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驯虫记

来源:人民日报 | 徐锦庚  2017年09月06日07:47

昆虫与植物。 人民视觉供图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

城镇化高速发展,垃圾处理问题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处理好生产、消费之后的垃圾,既关系资源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需求。“垃圾革命”号角已经吹响。本期刊发的报告文学《驯虫记》,所讲的就是通过养殖蟑螂,利用自然界食物链规律对餐厨垃圾处理模式的一种创新。

——编 者

蟑螂是什么?害虫。地球人都知道。

提起蟑螂,人人憎恶:肮脏,恶心,污染食物,携带病菌,传播疾病……在中国,一场灭“四害”,蟑螂成全民公敌,人神共愤。在美国,政府年耗十五亿灭蟑,高于防艾两倍。

偏偏李延荣不,慢条斯理,如数家珍:蟑螂是个宝哇,讲团结,守规矩,不挑食,能再生,繁殖快……别人笑他痴,他笑别人盲,竟与蟑螂合力,试图破解一道环保难题,洞开蛋白饲料天地,一举两得。

昆虫天性,无关对错。只要人类独具慧眼,巧妙利用,害虫亦成益虫。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粉酿蜜,蟑螂亦可被化敌为友,造福人类。

罗丹说,对于我们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和创新,如龙之睛,似虎之翼。

初识蟑螂,李延荣二十七岁。

1990年秋,李延荣双喜临门:生女,乔迁。半夜,宝宝啼哭,他起床热奶。进厨房,拉开灯,眼睛猛一花:灶台上,一群黑东西,不会飞,能疾走,呼啦啦散开,眨眼销声匿迹。他吓一激灵:妈呀,啥玩意?

热罢奶,李延荣不放心,拉灭灯,侧起耳,睁大眼,潜伏黑暗中。直到耳朵侧酸,终于有了动静,窸窸,窣窣,来了!他屏住呼吸,瞅准方向,猛一拉灯。看清了,一群黑虫!

黑虫猝不及防,仓皇逃窜。说时迟,那时快,李延荣一个虎跃,死死摁住一只。劲使大了,脑袋撞上墙壁,嗡一声,金星直冒;胳膊撩落铁锅,咣一下,声如炸雷。妻子惊醒:咋了?进贼了?

小虫顽强抵抗,使劲挠手心。李延荣慌忙捏紧,以为是蛐蛐。细一看,色黑褐,体扁平,长翅膀,不会飞,有光泽,发臭气,不像蛐蛐。

李延荣生性好奇,凡事爱琢磨。他找出药瓶,盛了小虫,给同事辨认。同事大惊失色:哎哟,这是蟑螂,快碾死它!

在南方,蟑螂如影随形,老幼皆识,北方却少见。李延荣初闻乍见,如临大敌,回家折腾多日,才剿杀殆尽。

再识蟑螂,又悠悠十八年。

2008年夏,留学澳洲的女儿暑假回国。一日,女儿正上网。李延荣问,鸿怡,看啥哩?音乐怪怪的。

鸿怡说,美国动画片,讲蟑螂先生的。

什么?李延荣皮肤一紧,蟑螂?还先生?

鸿怡抬起头,蟑螂咋了?完美造物呢。

多恶心的东西呀,怎么完美了?李延荣凑过去。

鸿怡现炒现卖:蟑螂存在久远,已在地球生活三亿年,恐龙不过一点六五亿年,人类仅四万年;生命力强,能九十日不进食、四十日不进水,失去肢体能重生,头没躯体能活十二小时,躯体没头能活四十天;繁殖力强,一年能繁衍十万只;用于制药还能治多种病,消化不良、破伤风、脓肿、耳痛及性无能……

哎呀呀。李延荣咂巴嘴,想不到,这么脏的玩意,竟浑身是宝!

