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荷花淀》的艺术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千里孤行客  2017年09月12日11:2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形成稍晚,但以其明丽的色彩,清新的气息,疏朗俊雅的艺术风格,自然纯朴的创作个性,崛起于中国文坛,成为祖国文学园地里一株多姿的花树,香气四溢,光彩夺目。

孙犁是“荷派”的代表作家。1945年在延安写的《荷花淀》真实地再现了冀中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紧张激烈的斗争环境中迅速走向成熟的背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体现了雄壮激越之美和清丽柔和之美的完美结合,是荷花派的扛鼎之作,荷花派之名即源于此。《荷花淀》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用孙犁的话来说是表现了“真善美的极致”。《荷花淀》的艺术之美主要表现在:以小见大之“精”美;以景抒情之“秀”美;以事写人之“壮”美;以人衬人之“悠”美;以前铺后之“完”美。

以小见大之“精”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王愿坚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笔法的圣手,冰心的《小桔灯》以“小”的“灯”,“小”的“人”揭示了险恶环境中人们镇定、勇敢、乐观之高尚品质,预示了革命的美好前景。王愿坚以区区七根火柴演绎了一个红军战士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悲壮故事,撼人魂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孙犁在这方面的功夫比上述两位毫不逊色,一篇《荷花淀》处处显现了以小见大之“精”美。

一、小故事,大主题

《荷花淀》的故事情节其实极为简单:一群青年妇女访夫不遇,归途遇敌,助夫歼敌。却揭示了一个大而深的主题: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广大妇女识大体,明大义,积极送亲人参军,支援前线,还拿起枪杆直接痛击侵略者,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敌后战场上一支生力军。

本文更深刻的主旨在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是人民战争。“地无分东西,人无分老幼”人人都是杀敌勇士,处处都是杀敌战场,日寇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小人物,大境界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只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并没有什么闪光的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他们都渴望能过平平安安的日子,能和自己的亲人(丈夫)长相厮守,都有“小”人物固有的“小”家意识,然而,国难当头,狼烟遍地之时,他们毅然决然支持亲人参军杀敌。从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既有传统女性的贤良温顺,更有勇赴国难,不吝奉献的忠贞刚烈。一群封建礼教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女性,识不了几个字,没有多高文化,于特定的环境中竟然能有如此高的境界,实在叫人钦佩。不仅如此,他们还敢于打破“男卑女尊”的禁锢,“谁说女子不如男”,拿起武器,苦练射技,“不爱红妆爱武装”,与自己的丈夫并肩作战,痛歼日寇。以飒爽英姿出没在荷花淀里,驰骋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显示了中国妇女的“刚”。

小苇庄参军的几个男青年,怕自己的女人拖后腿,所以没有回家而是推举水生当回家话别的代表,他们家上有老人,中有娇妻,下有幼子。谁个不恋家?哪个不思归?他们因“怕”,所以只能“狠”。一“怕”一“狠”传达出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不着几笔,几个精忠报国、舍身卫国的青年英雄呼之欲出。

三、小地方,大环境

故事发生地荷花淀,虽说比较大,“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但放到中国抗战,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上,显然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的地方,一群微不足道的人,却依靠自己的机智,依仗有利的地势(“水浅,大船过不去”“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以劣质武器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训练有素、极端凶残的敌人。荷花淀伏击战是敌后抗日军民粉碎敌人扫荡的成功范例,是我军不以占领土地为目标,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宗旨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战争的生动写照,是整个抗战情势的特写。荷花淀显然是抗敌战场的缩影

以景抒情之“秀”美

中国文学创作素来有'"即景生情"“缘景生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传统。孙犁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妙笔频点,荷花淀如诗似画美妙绝伦的佳景尽现眼前。

1、 水乡月色图。空间上,一泓湖水,满目银光,十里荷香,水波浩渺,芦花飘荡,既有华北辽远开阔的壮美,又有江南水光潋滟的优美;时间上,正是玉兔东升之时,月光水色交相辉映,把大地妆扮成“洁白的雪地”,把灰暗的浮云照耀成了“洁白的云彩”;感觉上,庭院凉爽干净,水面薄雾朦胧,微风习习,荷香氤氲,令人心旷神怡,犹如置身人间仙境。

