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乐道有道
来源:人民日报 | 郑有义  2017年09月13日07:32

我素有古镇情结。相对于灯红酒绿的摩天大楼,我更喜欢穿越古镇的曾经。我喜欢古镇那素朴壮阔的长河落日,甚至喜欢品味那自自然然、并不忧伤的老树昏鸦。这也许是乡愁萦于心的缘故,古镇那幽深、宁静,沉沉的厚重,总让我身心有所归。乐道古镇给我的感觉尤为浓烈。

纳溪,有天仙硐;天仙硐,有古镇乐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乐道,便先喜欢了这个“乐道”。

乐道古镇坐落于纳溪风吹岭下,永宁河东岸,据载始建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方,民族归顺,岁岁来朝,此处是当时联通蜀中至中原、北方的一条交通干线。李白、石达开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古镇古朴牌楼上,书有“乐道古镇”四个大字。稍近,则又见一古青方砖砌就的城门楼,上书大字“乐道”。到镇口,眼前便豁然一亮:几串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挂在镇口。一个小舞台上,一群穿鲜亮黄服装的老汉,欢快地唱着高亢的民歌《永宁河船工号子》《撵野猫》,酣畅淋漓地表现着他们生存抗争、征服自然、猎兽欢快、祈神保佑的生活,散发着浓浓的、独特的乐道味道。老汉们全身心地投入着、沉浸着、陶醉着。与他们聊起来才知道,他们竟已是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老人!这民歌,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小舞台后面的琉璃瓦建筑上,挂着“川南民歌第一村”的匾。当地同志介绍说,天仙镇是纳溪民歌的发源地,乐道和纳溪的民歌《永宁河船工号子》曾入选四川省春晚。而更打动我的,是那奔放的乐道旋律、乐道性情,诠释着他们对民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那份自信和从容让我沉思不已。

在乐道窄窄的小巷,那路面的青石板被千年的脚步磨得光光滑滑,却很少断裂。巷道两边的房子大多关着门。在偶一开着的门前,一个老人,守着一个没几样物品的杂货架。我问,有人买货吗?老人说,没多少。我说,家里的年轻人呢?老人说,都打工去了,我闲着看家。

乐道的小巷,寂清、宁静、朴拙是主基调。没有江南水乡古镇那种喧嚣热闹甚至此起彼伏的叫卖,却可以让人放松平时忙忙快快的节奏和心情,体味慢节奏的古风古韵,寻觅久违的恬静和安详。

不远处,便是巷边永宁河的码头,只见绿水静静,水草萋萋,却无船无货无人。你不会想到这曾是永宁河上第一大码头。史料记载,当年鼎盛时,每日有一两百艘大木船在此装卸货物,“木船如云,风帆无数”。百货、山货,盐巴、药材、茶叶、红糖、煤炭等应有尽有。船上灯火通明,岸上酒绿灯红,艳曲笙歌,莺回啼转。无论文人骚士还是凡夫俗子,经过者无不盘桓几日,今却成悠长绝响。

在乐道街上,你可以忘记岁月的流逝,这里每一个古老的茶馆、酒馆、戏楼,甚至街面的墙壁都向你诉说着古镇的沧桑。

南华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巡抚张德地奏请康熙帝从湖广等地大举移民,南华宫即为移川广东人之会馆。我不知那供奉的泥塑是何方神圣,却见墙上挂着一排毛主席画像和诗词。当年的红军也曾在乐道、在这南华宫驻扎一天多,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给乐道百姓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禹王宫,据说始建于更古远的夜郎国时期,是为防水患而建此宫镇水,清代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粮仓。门是锁着的,透过破旧门的空隙看到,院内台阶两边的墙上,也刻着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语录。街旁,放着古老的风车;走至巷底,迎面四个大字“公社食堂”,两侧的对联,上联“人民乃衣食父母”,下联“公社即温馨家园”。据说这是大跃进时的食堂。虽无古风,却由于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一个年代而更令人印象深刻。

乐道最独具的便是声名遐迩的“抗战小学”。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抗战命名的小学校,是恽代英先生的学生曾子平,任当地乡长时捐资修建的一座小学。校门外,一棵古老威严的大黄桷树枝杈密集,蜿蜒交错,古风盎然,风雨不误地庇佑着这块圣土。

我在抗战小学空旷的院子里寻觅过去。那学校石砌的菱形高台上,苍劲地镌刻着“还我河山”“驱除倭寇”“抗战必胜”“中华万岁”等标语,现石上已生绿苔,字迹已开始模糊。教室里,破烂的长条桌凳仍在,黑板上挤满了大小不一、各种字体的板书,“抗日到底”等字样清晰可见。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迎来四百多名下乡知识青年,抗战小学成了他们心中的一道圣景。日前,原抗战小学的教师、学生、下乡的知青共三百多人济济一堂, 重温抗战历史,并在墙上留下鲜红的指掌印记,以示对抗战小学的深情,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乐道。

我太喜欢这学校院里用抗战换来的清幽,逗留着不想离开,便与学校看门的老人聊天。她告诉我,现在这里已没有学生了,变成了古镇人文历史陈列馆。她是每天自愿来这里看门的,怕学校“被水冲坏、被人破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

乐道不大,走出小镇,便是状元桥,就又是另一番水秀山清了。

多年来,走过许多名村古镇,乐道却实实地让我感受到一种隐隐却强大的气场,迫你流连忘返,膜拜不已,欲罢不能。

乐道,自有秀美的竹林山水,古旧的亭台楼阁,森严的庙宇宫院,古镇之美无一不具。但,或许是它深邃的悠远?或许是它无边的寂静?或许是它凸显的“红色”?或许是它灵动的韵律?或许是它喧嚣后的落寞?或许是它积淀的厚重?总让我觉得,乐道之气之味之韵之大美与别的古镇迥然不同。乐道之美,更在于神。读懂乐道,要细细地品,静静地悟,方得“乐道”。

古人将道、业与“乐”联系在一起的说法颇多。《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显然,古人之“乐”为乐于和喜爱,古人之“道”则为文化、理念、源流的底蕴与积淀。乐道,有道。

据说,陶渊明不解音律、不会弹琴,却在厅堂摆放一张无弦之琴,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琴唯无弦方见心,佛道中人常用弹无弦琴、吹无孔笛、唱无声曲、念无字经,意指不可言传、无法表述、不可思议之禅理玄机。乐道,高深的无字之书。乐道之魅,鸣山谷之音,畅清风之语,融天地之魂,共自然大道而和鸣矣。

哦,美中幻,深中静,幽中醉,局中谜。乐道,你真的是天外飞来的仙谪幽灵吗?

走乐道,思久远,感慨系之。归来,赋一五律。

明觉原非禅,尘喧五更寒。

神迷闻古乐,梦醒慕乡贤。

意静寻幽道,心宁近绿泉。

山深知草浅,杯空夜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