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精忠报国铸英魂——评京剧现代戏《杨靖宇》

来源:文艺报 | 林玉箫  2017年09月22日06:35

由徐培成执导兼编剧、孟凡林编剧、倪茂才主演、吉林省京剧团创作排演的革命历史题材京剧《杨靖宇》讲述了民族英雄杨靖宇1939年秋至1940年春在吉林长白山一带率领群众及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一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塑造了以杨靖宇为主要人物的爱国军民形象,展现了保家卫国、奋斗牺牲、民族团结、舍己为人等可贵精神,歌颂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杨靖宇》唱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剧中杨靖宇曾“心暖潮涌望群山”,在看到满山红叶后感叹“好一片山啊,好一片水,好一个关东八月天”。东北拥有丰厚的物产资源,杨靖宇在唱词中对东北大豆、高粱、煤炭、矿场、林海等如数家珍,认为“这宝贵资源岂容敌侵占,我要带领抗日军民誓死保卫国土家园”。赴大刀会时,杨靖宇与关山红一齐吟诵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展现了其必胜的决心。

《杨靖宇》讴歌了奋斗牺牲精神。剧中将程斌和杨靖宇的价值观进行对比, 两人加入抗联的初衷不同,程斌是为了“能过好日子”,杨靖宇是为了“精忠报国”;条件艰苦之时,程斌说:“抗联的日子,我也实在熬不下去了”,杨靖宇则鼓励战友“就咱这一路军,牵制了多少日本鬼子?这对全国抗战贡献巨大”;生死一线时,程斌叛变日军、供出密营,杨靖宇则拒不投降、英勇就义。叛徒的惟利是图、贪生怕死和英雄的坚韧无畏、顽强拼搏产生了鲜明对比,突出了杨靖宇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奋斗牺牲精神。

《杨靖宇》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剧中杨靖宇将游击战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东北抗日斗争中,并根据南满地区敌我实力悬殊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石柱子口中的“四不打”便是其中之一。“偷袭集安镇”、“巧布口袋阵”,杨靖宇带领抗联以少胜多,给犬野以有力打击,其军事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杨靖宇》张扬了民族团结精神。剧中杨靖宇联合各方力量抗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将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石奶奶被犬野杀害,杨靖宇怒发冲冠“誓为乡亲报仇怨”;棒槌爷爷痛失亲人,杨靖宇说:“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为结成反帝统一战线,杨靖宇亲赴老爷岭,以机智的“三问三答”说服关山红加入抗联,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为支持抗联抗日,石奶奶以身护粮,棒槌爷爷舍命送粮,关山红、石柱子、高粱花、牛嫂诱敌牺牲。在日寇侵略面前,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杨靖宇》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中多次强调杨靖宇的“仁义”及“精忠报国”,棒槌爷爷评价杨靖宇“怪不得大伙都听你招呼,仁义”;关山红评价杨靖宇“送粮食赠枪弹,义薄云天”;独闯大刀会时,杨靖宇说“只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心房”;关山红诱敌时,对杨靖宇说“你跟我说过,中华儿女要精忠报国”;最后一场被日军包围时,杨靖宇大义凛然道“从你们侵略中国的那天起,我就随时准备战死沙场,精忠报国”。杨靖宇的仁义之心塑造了其团结群众、舍己为人的品德,而他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精神则源于对传统文化“精忠报国”的深刻理解。

《杨靖宇》的舞美偏重写实,舞台设计独具匠心,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从茅草房的村落、秋日漫山遍野的红叶,到冬日的雪原树挂、簌簌而下的大雪,该剧都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貌。在舞台设计上,该剧充分运用天幕、移动平台、灯光、声效等手段,将舞台一分为二,创造性地建构起杨靖宇与妻儿、杨靖宇与犬野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该剧舞台设计的点睛之笔。

《杨靖宇》在传统京剧音乐的基础上加入军歌、民歌,不仅贴合剧情,更起到了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的效果。剧作一开场便是抗联战士高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奠定了全剧的爱国主义基调。这首军歌在后面迎程师长、石柱子加入抗联、杨靖宇在密林回忆过去时都以伴奏形式反复出现,颇有主题曲的意味。杨靖宇英勇就义时,幕帘后是抗联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前进!前进!前进!”的歌声暗示革命的火种不灭,中华民族将继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民歌方面,小花子与高粱花的二人转《西厢观画》突出了东北风情;棒槌爷爷牺牲时响起的民歌“一杆长烟袋哟,一团红红的火哟”突出了其人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