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扬弃与拓展中执著前行

来源:文艺报 | 古耜  2017年09月15日06:54

“近五年,仍有为数众多的散文家,倾力讲述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但这种讲述不再滞留于闲情逸致或者杯水风波,而是自觉注入了社会尺度和道德评价,进而传递出对心灵的呵护与关怀。另一方面,一大批散文家听从生活和时代的召唤,努力拓展艺术视野,积极调整创作题材,让笔触重返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精心讲述中国故事,热情谱写民族乐章,切实构建散文世界的大景观和大格局。”

“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社会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民族精神折光和心灵书写的散文创作,亦在不断的探索、扬弃、调整和拓展中,呈现出若干新景观、新向度和新追求,从而成就了近五年来散文创作顽强攀援和执著前行的整体态势。其中一些重要的现象、经验和内容,对于现代散文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都不乏裨补或启示意义,因而值得仔细盘点和认真总结。

首先,散文领域的创作队伍空前壮大,作品质量稳步提升,艺术生态健康自洽。进入新世纪后,凭借多种网络自媒体的强势崛起和迅速扩张,久已存在的民间散文写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时间“无名”写作者成千上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作品铺天盖地,“全民写作”成为一种不无夸张但又不失传神的描述。毫无疑问,对于严肃的散文创作而言,如此这般的众声喧哗,既包含了生机与活力,又携带着粗糙与杂芜。因此,以辩证扬弃的态度,取其优长,去其缺失,从整体上提升散文创作的艺术质量,推动散文生态的良性发展,便成为当务之急。

近五年来的散文领域,在这方面的进展与改善恰恰是显著的。这五年中,散文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疆界仍在扩展,但已不单单是量的增加,而是同时注入了质的腾跃:发表在自媒体上的作品走向丰富与精致,不少好作品开始反刍纸媒,并产生广泛影响;群众性散文创作的水准扎实提高,一批来自基层的作家频频亮相于重要的文学报刊和散文奖项,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如李娟、郑小琼、杜怀超、刘梅花、王新华等,已成为当下散文写作的中坚力量。尤为可喜的是,在业余和草根写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专业与精英写作始终在场,且一派丰茂劲拔。几代作家同场献艺,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作品,其中铁凝、贾平凹、韩少功、余秋雨、南帆、雷达等作家的散文,则越来越呈现出走向经典的趋势。所有这些,不仅构成了当代散文的高端风景,而且于潜移默化中实施着对民间写作的濡染与引领。庶几可以这样说,时至今日,透过流动和谐的散文生态,我们终于领略了文学世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某种神髓。

其次,散文现场发出的各种声音,更切近散文的本质及其创作实际,因而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领域不时出现一些概念和命名,如大散文、新散文、后散文、原散文,以及新生代散文、新状态散文、小女人散文、行动散文等等。这些概念和命名有的不乏问题意识和理性思考,如贾平凹倡导的大散文和祝勇主张的新散文,但更多的却难免带有浅表性、随意性和招牌感,以致经不起时光淘洗,很快就销声匿迹。近五年来,散文领域依然喧嚣热闹,照旧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命名,但它们大都摆脱了匆忙的跑马圈地和单纯的追新逐异,而代之以从创作实践出发提出主张,确立说法,因而显示出理念的价值,以及理念之间彼此沟通与对话的可能性。譬如:“非虚构”写作吸引了众多作家和评论家,其理论阐发固然形形色色,但核心指向却不离作品取材的真实性和意旨的当下性,这正是散文必须具备的品质。散文的“在场主义”亦属热点话题,其理性辨析未必十分严谨,但它特别强调散文的“在场性”与“散文性”,即精神性和艺术性,却无疑抓住了散文创作的关键。“客体散文”一说,由山西作家和学者联袂提出。从文体建设的层面看,似乎难成一家之言,但放到信息时代,人被媒体绑架与裹挟的环境中,却分明具有鼓励作家冲破虚拟世界,强化生命体验的积极意义。显然,这样的概念和命名,最终有利于散文文体及其创作,摆脱混沌,走向自觉。

在更重要和更本质的层面上体现着五年来散文领域新变化与新气象的,还是散文创作本身,即散文家贯穿于创作实践的精神取向和艺术追求,以及其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如众所知,由于商品经济的推进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世纪之交以来的散文创作,一改往日聚焦社会公共话题,关注历史重大事件的习惯,而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体经验推向表达的前台,化为斑驳的视像与缭乱的风景。从现代散文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来看,这自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在散文应是时代立体投影的意义上,却又未免偏颇、浮泛与单薄。近五年来的散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这突出表现为:一方面,仍有为数众多的散文家,倾力讲述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但这种讲述不再滞留于闲情逸致或者杯水风波,而是自觉注入了社会尺度和道德评价,进而传递出对心灵的呵护与关怀。另一方面,一大批散文家听从生活和时代的召唤,努力拓展艺术视野,积极调整创作题材,让笔触重返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精心讲述中国故事,热情谱写民族乐章,切实构建散文世界的大景观和大格局。这当中有几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创作向度,因为很自然地接通了时代养分和历史血脉,所以一时间硕果累累,佳作叠见,气象万千,生机盎然,从而构成了近五年来散文创作的大视角与主旋律。