李延荣是章丘人,中专毕业分到济南物资回收公司,悟出道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废品也是好资源。一双破胶鞋,不值钱吧?一回收,却是宝了:鞋帮制橡胶,鞋面可造纸。一台废电机,可析出银、铜、铁,身价倍增。调山东技术开发中心后,又迷上科技转化。有个电动机专利,定子与转子可功能互换,转让费五千元。他灵机一动:装在自行车后轮,可以取代链条!兴冲冲跑到自行车厂,要谈合作。厂长兜头一瓢冷水:没有链条,还叫自行车?后来,满大街的电动车,正是运用此原理。他懊恼不已:若当初买下专利,早大发了!看来,今后有想法,须尽快动手,别光说不练。

鸿怡一席话,勾起李延荣兴趣。他说,你再搜搜蟑螂,还有啥资料?

鸿怡一搜,满屏杀气,不是推销灭杀药,就是介绍灭绝法。也有知识介绍:学名蜚蠊,俗名骚甲、黄婆娘、油夹虫、偷油婆,还称小强,品种六千多,分布热带、亚热带。国内家居蟑螂中,有中华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黑胸大蠊,也有德国小蠊、日本小蠊。

李延荣好奇,为啥叫偷油婆?

鸿怡说,蟑螂嘴馋,逮啥吃啥,荤素不拒,食物种类广泛,美洲大蠊喜欢油和腐败物,德国小蠊偏爱发酵物。

蟑螂的药用价值,其实《本草纲目》《神农百草经》《中国药用动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均有记载。《本草纲目》描述,“身似蚕蛾,腹背具赤,两翅能飞”。此貌,正是美洲大蠊特征。

甚至有个外国视频说,吃昆虫能“拯救”世界!柬埔寨将昆虫当午餐,泰国视昆虫为美食,有两万家蟋蟀养殖场,曼谷到处是卖昆虫摊位,蟑螂、蚕虫每只三十泰铢,蝎子每只一百泰铢。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昆虫营养成分高,蛋白质丰富,繁殖速度快,生长效率是牛肉二十倍,且碳足迹极其微小,只需少量的水,产生的温室气体微乎其微;昆虫是冷血动物,不必为保暖消耗热量,摄取食物少,有助于解决粮食危机、拯救环境。

哦。李延荣若有所思。

既然蟑螂用处大、繁殖快,何不人工饲养呢?李延荣又琢磨开。一打听,果然有人养,本省有多家,卖给药厂。

接受以前教训,李延荣说干就干,跑济宁,奔淄博,转滨州,登门讨教。未料,乘兴去,败兴归。这些农户均用粮食投喂,成本不低,养一吨上万元,最初每斤卖五百元,因缺销售渠道,一路跌到十五元,仍乏人问津,血本无归,欲哭无泪,一对夫妻还离了婚。他不敢造次。

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

这天中午,李延荣去食堂吃饭。泔水桶满了,食堂职工叫苦:现在不让泔水养猪,没人敢收泔水,只好花钱求人,每趟四百元,人家还不愿来呢。

李延荣纳闷,泔水喂猪,勤俭节约嘛,咋不让呢?细问才知,“泔水猪”易患病,有同源性感染风险,对人体有害,疯牛病的传播就是教训。

三百多员工,每天泔水不少,怎么处理呢?李延荣挠起头,饭店餐馆这么多,该有多少泔水?

泔水油渍麻花,李延荣忽然想起“偷油婆”,脑洞大开:蟑螂不是嗜油吗?假如让它吃泔水呢?

李延荣手下有三个年轻人,都是研究生,姜丽娟学生物,左立学化工制药,张立伟学化学分析。仨人不以为然:西方科技那么发达,咋没想到利用蟑螂?

那倒未必。李延荣说,我同女儿探讨过,西方是分餐制,食物浪费少;国人喜欢聚餐,餐馆生意火,现在生活条件好,剩饭菜成大难题了。

嗯,是这理儿。几个年轻人颔首,昆虫处于生物链最低端,让蟑螂吃剩饭菜,理论上说得通。

李延荣找到章丘环卫中心主任安峰。安峰说,章丘的餐馆和食堂数百家,每天有四十吨餐厨垃圾,家庭的没法统计。

哟,这么多!李延荣吓一跳,咋处理呢?