2、 芦苇丰收图。荷花淀芦苇的特点之一是种植广,“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漫无边际,无法估量;特点之二是产量多,“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特点之三是收获大,大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形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特点之四是销路好,由于白洋淀的席子质量好,“银亮雪白”“花纹又密又精致”,因此就成了“大家争着买”的名牌货。

3、 人景和谐图。景色秀丽,物产丰饶的荷花淀给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战斗于斯、劳作于斯的人民提供了安乐、祥和、舒适而厚实的物质基础。作者匠心独运,将人物的心理感受、情绪反应与人物的活动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塑造出“物”与“我”浑然一体的优美隽永的意境。

(1)、明月当空,满目银白,凉风习习,荷香扑鼻。“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花香”。置身于此,仿佛觉得这里的人是银白、透明的。“灵”之地育“杰”之人,难怪这里的人心地善良,勤劳聪慧,是白洋淀的天光水色赋予了他们以灵气和活力!

(2)、凉风拂面,满心爽意,庭院静静,心绪悠悠。“月亮升起”的时候,让人感到“凉爽的很”,“干净的很”,而苇子朝润润的,正好编席,“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劳动自然成了舒心惬意的享受,没有丝毫的不乐,没有丝毫的不愿,此种劳作“其乐无穷”。

(3)、水波荡漾,荷花映月,荷叶碧绿,相衬相依。“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般,粉红的箭杆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法西斯败局已定,世界人民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眼前的迷人景致,真个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意趣。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用细腻的情感,绝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生花的妙笔,尤其以善于寻找美、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赞颂美的道德力量,描绘出外柔内秀、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这里是伟大祖国的一角,是神州河山中一颗璀璨明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家乡如此美好,祖国这般可爱,岂容异族肆意践踏?于是水生参军,夫妻话别,访夫遇敌,坠水避敌,助夫歼敌便有了最美好的诠释:对祖国的挚爱,对敌人的仇恨,使所有的中国人抛妻别子,别乡离土,义无反顾汇成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抗日洪流,席卷万恶的侵略者!连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日本鬼子已是穷途末路、四面楚歌。正面赞颂了敌后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卫我河山的光辉业绩。

以事写人之“壮”美

演绎故事情节是小说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个性品质的必要手段。

夫妻话别见忠贤

水生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夫妻话别”一节,小说以对话、动作演绎故事情节,传神地传达人物心声。

(1) 恋夫:“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两个“还”写尽女人盼夫回归的心情。听到水生'“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震”一“吮”,两个看似极不起眼的细微动作,将女人牵夫、恋夫的内心世界毕显无余。大家都觉得她“还开明些”,所以,水生不怕她“拖尾巴”。然而一下子让她接受与丈夫短暂的相聚竟成多年的离别这一严酷的现实,她心里一时还拐不过弯来。“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办?”长期处于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下的农村女性,不可能也不会大胆率直地坦露自己的隐情,多是含蓄、委婉之辞,或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显然,女人话中有话。语气平静,内心却翻江倒海。简简单单几句话,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活脱脱塑造出一个留夫不能、别夫不忍的少妇形象。

(2) 贤妇:尽管如此对水生不舍,当听说“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时,国之将亡,家焉存之?复杂、尖锐的斗争环境,早已将这个未见过大世面的农村女子打造成比较有见地、对形势较敏感的“开明人”。对水生的嘱咐,女人俱是“嗯”“嗯”,一者显示了女人对丈夫的服从;二者显示女人对丈夫的敬慕;三者写出了女人对丈夫参军的坚定支持;四者写出女人希望自己“不断进步”,“什么事情也不要落后在别人后面”,积极进取。小说以朴实清新的笔调刻画出一个勇挑重担,通达大体,对丈夫一往情深,对子女竭尽慈爱,对老人竭尽孝道,对敌人切齿痛恨,可以以身赴死的温柔贤淑,坚韧刚强的巾帼英雄形象。恋夫、助夫,扶幼,抚老,见其柔情,是为贤;送夫参军,勇挑重担,以身赴难,见其“侠骨”,是为“忠”。

寻夫遇敌见智勇:

