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端午时节话粽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桂靖雷  2017年09月21日08:24

  端午食粽,由来已久。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魏晋时周处的《风土记》称:“仲夏端午。端,初也。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汗煮之令熟,节日啖,取阴阳尚包裹之象,亦曰因屈原也。”南朝梁人宋懔《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贮米祭。今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煮食之,谓之装筒,其遗事,亦曰筒粽。”齐谐又记曰:“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也。”异苑特别说明此俗起源于“粽屈原姊所作。”以恐屈原遗体被“蛟龙所窃”,故在做筒粽时,“用拣饐塞其上,以彩丝缠之。”然后抛之江中,以饲蛟龙,期盼喂饱蛟龙,免却吞食屈原遗体之虞。

  粽子为什么又叫角黍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作了解释:“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李时珍《本草纲目》记:“俗作粽,古人以菰叶裹黍子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曰角黍,今多用糯米矣。”古词云:“角黍包金,香蒲切玉。”

  端午节内涵十分丰富,活动异彩纷呈。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都是一个重大的民俗节日。了解粽子在端午节中的意义,对于挖掘节日内涵,弘扬精神价值,丰富民俗活动,激活传统节日有重要意义。粽子在端午节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在古代史籍中找到依据:

  一是节日食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南北方此日皆吃粽子。清同治版《德化县志》云:“端午……啖角黍。”阴历五月正是酷热季节将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能清热降火,补中益气,开胃健脾。

  二是驱赶蛟龙。唐代徐坚《初学记》云:“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

  三是投江祭屈。明泓治版《黄州府志》载:“角黍,楚人是日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筒粽,后人相承,遂用箬叶裹米而熟之,名曰角黍,以为节物。”清康熙版《安庆府志》记:“习水者……抛角黍之祀三品大夫,亦荆楚遗俗也。”

  四是赠送佳品。亲朋好友之间,将粽子作为应时佳品,相互赠送,联系感情。清《蕲州志》云:“凡男子未毕婚者,竞送节礼,角黍、豚鹅之类。”《本草纲目》载:“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五是祭祀祖先。清潘荣升《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载:“家堂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椹、文官果、八达杏。”《道书》云:“五月初五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六是儿童佩带。清潘荣升《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又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清嘉庆无名氏《成都竹枝词》:“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黍尽同风。丝丝绣出儿童佩,鬓插新符避守宫。”

  作者:桂靖雷 湖北黄梅县人,系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