安峰摇摇头,餐厨垃圾油性大、水分高,夏天十二小时变质,冬天三十小时,没法焚烧,只能填埋,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李延荣问,填埋场满了咋办?

安峰两手一摊,还能咋办?找新的呗。

李延荣追问,再满了咋办?

安峰语塞。

李延荣试探,如果我能处理一部分呢?

你?安峰面露狐疑。

李延荣说,我想养蟑螂,让蟑螂吃。

什么?养蟑螂?还让蟑螂吃?安峰眼睛一亮。有人试过生物处理,让蝇蛆、蚯蚓吃,都有局限,蝇蛆的卵和蛹不进食,蚯蚓怕咸怕辣,从没听说让蟑螂吃。你若能做到,我给你补贴!

李延荣大受鼓舞,此话当真?

安峰一跺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周末,李延荣对妻子说,今天我买菜,给你露几手。

妻子扑哧笑了,这半辈子,尽是我伺候你,你啥时露过手了?

李延荣忙乎半天,做了满桌菜,请妻子坐下,斟上酒。

妻子满脸警惕,你从没这么殷勤过,是不是有事求我?

李延荣嘿嘿一笑,确实有事商量。

说吧,要多少钱哪?财政大臣拉长声调。

不是钱的事。

不是钱?那好办!妻子换了态度。

是这样。李延荣剥了一只虾,放进妻子碗里,我想在家里做试验,养蟑螂。

哎呀,那多脏啊!妻子筷子一撂,你在外面折腾,我不管,在家里不行!万一跑得到处都是,咋办?

父女俩的讨论,她旁听一耳朵,并不吃惊,但要在家里养,接受不了。

哪能呢?李延荣赔着笑脸,你只管放心,我只是养几只,会千万小心的。

放哪儿养?妻子让了半步。

乘鸿怡出国,放在客卫里。

别弄得脏兮兮的,等鸿怡回来,住不下去了。妻子又让半步。

她全力赞成,正在为我搜集国外资料呢!李延荣得意洋洋。

妻子不再吭声。她了解丈夫,性子好,但脾气犟,只要认准理,九头牛拉不回。

2011年10月,李延荣买来金鱼缸,搁在客卫,讨来一把卵鞘,是美洲大蠊种。蟑螂一生,分卵鞘、若虫、成虫。卵鞘一厘米长,呈咖啡色,状如枕头,有两排细微孔,排列整齐。李延荣数了数,每排六至八孔。

那些天,李延荣一回家,就坐在鱼缸前,盯着卵鞘,纹丝不动。

二十多天后,一只卵鞘的小孔忽然绽开,钻出一只小虫,通体雪白透明,像是白蚁,东张西望后,快速爬动。很快,小孔次第绽开,一只,两只,三只……其它卵鞘紧随其后,缸底爬满若虫。

李延荣投进一团剩饭,若虫快速围拢,津津有味吃起来。吃罢,四下散开,沿着缸壁往上爬,因缸壁太滑,纷纷掉下。

这时,李延荣惊讶发现,虫体颜色渐渐变深,两小时后,完全变成咖啡色。

蟑螂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李延荣将窗户遮严,打着手电看。果然,若虫一见光,就四下逃窜。

李延荣想,蟑螂怕不怕麻辣呢?拉妻子进川菜馆,点了毛血旺,带汤打包。若虫一拥而上,吃得干干净净。

那段日子,夫妻俩经常下馆子,为的是打包。好一个蟑螂,无论酸甜苦辣,统统来者不拒,似乎永不厌食。

李延荣又想,蟑螂吃不吃腐败食物?会不会中毒?遂将剩饭菜捂馊,气味难闻。若虫毫不介意,胃口照旧。

李延荣明白了,蟑螂无味觉,也无嗅觉,而且免疫功能好,不会轻易患病。哈哈,它可不像蚯蚓那样娇气呢!

