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世界认同 ——中国话剧《罗刹国》在2017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获奖
话剧《罗刹国》的演员在爱丁堡皇家一英里的主街上做街头表演
“亚洲艺术奖”是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组委会常设的艺术节27个独立奖项之一。每年8月,各奖项评委会根据自己的评审标准安排评委进入到艺术节的剧场之中开始观摩和初选,在艺术节结束前一周左右,各奖项评委会进行几轮激烈的决议后评选出今年的奖项,随后在艺术节官方网站上公布。亚洲艺术奖一直推崇“彰显亚洲精神和亚洲主题”以及“创新与多元”的评奖标准,以鼓励更多来自亚洲及世界的青年艺术家创作更多关注亚洲主题的创新剧目。
8月21日,从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组委会获悉,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罗刹国》荣获2017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亚洲艺术奖评委会颁发的“最佳青年演出奖” 。该奖旨在表彰演出团队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整体呈现上的绝佳水准与规格。 《罗刹国》创作于2016年9月,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以“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和“实验探索”为宗旨打造的最新小剧场剧目之一,是一部具有实验探索意义的作品,其特殊之处就是采用形体戏剧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戏剧舞台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叙事及表意。 《罗刹国》的创作聚拢了各领域的艺术家,编剧为著名剧作家黄维若,导演赵淼,主演杨军君、刘星阳、汪玥、王一琦、艾阔、吴迪、华超、杜帅强、刘玺慧、李胜楠、张硕晨,舞美设计曹璐,舞蹈设计俞辰曦,服装设计师赵艳,化妆设计任薇,灯光设计温晓楠,作曲田震子,音响设计赵梦茹,舞台监督陈丽华,皮影制作由韩非子剧社完成。
本次赴英国爱丁堡演出受到了文化部外联局的支持,历时半个月共演出11场。在随后的10月至11月里, 《罗刹国》还将参加由文化部艺术司和北京文化局主办的“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参加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中国话剧协会主办的“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2017上海国际演出季”等演出活动。
对谈
如何打破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韩国戏剧值得借鉴
——访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亚洲艺术奖组委会评奖主席王勇
赵淼:亚洲艺术奖的关注点是什么?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这27个奖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勇:亚洲艺术奖作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组委会中唯一一个关注多元文化以及亚洲创作的奖项,目前评委会由6位背景不同的评委(保持身份国别的差异)组成。艺术节各奖项评委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但是奖项评选都是独立不受其他奖项影响的,因为每个奖项观照和覆盖的文化领域以及评选标准都是不同的,在关注多元文化层面亚洲艺术奖是唯一的一个。
赵淼:可否谈谈亚洲艺术奖评奖委员会对于《罗刹国》的评价?
王勇:评奖委员会对于《罗刹国》的颁奖理由是:“该剧很好地将中国文化元素及特点有机的融合与呈现,比如皮影、面具、传统戏曲等。特别是团队的整体表现水准令人称道,包括从导演到舞美设计、造型到音乐音响,还有年轻演员的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 ”
但是演出也有不足,比如有的情节和观照的焦点比较晦涩,一些西方观众无法完全理解,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在欧洲剧场中仍有隔阂,这对观众顺畅的观剧有不小的影响,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带来阻碍,要去想办法解决。导演要更大胆地去展现创新的意图,要更多的融合世界语汇。总而言之, 《罗刹国》可以代表中国近些年来青年戏剧的较高水平。
赵淼:您觉得中国戏剧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王勇:首先,我们普遍对世界当下丰富的艺术表现语汇还不熟悉,缺乏对各种艺术元素整合的有效方法。其次,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节,应该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借助这样的平台,进行充分的展现和锻炼,沟通与合作,缩短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再有,韩国戏剧走向世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植根在作品中,但更大程度地将当代观念和世界语汇融入到创作里,这是他们走向世界,被世界理解认同重要的经验。