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会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来源:今日头条 每日科技网 |   2017年09月19日06:33

【每日科技网】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正如宇宙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一样,信息技术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相信,这个信息奇点即将到来,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这是真的吗?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有不少人在记忆知识的时候或许会想,我的大脑要是台电脑就好了,可以一直记住那么多知识且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如果真的把你的大脑变成电脑,你会同意吗?或许没有一个人愿意,因为电脑说到底还是一个呆呆傻傻的机器,它们缺乏我们人类的情感、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未来电脑有望超越人脑吗?
现有电脑并不智能
1997年5月11日,超级计算机“深蓝”在正常时限的比赛中击败了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那时一些人便声称,这是电脑优于人脑的标志性事件。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运算,人脑的确赶不上电脑。但是,我们如果问“深蓝”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电脑和人脑的区别,就是人脑有智能,而电脑没有。所谓智能,就是自动学习、积累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一些电脑程序中有自动记忆,有进行人机交互过程的能力,但这不过是该电脑程序的编制者事前周密思考后预设好的事件而已,并非出自于电脑自身的智能。严格地说,电脑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脑则能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
电脑将逐步模拟人脑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电脑的专家也要懂得脑科学,并能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建造仿生电脑。如果将来能成功绘制人脑活动图谱,那么人工智能专家就可以逐步模仿人脑制造电脑。如果说人脑是一个碳基的智能体,那么未来的仿生电脑则是一个硅基的智能体,它有和人脑同样规模的硅基神经细胞和突触。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当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电脑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互相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概有1000万亿个突触。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不被使用的突触逐渐减少,成年后突触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左右。也就是说,仿人脑的电脑需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可怕的是,这1000亿个处理器的功能是有所差异的,需要制成数以万计的不同类型,信息中转器则需要更多种类型。
要完成仿生电脑的制造,需要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同时,需要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电脑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有不少科学家怀疑这么做的实际用途,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脑,缺的是比人脑的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电脑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脑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可以把处理器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某些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安装着这些电脑的机器人则成为“超人”,有的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有的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有的听觉功能特强,有的嗅觉功能特强……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还有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要计划用电脑模拟人脑则是为了研究人脑,而不是制造仿生电脑。最近,瑞士科学家就启动了模拟人脑计划。该计划以洛桑的联邦技术学院为基地,共有13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机构参与此项研究。研究人员说,要模仿一个完整大脑的功能,他们将需要大约1亿台家用电脑。研究人员希望,一旦成功发展了有关技术,他们就可以对人类大脑的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届时还可以用更先进的方法治疗大脑疾病。
开发人脑也需向电脑学习
人脑和电脑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电脑比人脑的稳定性更好一些。因此,开发人脑也需向电脑学习。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基因就是装在电脑里的程序。虽然这台“电脑”里装的程序是一出生就决定的,但是有哪些程序会被使用,则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台程序很完善的“电脑”没有好的环境,那么很多程序就可能不会被使用到,那么这台电脑的“智力”也不会很高。所以,如果一个天生智力条件很好的孩子被放在压力很大、卫生营养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抚养,大脑的发育就可能受到影响,长大后就只是一个智力普通的人;而如果一个先天智力条件比较差的孩子,获得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其智力基因得到了充分表达,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就可能是个聪明人。
直到20世纪60年代,神经科学家还认为人脑中的突触和神经细胞一样,是不可再生的,成人的大脑一旦发育成熟,一切结构就确定了。后来,脑科学家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绝大多数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但是突触在人的一生中都在频繁地变化和增减。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都在变化着,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可塑性”。人的智力变化就是神经可塑性的外在表现。这就像电脑,电脑可以通过清理碎片和垃圾、消除漏洞、杀毒等方法来提高运行速度,我们也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来锻炼我们的脑部,重塑神经系统,加快脑部的运算速度。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研究神经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神经纤维的可塑性。如果将大脑比作一个小世界,那么每一个神经细胞就是一座城市,“城市”和“城市”间由神经纤维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相连接。人的智力其实就取决于大脑这个“小世界”的信息承载和运输能力。因此,智力不仅受大脑神经细胞数的影响,而且还由神经纤维分布的广度和密度所左右。神经纤维分布广,可能意味着大脑不同功能的整体交流能力强,也就是对信息的整合和提取能力强;而神经纤维密度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就快,人类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速度就会比较快。
人脑和电脑的融合
虽然电脑可能永远难以超越复杂的人脑,但是融合了人脑的电脑则可能成为超级机器,它将结合电脑的物理特性和人脑的生物特性。甚至一些人期望以这种方式获得永生。人类之所以不能长生不老,主要是因为肉身有一定的存活期限。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是80多岁,即使未来人类能治愈所有疾病,可期待的极限平均寿命也不过100多岁。这对那些期待长生不老的人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于是,一些人就期望让意识脱离肉身,直接存入到电脑中去。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2013年6月,俄罗斯富豪伊茨科夫召集了一些脑科学家,探讨人类大脑融入电脑的可能性。要让人脑脱离肉身独立存在,如何给脑部各个部分,尤其是脑部深层组织供给营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让人脑指挥机械外壳也是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比后一个问题更难。
伊茨科夫在名为“全球未来2045”的研讨会上,向与会研究人员阐述了自己的构想。这名通过网络媒体发家的富豪表示,自己愿意为移植意识的脑科学研究项目投资,并模仿科幻电影《阿凡达》将这个研究项目命名为“阿凡达”(Avatar,意思是化身)。这个项目共分为4个阶段:(1)2015-2020年,实现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2)2020-2025年,实现把人脑转移至一种生命保障装置保存,用机器代替会衰老的人类躯体;(3)2025-2035年,实现将人类意识植入电脑,机器人将不必携带具有生物活性的人脑;(4)2035-2045年,实现机器躯体“涅槃”,“电脑性人脑”将不再控制实体机器人,这种人类躯体的替代品最终以“全息图”和非实体形式存在,人类的意识完全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虚拟世界。
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

伊茨科夫的构想与不少科幻电影的未来“世界观”类似: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意识的载体不再是大脑,而是数字信息。世界变成“所有人意识的世界”。虽然不少科学家都认为伊茨科夫的构想并非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他订的时间表的确超前了,因为科学家在未来30年不太可能让意识独立存在于虚拟世界,甚至连人脑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肉身。美国脑科学家拉泽尔·普哈洛表示:伊茨科夫的大多数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也未必是好事……我不喜欢永生,因为我认为,永生如死亡一般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