若虫天天见长。一天下班后,李延荣蓦地发现,若虫行动迟缓,不吃不喝,直至一动不动,莫非病了?焦急起来。到了半夜,他不放心,起床观察,发现若虫又动起来。不过,不是爬行,而是左右晃动,晃了一会儿,若虫头部忽然破裂,里面竟钻出一只若虫,原先的若虫变成薄壳。紧接着,像变戏法似的,一只只若虫破壳而出,又活蹦乱跳。不一会儿,缸底铺了一层虫壳。

呀,蟑螂会蜕壳!李延荣目瞪口呆。

次日早,李延荣来到鱼缸前。咦,虫壳没了。显然,又被若虫吃了!

李延荣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若虫就蜕一次壳。天气暖和时,周期短;气温下降时,间隔长。

时间一久,异味渐浓,飘得满屋都是,妻子难以忍受,央求丈夫,我快熏倒了,别在家养了,弄到外面去吧。

李延荣也担心,眼看蟑螂疯长,万一逃逸,就惹祸了,得赶紧转移。章丘有座花椒山,朋友承包的,山上有幢简陋房。他把鱼缸运上山,制了几个木箱,蒙上丝网,让妹夫边饲养、边观察记录。一有空,他就驱车去,半夜才回家。双休日,更是整天泡在山上。

若虫四个月时,开始长翅膀,不再蜕壳。这意味着,若虫变成虫了。记录显示,共蜕壳八至十次。

过了几天,李延荣发现,成虫屁股后面,冒出一个黑点,以为是屎。可是,“屎”越来越长,并不掉落,成虫走到哪里,都笨拙地拖着,一周后才落地。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只卵鞘!

过了一天,成虫屁股后,又冒出黑点。李延荣得出结论:美洲大蠊成虫,每周产一次卵。随后,他又观察到:饲养温度适宜时,卵鞘约二十五至三十天变若虫,数量十二至十六只。

产卵的,自然是雌蟑螂。再观察,李延荣看出端倪:雌的肚子圆、屁股宽;雄的肚子细、屁股尖。蟑螂繁殖,属有性与无性结合。雌蟑螂交配一次后,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网上说,蟑螂饥饿时,会残杀同类。为验证,他在鱼缸里放进一百只蟑螂,一半成虫,一半若虫,断食断水。

三十天后,成虫出现死亡,若虫依然活跃,还蜕壳呢,只是变瘦了。

这时,怪事发生:成虫死亡不久,同伴慢慢围拢,先略略试探,见没动静,就开始啃食。不一会儿,风卷残云。

过了几天,又见有趣一幕:若虫蜕壳时,因不动弹,同伴趋前啃咬,被咬者受惊逃跑,同伴撵着咬,撵几步就放弃了。

李延荣得出结论:即使极度饥饿,蟑螂也不轻易残杀同类。

网上还说,蟑螂遇到食物时,一哄而上,边吃边拉。李延荣观察后,并非如此。蟑螂取食时,不会在食物上乱爬,更不会拉在食物上,而是在食物周边围一圈,从外往里吃。吃时并非蜂拥而上,而是让里圈的先享用,外围的静候,不会硬往里挤,待里面吃饱退出,后面的才跟进,退一只,进一只,并不争抢,还挺有序。

他感叹不已,哎呀,居然有点绅士风度!

