清含泪还原一件件历史真容,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离开井冈山时,香港大学带队负责人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来时是一个样子,回去又是一个样子。”

微风拂过9月的井冈山,原野丰收在望。

清晨,80多岁的肖冶平摘下院墙根成熟的大南瓜,隔着窗户叫醒熟睡的双胞胎孙女:“起床啊,出来打南瓜籽了。”

肖冶平的儿子肖咏峰说:“老爷子常唠叨,是井冈山的南瓜汤养育了红军,喝南瓜汤的传统啥时候都不能丢。”

肖冶平带孩子打南瓜籽,已经是40多年的习惯了,他边打南瓜籽边讲红军故事,“南瓜籽”渐渐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肖冶平的父亲肖扬均担任过甘泗淇的警务员,牺牲在长征路上。上世纪60年代末,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甘泗淇给肖冶平写信:“你是红军战士的后代,你要用革命精神教育好下一代……”肖冶平入伍后,80年代走上井冈山市人武部政委的岗位,成为传承红色血脉的“第一代旗手”。

“我们历来不缺少英雄史诗,而缺少口口相传。”肖冶平定下一条“家规”:人人要会讲井冈山历史。而他从那个时候起,带着儿子种南瓜、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