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台湾地区新世代文学教育

来源:文艺报 | 霍艳  2017年09月13日07:19

如今在台湾地区文坛活跃的新世代作家们,大多拥有本科学历,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也不在少数,还有部分作家本身就在学术体制内生存,研究对他们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大学教育提供给台湾地区年轻世代通识性的文学教育,那么文学营则更加针对有志于创作的文学爱好者。也有作家开设民间写作班授课,来培养台湾地区青少年对于写作的热爱。

如今在台湾地区文坛活跃的新世代作家们,大多拥有本科学历,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也不在少数,还有部分作家本身就在学术体制内生存,研究对他们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如1978年出生的杨佳娴,现为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身兼作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数种身份。1981年祁立峰任教于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是一位专攻六朝文学、理论以及辞赋的副教授。新乡土小说代表人物童伟格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讲师。吴明益是台湾地区新世代作家中学术成果最为突出的一位,是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专任教授。

在台湾地区新世代作家所接受的文学教育中,台湾地区文学占有重要比例,尤其是七年级作家,多位毕业于台湾地区文学所。杨富闵就读于台大台文所博士班。言叔夏毕业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班,现为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陈柏青毕业于台大台文所硕士班,何敬尧毕业于台湾地区清华大学台文所硕士班。

台湾文学系在成立伊始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与现有的中文系进行区隔?两系从师资到就业方向都有重合之处,只能从课程设置上进行区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文学系的课程集中在:台语、台湾地区现当代文学、台湾地区民间文学、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写作、大众文化研究、影视研究。也有细分专题如台湾地区饮食文学、台湾地区同志文学、台湾地区旅游文学研究、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文学研究、客家研究、口述历史研究等。其实中文系也开设了台湾地区文学史、台湾地区文化导论、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台湾地区文学选读等课程,但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如古典文学研究、文学概论、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等,在台湾地区文学系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在台文所里成长起来的七年级作家,虽对台湾地区文学有深刻的了解,却缺乏对整个华语地区和中华文化史的深度了解。他们更偏向对台湾地区本土议题的处理,历史文化环境的分析,擅用台语写作,也会掺杂日语单词,讲究台湾地区文化传播的务实技巧,熟悉台湾地区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创作出的新世代小说有其鲜明的特色。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他们的作品缺乏厚重感,写作面向过于集中,技巧不够成熟,主题先行,语言不够准确等。也由于身处学院,他们的导师就是他们的研究对象,或者是他们走向文坛的引路人,没有拉开距离,容易形成圈子化的倾向。

除了设立台湾地区文学所,台湾地区一些院校近年来也出现了以创作为主体的研究所。如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等。除了开设小说创作、散文创作、诗歌创作、舞台剧本创作、影视剧本创作、报道文学创作、数位文学创作以外,也开设不同研究专题,使学生不光了解基本的创作理论,也熟悉身处的创作环境。

除了正规文学教育,在不同阶段,台湾地区文学的发展依托了不同载体。新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文学的发展进入瓶颈,副刊版面减少,文学杂志停办,文学奖影响力衰弱,纯文学也不得不依赖市场和行销。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台湾地区文学的阅读人口减少,日本、欧美的小说成为台湾地区年轻世代阅读首选,他们对于文学的感受力不再敏锐,也不再生活在一个连续的文学传统里,只是碎片化地接受文学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营的举办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大学教育提供给台湾地区年轻世代通识性的文学教育,那么文学营则更加针对有志于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最早的文艺营出现在1955年的“战后文艺队”,招收学员100人,研习时间4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青年写作协会”、耕莘青年写作协会成立,前者续办“复兴文艺营”,后者举办“耕莘暑期写作班”,曾培养蒋勋、傅佩荣、高大鹏、白灵等作家。20世纪70年代,吴三连台湾地区史料基金会举办“盐分地带文艺营”,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探索台湾地区历史的过往。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省政府新闻处与联合报系合办“台湾省巡回文艺营”,召集强大的讲师阵容,更注重文学内部经验和创作技巧。20世纪90年代,文建会及各地文化中心开办各种“周末文艺营”。

新世纪以来,文艺营、写作班种类繁多,有的是由地方政府、大专院校主办,有的是凸显主题,如客家文化、台湾地区精神、人与自然、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议题。一些老牌文艺营,如“盐分地带文学营”、“台湾地区巡回文艺营”坚持数十年。一些新兴的文艺营也值得关注,如耕莘文教基金会主办,耕莘青年写作会策划执行的“抢救文坛新秀再作战文艺营”,讲师主要由新世代作家担任,培养了一半七年级作家,如黄崇凯、神小风等。新世代作家的讲授多为个人创作经验的分享,如刘梓洁的《从父后七日到〈父后七日〉》,杨佳娴《小说家写诗,诗人写小说》,在文学技巧讲解上不够系统。

也有作家开设民间写作班授课,来培养台湾地区青少年对于写作的热爱。新世代作家代表甘耀明、李崇建合办“千树成林创意作文班”,将创意概念融入到学生作文中。“千树成林”取“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之意。作文班经过发展,已形成全台巡回,走向海外的趋势,由教师带队,探索各地文学秘密。分为国小班、国中班,国小班侧重探索文学奥秘,发现“原来世界的组成,不是种族,不是城市,不是空气、阳光和水——而是一个又一个流动的故事”。国中班侧重于分享人生旅途的点点滴滴,以及探索文学之于生活的可能性,课程已经涉及了隐喻修辞、人性幽暗深处的探索、叙事手法、故事伏笔、细节描绘以及类型文学发展等小说议题。“千树成林作文班”不是培养应试作文的辅导班,而是带领学生探寻小说写作的奥秘,写作的不再是作文,而是“说故事、写作品”,在升学压力下,反其道行之,并非单纯提升应试技巧,而是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将大量经典作品导入课堂主题,将文学创作与教育相结合。他们培养出的蔡雨莘在写作班上的习作,经过一年多时间扩充成的万字小说《路灯的独白》是一篇颇为成熟的现代主义风格作品,14岁就登上《联合文学》。

新世代作家许荣哲、伊格言虽未专职于写作教学,但他们对于写作和阅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出版专著教人如何写作与阅读。许荣哲被称为“六年级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近年来已从小说作家转为小说教学专家,出版专栏《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小说课:偷故事的人》。伊格言则倾向于经典的文学阅读,在《幻事录》里细致解读10位大师的名作。从他们所选择的范本里,可以看出台湾地区新世代作家的阅读资源和阅读趣味,及与中国大陆年轻作家的相似性,也可以捕捉他们作品里因为模仿、习练、致敬而产生的某种共性。同时,研究台湾地区新世代的文学教育背景也为中国大陆的文学教育提供了借鉴。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