养殖蟑螂,须以量取胜。如何高密度养殖呢?李延荣想,光在一个平面养,密度难以提高,须立体养殖。

怎么个立体法?李延荣苦思冥想,有一天路过一处厂房,看到屋顶的波纹瓦,茅塞顿开,让人做成波纹水泥板,竖起来,中间留缝隙,投放进蟑螂。

果然,蟑螂吃饱后,自觉攀壁歇息。再投食时,呼朋唤友,簇拥而来。

反复测试后,李延荣选定最佳缝隙,既节省空间,又不影响蟑螂活动。他测算,一百平方米的投影面积,大约可养十八至二十吨。

蟑螂寿命如何呢?李延荣继续观察。

资料说法不一,有说一年半,有说两年半。李延荣发现,生长九个月时,蟑螂陆续掉落,雄的居多,雌的占百分之三四。随后,雄的渐少,雌的渐多。最终,李延荣得出结论:美洲大蠊寿命九至十二个月,其中雄的九至十个月,雌的十一至十二个月。

观察中,李延荣意外发现,蟑螂的死亡选择,有其独特规律:掉落时,若四脚朝天,便无力翻身,只是徒劳乱蹬,不几天就死了;若是仍然趴着,会缓缓爬到低处,静静等死。

这一意外发现,给了李延荣灵感。他将底盘设计成倾斜,高端投食,低端清理。

这时,就到了最大的问题了:蟑螂自然死亡后,该如何处置?得找好出路。李延荣琢磨:我国蛋白饲料稀缺,蟑螂蛋白质丰富,如果把它烘干磨粉,制成动物饲料,说不定成大产业呢!

这样的饲料,功效如何?李延荣决定做试验:养鸡。将小鸡分成两组,一组喂普通饲料,不加抗生素;一组掺百分之五蟑螂粉,对比观察。

区别很快显现:那组普通鸡易患鸡瘟,半年病死一半;“蟑螂鸡”从未染病,生长速度快,肉质韧性好,骨头格外硬,公鸡五个月就出现第二性特征(即鸡爪上方的一节骨头),而普通公鸡一年才有。饶有趣味的是,“蟑螂鸡”像打了鸡血,只只凶狠好斗。有一次,一只公鸡忘了“祖训”,竟向大狗挑衅,狠啄对方几口。狗恼羞成怒,与鸡厮打。鸡哪是狗对手?自然败下阵来,肚皮惨被撕破,耷拉着一块皮。伤鸡若无其事,照吃照跑,伤口渐愈合,平安度过二十天。不巧,蟑螂粉缺货,鸡改吃普通饲料。仅五天,伤鸡蔫头耷脑,步履蹒跚,伤口开始化脓。

一份试验报告,让李延荣茅塞顿开:蟑螂粉含有天然抗菌肽,具有免疫、复合功能;肉鸡饲料中掺入百分之二蟑螂粉,可替代抗生素药物。

鸡蛋也不相同。“蟑螂蛋”壳厚硬、黄不散,可斜插牙签,蛋清有三环,香味浓郁。

为进一步验证,李延荣买来六十只成年肉食鸡。这些鸡乃工厂化养殖,从小到大不挪窝,刚买来时,竟立不稳,成天蹲着。李延荣将其分两组,一组喂普通饲料,一组掺蟑螂粉。结果,前者第三天开始死,第九天全亡;后者半个月能站,二十天能跑,没一只病死,肉质口感明显改变。

为获取更可靠的数据,李延荣求助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测数据显示,“蟑螂鸡”肉中,未检出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脂肪含量低于兔肉,硒含量是散养鸡的一点八倍。

持续观察三年后,李延荣申报三十多项专利,已有两项获批,一为发明专利,二为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秋,他成竹在胸,再度找到安峰。

什么!安峰惊讶不已,你还在捣鼓?以为你是胡咧咧呢!

李延荣认真问,我要餐厨垃圾,你能不能免费提供?

岂止是免费?我要给你磕头呢!安峰激动了。这年夏天,济南刚发生一起事件:填埋场旁村民不堪其臭,阻挠垃圾车进场,市区垃圾滞留三日,市民叫苦连天。

安峰说,这几年,章丘餐厨垃圾激增,餐馆和食堂每天产六十吨,你帮我解决大难题了,你要多少,我送多少!

