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接地气入世情 中国散文创作五年来成果喜人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夏琪  2017年09月18日09:30

为回顾总结十八大以来散文创作取得的成就,由文艺报社举办的“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总结五年来各个题材领域的文学创作成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的五年,散文创作在文学创作领域当中成就突出,新的媒介、新的传播方式对文学的冲击,也给散文带来很多的变化和变数。近几年来,散文创作向传统文化开掘,甚至借助古典的、现代的、文化的、文学的经典,寻找现代性的阐释,变成生动的文学表达,成为新的散文甚至是创作的方式。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近五年散文的生态得到比较好的改善,散文在传统中创新,呈现出多样性和全面性。同时,散文的类型化和系列化越来越明显。“散文作品的真诚性和现场感越来越凸显,不像一些作者不懂历史写历史,不懂文化写文化,最后变成了剪刀手,变成了百度或资料简介。”彭学明说,近五年来散文写作接地气,入世情,进人心,含金量越来越高。

作为文学四大门类之一的散文,近五年来创作文体回归和思想观念、艺术上的变革令人欣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兆胜说:“以往我们散文往往故事是文学的观念,这就忽略了天地万物,好多作家的写作没有进入内心,没有悲悯的情怀,写作容易变形,使得文学观念与人的观念产生倾斜。”王兆胜认为,近五年来,大文化散文悄然退场,代之而来的是日常生活化散文,甚至出现很多小散文、微散文。大文化散文往往纵论古今、谈笑风生、笔底裹挟风雷,甚至以高密度的知识轰炸影响读者;但往往也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那就是情感虚化做作,离普通读者太远,缺乏细节和不接地气,尤其失去了委婉之美和拨动读者心弦的力量。

近五年的散文或谈亲情、乡情、师生情,或说生活细节、自然风光、鸟兽虫鱼,或道灵感、梦幻、神秘与未知,从而显示了散文文体的回归。如冯积岐的《母亲泪》、王月鹏的《卑微的人》、王永胜的《铧犁与木锨》、朱以撒的《洗手》、耿立的《低于一棵草》、宋长征的《梧桐清音》、王鼎均的《灵感速记》、凸凹的《梦中梦》、毕淑敏的《送你一张捕梦网》等都是如此。就连曾以《大河遗梦》《祖槐》等大文化散文著称的李存葆也于2012年发表《空中农家院》,详述他在自家养花、种菜、育果的过程与享受。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情感进行边缘化叙事,往往更能入口入心,获得一种更加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亲近感和震撼力。王兆胜进一步指出,更需关注的是,近五年散文所达到的深度、厚度和高度,这是一种靠细节、博爱、智慧与美感铸造而成的。在思想观念和艺术手法上进行变革,也是近五年散文的一大亮点。以往的散文往往固守“文学是人学”的观念,这样就造成了忽略天地万物尤其是人的自大狂的怪现象。近年来,我们倡导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于“人道”与“天道”、人与物关系的辩证理解,也看到了不少成果。

近五年中群众写作的态势和专业写作的态势进入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层面,一方面业余作者水准不断地提高,很多非体制的作家为整个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古耜表示,关于散文的命名和理论很多,但是必须基本真实,必须和时代对话,积极捕捉时代的热点。古耜觉得,近五年来散文创作对现实的反映和干预比过去多了,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正面呼应,有的带有质疑或反思,或多或少与我们的社会进程的变化都有密切联系。

“五年来散文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贴近真实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注重底层写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指出,一大批散文体现了诗性回归,和接地气、描写真实生活不同,它更着重于探讨所描绘对象中所蕴含的诗性的特质。

“目前的散文创作对于大文化散文有点矫枉过正,变革的力度还不够。”王兆胜也发现,今后应在关注现实、时代的前提下,更多思考如何以散文形式反映中国乃至世界巨变下的困惑及其出路,并突破碎片化与形式化的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