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书的种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罗里宁  2017年09月04日09:48

有人担心,中国人的读书状况,好像不是很理想,为此还有人专门去做“调查”,当然“调查”的结果,似乎也并不乐观。然而我对于此,却殊不以为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很崇尚读书的国度,中国人素来也以热爱读书而名扬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试问在国外,有谁说过这样的话。

虽说历史上,我们曾遭遇过“焚书坑儒”,遭遇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一些朝代里,还有过不少的文字狱,书和读书的人,都曾经历过苦难的历程,但读书的种子照样延续下来。古来多少经典史籍,虽浩如烟海,仍然流传至今。

当然在经济建设这个大背景下,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物质上的利益,还有可能因此而影响到对读书的热情。追求物质,是因为我们过去太过于贫穷,需要快马加鞭的赶一赶,但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她的人民是不会轻易就丢掉读书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养成的习惯的。什么事情都会有个曲曲折折,对其它的事可以看得开,为什么对读书这个事就偏偏没有信心呢?

我并不是个读书人,但偶尔也会去逛逛书店,享受一下那里面的书卷之气。每次逛书店,我都看到有不少人在搜书寻书,这难道不是读书的一个积极的表现吗。在放暑假寒假的时节,书店里更是熙熙攘攘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还有许多的中老年人,他们拥挤在摆放着各种中外书籍的台柜前,认真地挑书拣书。光看着这一幅幅书香画卷,就能够让我为之动容。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所谓“浅阅读”一说,大概是指读些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的快餐式的东西。我们不否认“浅阅读”的存在,但“浅阅读”也并不代表着大多数,我们不能只看到“浅”的一面,甚至于只拿“浅”来做文章,而忽略了许多“深”的东西。

读书这事,原本就是很私人的。人爱不爱读书,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至于有多少人在读书,你不可能轻易就统计得了,也没有必要经常地去做些无谓的“调查”,更不应该往自己同胞身上泼冷水,总是感觉咱中国人在读书上退步了,没外国人那么高的热情度,希望在哪都能够看到人们手里拿着一本书,时刻都在专心阅读。这样要求,不切实际。诚如钟叔河先生所言,“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读书,不是所有能读书的人都好读书,但不必为此悲观。一十四亿人,有可能读书的,少说总有一亿四;能读书又好读书的,再打个一折,也有一千四百万,这就很不少了。”这是一个老出版人,对读书的一种透彻理解。

不必强求每一个人都非读书不可,不必要求人们在出行时都非带着书本不可。只要你自己在读书,不论家里家外,能有个安静的环境最好,而这样的环境,也不一定就要到公共场所去找,在大庭广众之下摆出读书的架式。读书不是做给人看的。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中国人对于读书的最深切的感受。中国有的是读书的种子,并且还会绵延不断地播种下去,读书的种子是断绝不了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了,那这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 ——读书,是在为文化播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