历史文化散文以精粹、扎实和厚重的文本承载,对话当下,滋养人心。在一段时间里,历史文化散文相对沉寂。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民族开启传统文化的回归之旅,这一文体在反思、调整和扬弃的基础上,再度显示出丰沛的生命力和显豁的存在感。一批腹笥充盈、学有专攻的作家,相继捧出若干质文兼备、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其中王充闾的《国粹·人文传承书》、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唐浩明的《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李元洛的《清诗之旅》、祝勇的《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赵柏田的《南华录》,还有李国文、李敬泽、李舫、刘汉俊、张宏杰、蒋蓝等透视历史的篇章、都是值得细读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品尽管各具匠心,各见优长,但作为共同语境中的历史盘点,依然不乏殊途同归之处,这就是:在尊重历史基本事实和传统固有价值的前提下,更注重发掘其璀璨亮丽的元素和健朗自强的侧面,进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促进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化散文既然以历史为对象,那就必然包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探视与言说。在这方面,王彬彬、王开林、汪兆骞等有关民国人物的描述与解读,凭借每见的新视角与新思路,受到多方好评。雷达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西部往事的追忆,因为生命体验的刻骨铭心而具有心灵史和风情史的性质。与此同时,回望红色革命史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一批精品力作。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讲述父母早年血与火的战斗生涯以及那一代人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与现场感,其悲怆优美的叙事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梁衡缅怀周总理的《又见海棠花开》以及《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麻田有座彭德怀峰》等,聚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每篇作品都有史料、有细节、有发现,同时有思考、有感情、有文采,体现出高蹈、深沉和严谨的艺术风度。此外,王宗仁的《马灯里的将军》《婚礼在世界屋脊举行》、徐可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何昆军长和他的十四军》、徐贵祥的《阳春三月问弋阳》,以及一批作家对毛泽东、瞿秋白、杨靖宇、赵一曼等伟人和先烈的书写,均堪称文笔生动,材料翔实,足以让人常读常新。

同时,散文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原则不断强化,深入基层,扎根生活,切近时代,直面当下,成为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这些作品是对中国社会转型与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散文家把关注和追踪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投向生活中永远的主角——广大人民群众,努力让笔下篇章与历史车轮同频共振。王巨才的散文新著《乡心无限》《陇上歌行》,一如既往地贯穿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笔墨所至不仅激活了中国大地上的沧桑巨变,而且传递出这种变化带给民众的喜悦心潮。郭文斌把足迹留在了祖国的许多地方,由此而生出的一系列记述乡愁的文字,既满载时代光影,又深含文化底蕴,是对今日乡土中国的精彩摄照。苏沧桑坚持精神远行而目光下沉,一卷《守梦人》把普通劳动者亦爱亦痛的梦想与追求,演绎得跌宕起伏,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在直面当下的过程中,一批散文家从真切的生活经验出发,勇敢地触及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存在: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乡村空心化、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城市欲望的膨胀,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生存压力的巨大、职场生态的无序等现象。毫无疑问,这些场景是暗淡的、苦涩的、沉重的,但它却满满地承载了作家的忧患之心、悲悯之情,以及努力改变这些,让生活更为美好的愿望,因此,这些作品同样是近五年来散文现场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家则同样值得珍惜和敬重。

此外,作家的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空前强化,审视和书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散文创作新的增长点。呼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是人类共识和国家方略、也是散文创作领域越来越强劲的艺术之声。许多散文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加入生态写作的行列,一些散文家更是把生态写作当成主攻方向乃至终生志业,从而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鲜明特色。老作家徐刚继续保持着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不时有新作问世,深化了几代人对环境的认识与思考。立足于林业战线的李青松坚持进行自然生态的整体探照,其新著《贡貂》不仅梳理和剖解了林林总总的生态现象,而且开始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性。胡冬林生前常年栖身长白山原始森林,一本《狐狸的微笑》透过浓郁的山林和动物气息,生动诠释了万物齐一、生态和谐的当代理念。杨文丰从气象角度切入生态书写,并不断扩展观察视野,近期推出的《不完全是尾气》《品鉴枸杞》等作品,因为目光别致且笔墨摇曳而引人瞩目。山川草木也是鲍尔吉·原野笔下屡屡可见的重要景物,这些景物因为浸入了作家源于民族血脉的敬畏感与亲切感,所以别有一种神采,也别生一种可爱。

在生态写作中,女性散文家亦不曾缺席,苏沧桑的《所有的安如磐石》、王秀杰的《辽水纪行》、项丽敏的《临湖》《读爱,在花开的春野》,安然的“羊狮慕系列”,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润和悲悯,绘出了自己的风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整个生态散文创作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态势,从而成为近五年来散文创作生动格局的重要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