2015年底,李延荣辞掉企业职务,联合几位朋友,按照工厂化标准,建成封闭式车间,全身心与蟑螂打交道。

安峰早就急不可待,及时跟进,定期送来餐厨垃圾。

出济南城东,上济青高速南线,行二十分钟,从埠村口出,行不远,漫山遍坡郁郁葱葱,尽是花椒树。车在绿树中蜿蜒,直达坡顶,有一处不大的院落,挂着招牌:章丘区餐厨垃圾生物处理中心。我慕名探访。

场外,堆着餐厨垃圾,刚送来,异味还淡。两个员工正在挑拣,有碎玻璃、塑料袋,也有动物骨头。员工说,蟑螂很精明,如果食物够,不吃骨头和塑料袋;如果食物少,也会慢慢咀嚼。至于大骨头、碎玻璃和金属物,则无法啃动。

垃圾经粉碎后,沿管道输往投食口。员工说,投食时,为了不留残余,有意少投,让蟑螂八成饱。

我问,一天能处理多少垃圾?

十五吨。李延荣说。

场内光线暗淡,李延荣打着手电。几块大玻璃,围成封闭空间,里面排列着波纹板。手电光下,蟑螂密密麻麻,来回穿梭。李延荣说,这几年,蟑螂数量呈几何级增长:2014年四百公斤,次年四吨,去年超过一百吨,今年可达三千吨。

悠悠五六年,从手心上一把,到成百上千吨。这个巨变,让我震撼!

我注意到,底盘上,有卵鞘、蟑螂屎,还有垂死蟑螂,混杂在一起。李延荣解释,他设计了筛分装置,能将三者自动分离。

隔壁是孵化室,热烘烘的,有一股潮湿味。架子上,尽是孵化盆,盆内有孵化辅料,小若虫钻进钻出。

我好奇,一个章丘城,餐馆和食堂日产六十吨餐厨垃圾,那么全国的餐馆和食堂呢?

安峰伸出俩手指,2015年,六千万吨!

我心一沉,眼前幻现一座山——垃圾山。

据说单是北京一天就产垃圾两万多吨,如果用卡车载,车辆首尾相连,长达六十公里,可绕北京三环一圈。

这是个黑色的数字,但也未尝不蕴着商机。李延荣说,按2015年数据,全国饲料需求量近两亿吨,如果都添加百分之二的蟑螂粉,需要蟑螂粉三百八十万吨;十五吨餐厨垃圾能产一吨蟑螂粉,六千万吨餐厨垃圾若投喂蟑螂,可产四百万吨蟑螂粉,足可替代饲料抗生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问,国外有使用昆虫饲料先例吗?

李延荣拿出一沓资料。美国、加拿大已获准使用昆虫蛋白饲料,欧盟允许喂给宠物和收获皮毛的动物,并正在考虑用于水产。

安峰说,区政府已批复六十亩地,支持李延荣扩建场地,将日处理餐厨垃圾一百吨。

探访归来,我正撰写此文,李延荣通报喜讯:8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久林领衔,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昆虫学、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物防治与植物保护等领域的几位专家评价后,得出结论:“利用美洲大蠊处理餐厨垃圾技术”遵循自然界食物链规律,是充分利用美洲大蠊可以高效、快速、无污染转化餐厨垃圾的一项新技术,符合变废为宝的资源高效利用方向,是国际、国内环保新理念的具体实践;该技术的副产品美洲大蠊虫体、干粉及卵鞘可作为昆虫蛋白饲料,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和循环利用;该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创新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模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三十多年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随着城市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垃圾革命”号角早已吹响。

中国与昆虫渊源深远:养蚕史逾四千年,是养蚕缫丝和织绸鼻祖,有“嫘祖始蚕”之说;蜜蜂养殖始于东汉,养蜂专家姜岐“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天下”。如今,养殖蟑螂,转化垃圾,造福人类,或许又将创造奇迹?

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