乍一遇敌,这些从未出过远门,连寻找丈夫都“红着脸”的青年妇女,心情着实紧张,然而他们很快镇定下来,急中生智,于是有了以下惊险情节:

一是加快行船速度,摆脱追击———“幸亏这些青年妇女是在白洋淀长大的,他们摆得小船飞快,小船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得鱼”,像织布梭,缝衣透针一般“快”,是白洋淀造就了他们摆船之“快”。

二是窜入荷花淀,甩掉敌人———荷花淀“水浅大船过不去”,可以阻隔敌人,“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有隐蔽作用。

三是误认为陷入敌阵,投水自尽———一则被敌追赶,心中慌乱容易生疑;二则野鸭惊飞尖叫,增加了他们的恐惧感;三则枪声是迎面而来。

加快行船见其“能”,荷丛避敌见其“智”,投水自尽见其“勇”。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围绕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发生的一切,都使读者感到以温柔贤淑著称于世的中国女性,也有男子汉的“血气方刚”,他们的柔弱之躯,也能顶起民族的脊梁。

以人衬人之“悠”美

衬托是我国古往今来许多作家借用的传统技法,用得好则“烘云托月”,可起到比正面描写更神奇的艺术效果,《陌上桑》中对女主人公罗敷,作者就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罗敷的容颜具体怎样,作者只字不提,但罗敷的美丽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究其奥秘,无非是作者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孙犁运用“以人衬人”技法,成功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个性,真实地再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人民忠勇报国的感人情景,为盛开的“荷花”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一、以女人之“柔情”衬男人之“忠情”。夫妻话别中,水生嫂是描写的重点,写了她的语言、动作、神态,水生仅是轻点几笔,一详一略,形成对比,以女人恋夫、助夫之“贤”衬男人(水生)别妻离女辞父之“忠”,这“忠”有对妻子爱情的“忠”,对女儿父亲依恋的“忠”,更有对祖国挚爱,不惜为之别妻离女,乃至付出生命的“忠”,着笔不多,人物形象却异常饱满、生动。

二、以女人之藕断丝连衬男人舍家卫国。过不了几天,女人们就坐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商议探夫之事,而那边却悄无声息,按兵不动。女人一路寻,男人一路“避”,于是女人们怨声载道,叫“屈”连天。那边照样闷声不响,颇为沉默,似乎把他们给“忘”了。其实,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来去匆匆,军人根本无暇念及私情,为了早日赶走侵略者,也为了尽早与家人永久的团聚,他们只能将对家人的牵挂和惦念深深掩于心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消灭侵略者的战场。商议探夫、归途怨夫虽对男子不着一字,却字字显现男子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的雄姿。女人的“惦”“怨”,反衬他们为国忘家、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群女人的“议夫”、“寻夫”、“怨夫”,恰恰在我们面前树起一组永放光芒的英雄雕像!

三、以女人之“避敌”衬敌之“凶恶”。归途中—遇见敌船,女人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快跑,因为一旦落入敌手,等待他们的将是被辱、被杀,投河自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敌之凶残于此可见一斑。

四、敌之被歼衬我军的神勇。一艘船坚炮利的现代化舰艇,一群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一个叫嚣“武运长久”,“不可战胜”的法西斯军事帝国,转眼间被一群不起眼的中国军人干脆利索地消灭掉。劣胜优,弱胜强,中国军人的神勇跃然纸上。

以前铺后之“完”美

铺垫,是完善故事情节的需要,小说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范例:

一、 话别为重逢作铺垫。话别的中心是参军,由参军引出寻夫、遇敌,女人们本自以为必死,却意外获救,喜逢亲人。

二、 “议夫”为“遇敌”作铺垫。水生女人说,“听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深谋远虑,提出了出门的安全问题,不幸而言中,归途遇敌。

三、 “嘱妻”为“投水”作铺垫。水生临走嘱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照应后文,女人们认为“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不约而同“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

孙犁认为,《荷花淀》里所描写的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是“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特别是那些青年妇女,我在写他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他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把他们升华到“美的极致”来表现。

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思想、创作个性,白洋淀秀美的自然风光、纯美的民风民情、抗日军民“美的极致”的境界,加上作者表现“美”的道德力量,遂成就了《荷花淀》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和纯朴高尚的思想美。

作者:申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