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语境下的英雄叙事

来源:文艺报 | 王敏  2017年09月04日06:53

“英雄叙事是实现国家民族和社会认同非常重要的叙事资源、策略与路径。作为文艺评论者在对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叙事进行分析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积极挖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这些人物评述建立主流阐释渠道;二要梳理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叙事的基本美学规律、叙事模式,为文艺创作进行英雄叙事提供规律、经验与意义参考;三要提炼符合中国国情的英雄价值观、国家观,为文艺创作的英雄塑形提供富有意义的观念引导。”

无论在东西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里,还是在中国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学叙事内部,英雄叙事都是实现国家民族和社会认同非常重要的叙事资源、策略与路径,其叙事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英雄叙事是实现国家民族和社会认同的重要叙事资源。我国神话传统中的伏羲是三皇之首,部落领袖,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英雄。再如后裔也是我国神话中的英雄,他为民除害,射死了危害人民的九个太阳。伏羲、尧舜、后裔都是一代君主,有经国之略、治邦之才、谋世之道,他们既是英雄,也是“才子”,更是牺牲小我,成全大义,促进国家统一的人物象征。此外,历史传记、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民间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都是英雄叙事中重要的叙事资源。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即在个人能力与才华深受肯定之外,如何获得民众的认同更为重要。

英雄叙事作为调和不同社群、不同文化质素的媒介而存在,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质素、不同社群力量的融合。史诗电影、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有的是作为“中间人”而存在的,他们往往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就推动故事叙事而言,他们非常有力量,因为他们非常有用,往往能够调和不同社团间的矛盾,建功立业,名传千古,因而也要承受偶尔孤单的命运。

英雄叙事所塑造的英雄特质,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寄托民族理想,实现民族共识。所有有关英雄的文学叙述,给我们塑造的英雄性格不外乎这么几点,他/她从来否认自己是英雄,他/她永远能够克制自己,他/她救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他/她是英雄,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为了获得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功名利禄权,而英雄的所作所为可能就是为了得到一句谢谢;英雄比普通人优秀并不一定是因为他/她有多么强的力量,而是因为他/她往往愿意比普通人牺牲更多;英雄都有缺点,或许并不完美,却总要具有超常的责任心与历史担当。“英雄主义”在 《辞海》中的定义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勇敢”、“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精神”这些属性,具有诸多理想化趋向,让人向往,因此,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对英雄的崇拜,这也无疑是对一体多元文化认同观念的具体体现。

英雄叙事所具有的预言特质,有助于引领方向,制造共同,提供未来提案。在所有有关史料记载的社会中,预言未来的能力都被看成是伟大的力量。英雄往往能够预言未来,用今天的话来说,讲述一个以英雄为主的故事意味着讲述了一个能够为世界生产标准、提供经验并指明方向的故事。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希望能有一个可以为之辛勤努力、奋斗不息的未来,所以,能够成功预言并有能力实现未来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英雄叙事所具有的对秩序、更高原则的坚持,有助于形成对理性社会、法制社会精神的认同。英雄是社会与国家需要的必要人格。英雄追求荣誉,他们胸怀天下,舍生取义,却很少拥有世俗幸福。因此,英雄形象往往代表着国家意志、理想人格。他们有超凡之才,有绝世之勇,更有惊世之举,值得被历史书写,也值得被文艺作品所颂扬。司马迁《史记》中记述了许多英雄,这类人物以其卓越的才智或以文或以武建功立业,他以一生心血为这些英雄著书立传,树立千秋典范,才有这流传千古的名士风流、英雄故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学提高到与事业、功名并重的地位,深刻地指出了文章的意识形态功用以及社会价值。思古抚今,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综合对英雄叙事功能的分析,我以为,作为文艺评论者在对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叙事进行分析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积极挖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这些人物评述建立主流阐释渠道;二要梳理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叙事的基本美学规律、叙事模式,为文艺创作进行英雄叙事提供规律、经验与意义参考;三要提炼符合中国国情的英雄价值观、国家观,为文艺创作的英雄塑形提供富有意义的观念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